《嬰寧》是《聊齋志異》中的經(jīng)典名篇,歷來研究者對它有著超乎尋常的解讀熱情
一雖然嬰寧是此篇毫無爭議的第一主角,但小說的顯性線索是通過男主人公王子服的際遇展開的:逢艷
、求美、得偶、生子的婚戀經(jīng)過,敘事脈絡(luò)十分清晰。可細讀小說,很難不驚嘆于王子服的好運氣。上元節(jié)巧遇美人后相思難耐,表兄虛言其人乃“我姑之女”,即真有這么一位戚屬存在;表兄誆曰美人住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即真能找到這么一個小里落;且一尋即至姨母家,姨母主動認親,最后還極信任地以女相托、讓其攜歸……這份好運氣的吊詭亦不能視而不見、不作深究:表兄吳生幾日后復(fù)尋至西南山中的“小里落”,卻是“廬舍全無”。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吳生謊話成真,且又讓說謊者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為的是制造懸念。蒲松齡在小說中沒有正面解釋,而是提供充足的線索,讓讀者通過敘事邏輯來“自明”、介入小說情節(jié)的推理:一定是有那么一個人,故意借吳生之口來鼓勵王子服鍥而不舍地“求美”,讓嬰寧獲得幸福;這個人既需神通廣大又需為嬰寧作“長久計”;符合條件者只有一人——嬰寧的嫡母、王子服去世多年的姨媽秦氏。嬰寧是丈夫與狐仙所生,雖非己出
,于秦氏而言,亦是夫家唯一骨血。且兼嬰寧身世悲苦,父亡母棄,秦氏憐而厚待,更是良善。然嬰寧畢竟有著一半的人類血統(tǒng),自是不可終老鬼蜮,故從長久打算,必須讓其進入人間。在“進入”方式上,秦氏選擇了“嫁娶”,實現(xiàn)終身有托的同時,還捎帶改換門庭:嬰寧身世中“狐生鬼育”的部分,難以恕于悠悠眾口。故此可知吳生復(fù)訪西南山中時
二嬰寧從“鬼蜮”進入“人世”的故事邏輯是蒲松齡精心設(shè)計且巧妙遮蔽的,他不僅讓幕后推手秦氏深藏不露
,更讓當事人嬰寧也處于被保護、特無辜的境地,因而為嬰寧形象刻畫留下了巨大空間。讀小說者不妨細忖:將嬰寧送入人世難道只是鬼母秦氏一廂情愿的安排嗎?嬰寧可能全然不知嗎?當然不是。愛女甚深的秦氏不可能不考慮嬰寧的意愿;況且,缺少嬰寧的配合,計劃亦不可能順利實施蒲松齡在嬰寧的刻畫中以“愛花”“愛笑”立其形象,論者已多有闡發(fā)
嬰寧“愛笑”讓讀者印象深刻
故此
,嬰寧的“笑”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說它是狐女嬰寧借以進入人世的工具,亦不為過。當然,作者此處的描寫并無貶義,畢竟除了王子服的一往情深之外,嬰寧沒有更多的依仗與憑藉。選擇世人普遍接受的“笑”作為突破人心壁壘的“工具”,是明智的,更是無害的。尚可舉出作者的另一逗漏之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蒲松齡對嬰寧真正戚容的描繪,是對人物復(fù)雜個性的進一步開拓
至此
三嬰寧由“愛笑”到“矢不復(fù)笑”再到“哽咽哀泣”的情緒變化,是《嬰寧》主旨研究中“批判了封建禮法對婦女健康天性的壓抑與窒息”(徐中玉
、金啟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二)》,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說的重要證據(jù)。但就本文事實來看,嬰寧的笑啼皆與秘密相連,并非全然出于天性,以此來清算禮教之貽害,乃明顯的聚焦失準,故而立論中捉襟見肘、難以周全之窘并不鮮見。如怎樣理解嬰寧不笑以后的“竟日未嘗有戚容”?再如嬰寧的哽咽悲泣是為鬼母遷墳,怎么就算到“禮法戕害”頭上了呢?其實,從《嬰寧》篇中的隱性線索入手,可以在小說主旨解讀上有更合理的邏輯尋繹。先看小說命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其為物,無不將也
,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這段話的言說背景是女偊向南伯子葵釋“道”:道是什么,道可不可學(xué)
。在女偊的觀點中,“道”不可習,但進階之路可述,“道”在萬物中將、迎、毀、成無所不包的狀態(tài)更是應(yīng)明。“攖寧”是“道”之名,“攖”之意,《辭源》解釋為“擾亂”;“攖寧”之釋,唐人成玄英“道無動靜”說歷來被采最多,但亦非不刊之論。如錢穆先生注釋《莊子》時即不取上說,而引明人陸長庚“攖寧則“攖寧”一詞隱含了老莊哲學(xué)中相輔相成
對應(yīng)于“攖寧”一詞的辯證內(nèi)涵
觀其孜孜憨笑
上文之前半所論乃嬰寧之不憨,前文已經(jīng)作出闡述
作者用“笑矣乎”與“解語花”兩典對舉,也是提醒讀者:此篇非平常文字
作為經(jīng)典的《嬰寧》,藝術(shù)魅力除表現(xiàn)為內(nèi)涵開掘的巨大可能性外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8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