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江西詩歌·晉代江西詩歌·陶淵明的生平晉唐江西詩歌·晉代江西詩歌·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符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中,并且其家世背景也非常特別。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曾以軍功官至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時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遠遠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門,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tài)。
首先,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稌x書·陶侃傳》云:
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父丹,吳揚武將軍。侃早孤貧,為縣吏……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qū)?,以侃寒宦,召為舍人。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侃州里也,為鄉(xiāng)論所歸。侃詣之,晫曰:“《易》稱‘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迸c同乘見中書郎顧榮,榮甚奇之。吏部郎溫雅謂晫曰:“奈何與小人共載?”晫曰:“此人非凡器也?!鄙袝鴺窂V欲會荊揚士人,武庫令黃慶進侃于廣。人或非之,慶曰:“此子終當(dāng)遠到,復(fù)何疑也!”慶后為吏部令史,舉侃補武岡令。與太守呂岳有嫌,棄官歸,為郡小中正。史臣曰:……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俊之列。[1]
其次,陶淵明的祖父、父親雖做過太守一類官職,但到了陶淵明的時代,家境早已破敗。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在政治上的處境也是相當(dāng)尷尬的:
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2]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
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fù)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wù)中園。(《自祭文》)
因此,陶淵明自少年時代就表現(xiàn)出思想的矛盾,他既雅好六經(jīng),有廣濟蒼生的志向,又十分厭惡世俗,熱愛自然,他常在詩文中自道: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十六)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八)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五)
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迫于生計,陶淵明29歲始入仕,作過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后來召為江州主簿,亦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之幕。當(dāng)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quán),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見此情形,便又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他寫于隆安五年(401)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詩曾說:
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南荊。
這年冬天,因母孟氏去世,陶淵明便回潯陽居喪了。此后政局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為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zhèn)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于是陶淵明又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表達了他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覺得機遇終于來臨,希望能夠有所作為,是“時來茍冥會,踠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留戀清貧但悠閑的田園生活,念念不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余勢力,陶淵明開始擔(dān)心在劉裕幕中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辭去官職,回柴桑歸隱了。關(guān)于這段生活及辭去縣令的原因,《宋書·隱逸傳》記載: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fù)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で捕洁]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fù)屈身后代。自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fù)肯仕,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云甲子而已。[3]
當(dāng)然,《宋書》所云隱而不仕及詩文僅題甲子而不署年號是與晉宋易代有關(guān),這些言論,是不夠確切的?!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三曾引思悅語云:
思悅考淵明之詩有以題甲子者,始庚子距丙辰,凡十七年間,只九首耳,皆晉安帝時所作也。中有《乙巳歲為建威參軍使節(jié)都經(jīng)前溪作》,此年秋乃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解印綬,賦《歸去來兮辭》。后一十六年庚申,晉禪宋,恭帝元熙二年也。蕭德施《淵明傳》曰:“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fù)肯仕。”于淵明出處,得其實矣。寧容晉未禪宋前二十年,輒恥事二姓,所作詩但題甲子以自取異哉?矧詩中又無標(biāo)晉年號者,其所題甲子,蓋偶記一時之事耳。后人類而次之,亦非淵明之意也。[4]
陶淵明隱而不仕,原因不僅不在晉宋易代,其詩文有題甲子而不署年號者,亦與晉宋易代無關(guān)。他在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
陶淵明徹底地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多么相背離,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yīng)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于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辭去彭澤令,可以說是陶淵明一生前后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進行選擇,做隱士時想出仕,做官僚時又想歸隱,心情十分矛盾。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山野、躬耕田園的生活,但他的心情仍然不平靜,他說: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
陶淵明在詩里反復(fù)致意于隱居的快樂,一再表示隱居的決心: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這固然是陶淵明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堅定地拒絕了: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弘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郡將嘗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fù)著之。時周續(xù)之入廬山,事釋惠遠,彭城劉遺民亦遁跡匡山,淵明又不應(yīng)征命,謂之“潯陽三隱”。后刺史檀韶苦請續(xù)之出州,與學(xué)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于馬隊。是故淵明示其詩云:“周生述孔業(yè),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逼淦薜允弦嗄馨睬诳?,與其同志……元嘉四年,將復(fù)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5]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歸去來兮辭》)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fēng)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病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與子儼等疏》)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病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與子儼等疏》)
到了晚年,陶淵明貧病交加,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他在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其云: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fēng)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本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畏,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fù)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wù)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馀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fù)戀!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可以說是陶淵明給自己寫的一支安魂曲,深邃、沉潛,又安詳、通達、徹悟,樂命知天。這也是他的絕筆之作。死后,朋友們給他以謚號曰靖節(jié)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陶征士誄》,這篇誄文成為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
陶淵明的生平材料,還可詳細參看《宋書·陶淵明傳》、蕭統(tǒng)《陶淵明傳》、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自祭文》等。
注釋
[1]房玄齡等:《晉書》卷六十六,中華書局,1974年版。[2]沈約:《宋書·隱逸傳》。[3]沈約:《宋書》卷九十三。[4]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頁。[5]蕭統(tǒng):《陶淵明傳》,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末,《四部叢刊》影印宋刊巾箱本。
陶淵明生平簡介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jié)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tài)度入于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時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農(nóng)民的生活。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擴展資料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xué)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fù)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shù)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xiàn)其文學(xué)思想的獨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fā),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shù)真實,還是推崇文學(xué)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xiàn)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xué)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nèi)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參考資料-陶淵明
陶淵明20字簡介????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約376~427),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征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zhì)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自小體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稱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貧,不能常得”;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見“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他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六十歲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騷客推崇,歐陽文忠公甚至認(rèn)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即《歸去來兮辭》)而已” ;在中國詩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潛先生認(rèn)為: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淵明的時代是在典午大亂之后,正當(dāng)劉裕篡晉的時候。他生在一個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的后人固有問題,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孫;祖父做過太守;他的父親似乎早就在家居閑(據(jù)《命子》詩,安城太守之說似不確。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職,而到其父時只有“淡焉虛止,寄跡風(fēng)云,冥茲慍喜”數(shù)語)。母親是當(dāng)時名士孟嘉的女兒。他還有一個庶母,弟敬遠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親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兒靠他撫養(yǎng)。原配夫人在他三十歲左右死去,續(xù)弦翟氏,幫他做農(nóng)家操作。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似還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幾次喪事,還遭了一次火,家庭負(fù)擔(dān)很不輕,算是窮了一生。從早年就愛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時才五十余歲(舊傳淵明享年六十三,吳汝綸定為五十一,梁啟超定為五十六,古直定為五十二,從作品的內(nèi)證看,五十一二之說較勝)。
當(dāng)時一般社會情形很不景氣,他住在江西潯陽柴桑,和一般衰亂時代的多數(shù)鄉(xiāng)下讀書人一樣,主要靠種田過活,境況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維持極簡單的生活。迫于饑寒,只得放下犁頭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鎮(zhèn)軍參軍,那是他才二十三歲左右(晉隆安三年),兩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親去世,他居了兩年憂,到了二十八歲那年,又起來做建威參軍,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補彭澤縣令,冬十一月就因為不高興束帶見督郵,解印綬歸田。
總計起來,陶淵明做官的時間前后不過六年,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從二十九歲棄官,到他五十一歲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鄉(xiāng)種田,生活極苦,雖偶得朋友資助,還是有挨餓乞食的時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1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