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身何似了心休
無門慧開
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
《無門關》,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二九四上
【白話新唱】
修行如果將重點放在身體的解脫
不如著重心的解脫來得徹底究竟
只要心得解脫了就自然不必去為身體擔心
如果還能更上一層樓
身心都解脫了
就是逍遙自在的神仙
更不必去在意什么佛啦
【分析與鑒賞】
這是《無門關》第九則的大通智勝佛公案的頌
。《妙法蓮華經(jīng)》的《化城喻品》說:“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在這段公案里
,有人問興陽清讓禪師這個問題,他回答說:“為伊不成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這首詩,筆者以為吳怡先生在《公案禪語》書中寫了一段極好的詮釋
“這首詩的重點在于明心見性
“在這里所謂神仙是指自在的真人
,或本來面目。封侯雖然表面意義是指世俗的名位,實際上暗喻一般人心目中的那個佛的名相。因為有成佛的一念,已是把佛世俗化了,正像一般俗人把公侯將相當作一個值得顯耀、為人艷羨的目標來追求。所以本則公案寫出了禪宗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就是只重明心見性,而不向外求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依筆者之見
,這首詩還另外有幾個含意。其一是
,修行的重點是在于心的質(zhì)量,至于身體是住在都市或山林,并不重要。其二是
,身體是心的工具,當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到來時,身體必然毀壞。所以,在必然毀壞的東西下太多功夫,就如同在沙灘上蓋城堡,終是徒勞無功。是故,禪宗一貫的宗旨,是心的解脫優(yōu)先于身的解脫。至于身心都解脫,應該是在心得解脫之后
,才會遇到的更高層面的問題,此處不談,留待未來吧!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8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上一篇:
我們?yōu)槭裁匆x唐宋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