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庭堅
清平樂·春歸何處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此詞在傷春惜春的傳統(tǒng)題材中,熔注了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而深刻的人生體驗。詞中被作者擬人化了的“春”,并不僅僅是指一種季節(jié)、時令,也是一種象征。但究竟象征什么?不同讀者的人生體驗、審美經(jīng)驗不同,感受、理解也就不一致。審美意象的多義性與模糊性給接受者提供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契機。下面且談談筆者的理解與感受。
先看審美對象“春”所包涵的意蘊?!凹拍倍质窃~眼,全詞所要表現(xiàn)的是“春”的“寂寞”。給大自然、給人類帶來勃勃生機、活力之“春”,在逝去后,竟“無人”知曉她的“行路”,“無人”知道她已歸向何方。她的歸去,人們竟不知不覺,她該是何等“寂寞”!“若”字,假設(shè)之辭?!叭粲腥酥?,正表明“沒有”人知“春去處”。連“我”這欲“喚取歸來同住”的惜春者尚不知“春”的“去處”,那其他對“春”無動于衷者就更可想而知了。過片設(shè)問“誰知”“蹤跡”,實是肯定無人知春之“蹤跡”?!按骸痹谌碎g找不到一位知己、知音,而那啼春、報春、伴春歌唱的黃鸝——“春”的唯一知音,也因得不到理解,而“因風飛過薔薇”,顧目飄然離去。這是一個多么孤獨、寂寞的世界!
“春”的“寂寞”,是創(chuàng)作主體“寂寞”心境的投射與外化,這“寂寞”的世界,是詞人對人生、社會的深刻體驗。他平生坎坷,屢遭貶謫放逐,倍嘗世態(tài)炎涼,即使我們不能鑿實說那“因風飛過薔薇”的黃鸝是象征那些在詞人遭貶時掉頭離去的親朋故友,至少也包含著他在落難而需要同情、理解、支持時被人疏遠的苦悶和感受。那在葉殘花落之后悄然歸去的“寂寞”之“春”太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那受迫害打擊而歷謫至黔州、戎州、宜州的“寂寞”的詞人自己了。
“春”,又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青春、生命,詞中那執(zhí)著的尋春、惜春的情思又引發(fā)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的象征意蘊。在“寂寞”之“春”歸去后,盡管她“無行路”,但抒情主體仍不懈地詢問、尋覓,他期待、希望有人能“知春去處”,以便“喚取歸來同住”,即使是人間無人知曉,還要去“問取黃鸝”,這種執(zhí)著的問春、尋春、喚春、留春的情懷、意向,是否象征著主體人對青春、生命、美好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即使作者無此意,我們也不妨作此理解。正是“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然而,春的知情者黃鸝卻“因風飛去”,對“春”的追尋終于失望。由追求到失落,從希冀到失望,這是作者對人生的體驗,又毋寧是對我們整個人生的寫照!
上述兩層意蘊合起來看,便是在寂寞中不斷地追求!在寂寞中不沉淪,在失望后不氣餒,這是此詞所昭示給我們的,或說是我們從中得到了這種啟示。這種啟迪,并非直接的說教,而是蘊含在作者用空靈之筆所創(chuàng)造的富于動態(tài)、饒有聲響、色彩斑斕的意象群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3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