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張翥《蝶戀花·柳絮》原文賞析(元)張翥
蝶戀花·柳絮
陌上垂楊吹絮罷,愁殺行人,又是春歸也。點點飛來和淚灑,多情解逐章臺馬。瘦盡柔絲無一把,細葉青顰,閑卻當時畫。惆悵此情何處寫?黃昏淡月疏簾下。
這首詞借柳以抒發(fā)離別之情,寫得沉郁頓挫,極盡吞吐之妙。詞題“柳絮”,內(nèi)容是借詠柳以寄托惜春傷別的情思。
“陌上垂楊吹絮罷”三句,既緊扣詞題寫景,又表現(xiàn)出“行人”的心態(tài)。古代折柳送別的社會習俗,在唐宋以后還一直盛行。隋無名氏《送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詩句,牽動過無數(shù)詩人的相思別情。但這里的柳條不是被折盡,也不是“煙里絲絲弄琥”的姿態(tài),而是柳絮飄落殆盡的景象,暗示著春天的消逝。在這春歸去的時刻,怎能不愁殺“行人”呢?著一“又”字,更流露出詞人不止一次地惜春送別的無限愁緒?!包c點飛來”句是化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詞句,進一步渲染離愁別緒的感傷氣氛?!岸嗲椤本溴撮_筆墨,用事抒情。章臺,漢長安街名,在陜西長安城西。此街繁華,又是妓女聚集之地,故后人稱妓院為章臺。因街道兩傍多垂柳,古代詩人常把章臺與折柳送別聯(lián)系在一起。唐崔國輔《長樂少年行》:“章臺折楊柳,春日路傍情”。此處“章臺馬”三字,不僅與上文“行人”相照應,而且含有往昔與情人折柳惜別的依戀之思。
換頭“瘦盡柔絲無一把”,貌似寫柳,實質(zhì)寫人。垂楊的瘦弱柔條,正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體消瘦形象的物化。“細葉”二句,由物及人,而又不離柳葉。這種寫法在前代詩中有先例,如唐駱賓王《昭君怨》:“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辈贿^這里到劃的是當時雙眉緊鎖、相思閑愁的神態(tài)。這種惆悵纏綿的情意,向誰傾吐呢?“何處寫”三字揭示出內(nèi)心的痛楚,因為“行人”在外,春歸而人未歸來。“黃昏淡月疏簾下”,以景結(jié)情,更顯孤寂凄苦,攝人心魂。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在評張翥《摸魚兒》“仍獨自,伴瘦影、黃昏和月窺窗紙”句時說“有追魂攝魄手段?!贝似Y(jié)尾亦然。
《蝶戀花·送春》原文及賞析 蝶戀花·送春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仿佛要拴住這大好的春光,可是春天卻只稍稍停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里飄飛,隨著春風要看春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凄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春天,春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注釋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隱指詞人青春年華。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春,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春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唇》“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席卷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diào)。這首“送春”詞卻別具一份女詞人的巧思妙想與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為情思,純從“樓外垂楊”著筆。從風飄柳絮的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的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別的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別,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的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zhuǎn)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的繾綣多情。那千萬縷隨風蕩漾的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的情思,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過嘆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的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蕩無依,即使聯(lián)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的靈心慧性和纏綿執(zhí)著,將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隨著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于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的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zhuǎn)從送春的詞人方面著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的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征著春歸的杜鵑鳥凄傷的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無情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氨阕鳌本湎葟姆疵婕僭O,“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情懷酸楚。寫到這里,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情的女主人公?!跋荡骸辈蛔?,“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边@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的春天,像是懷著無限別離的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的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別的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的嘆息。而女主公情懷的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著一種似有若無的對應與聯(lián)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的“雨”仿佛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的結(jié)語使詞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的情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gòu)成一副凄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xiàn)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鑒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發(fā),性靈鐘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斗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薄么汗饷髅亩皶r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斗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秾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fā)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么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jīng)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后人送來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后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凄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jīng)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fā)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fā)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gòu)成一副凄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xiàn)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垂楊?!皹峭獯箺钋f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于陰歷二月(即仲春時節(jié)),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于“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么借它來表現(xiàn)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gòu)造成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lián)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jīng)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lián)系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lián)系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志?!熬G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jié),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凄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fā)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nèi)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xiàn)出來的?,F(xiàn)在則由側(cè)面烘托轉(zhuǎn)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jié)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于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于殘春的景色,帶有凄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創(chuàng)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后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后憂郁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蝶戀花》的原文和譯文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① 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貶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墻外行人。無情,指墻里佳人。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于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xiāng)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把嘧印倍洌冉粠Я说攸c,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huán)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huán)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墻里佳人”的出現(xiàn),作了暗示和鋪墊?!爸ι稀倍洌纫趾髶P,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疤煅暮翁師o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后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xiāng)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墻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墻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墻頭的秋千架,墻里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墻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nèi)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墻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墻內(nèi)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墻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br>全詞構(gòu)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莊于諧,語言回環(huán)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xiàn)?!对~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static/upload/image/20230208/printpage.asp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疑難點注釋: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yōu)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diào)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②檻:欄桿。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賞析點撥: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tài)的寫照。“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nèi),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fā)——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白蛞刮黠L”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jié),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cn/mypage/page1.asp?pgid=56651pid=61579
不知是哪一闋?
歐陽修《蝶戀花》
原文:
蝶戀花①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②
楊柳堆煙,③
簾幕無重數(shù)。
玉勒雕鞍游冶處,④
樓高不見章臺路。⑤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秋千去。⑥
譯文:
庭院深深深多少,楊柳茂密堆堆含煙,簾幕重重不知其數(shù)。玉制的馬銜,精雕的馬鞍,歌樓妓院之處,高樓林立,看不見章臺路。
春雨斜飛春風疏狂,正值暮春三月,門內(nèi)關住一片黃昏,無法留春天停住。滿含眼淚問花花不言語,無數(shù)的紅花飛過秋千而去。
疑難點注釋:①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此詞亦見于馮延巳集。李清照同調(diào)詞序指為歐陽修作,當無誤。 ②幾許:多少。 ③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④玉勒:玉制的馬銜。雕鞍:精雕的馬鞍。游冶處:指歌樓妓院。 ⑤章臺:漢長安街名。古代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地。 ⑥亂紅:落花。
賞析點撥:
此詞寫暮春閨怨,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曲折有致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幽閉狀態(tài)下的貴族少婦難以言明的內(nèi)心隱痛?!巴ピ骸鄙钌?,“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寫出了少婦生活的環(huán)境的陰森、幽遂及與外界隔絕的特點,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的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訴之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闋。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zhì)生活是優(yōu)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坝窭盏癜啊币韵轮T句,逐層深入地展示了現(xiàn)實的凄風苦雨對其芳心的無情蹂躪:情人薄幸,冶游不歸;春光將逝,年華如水。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ú徽Z,也非回避答案,“亂花飛過秋千去”,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
.cn/mypage/page1.asp?pid=61579pgid=56417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64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至味無味
下一篇: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