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shù)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
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fēng)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云飛風(fēng)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題解】
這是詞人為自己瓢泉居第內(nèi)新建的停云堂題寫的一首詞。小序稱,鉛山縣境內(nèi)的園亭,他都曾以《賀新郎》詞調(diào)歌詠過,停云堂的山水亦希望能照例得到他的歌詠。于是作下此詞,與陶淵明《停云》詩之意類似。
陶淵明有《停云》詩四首,詩序為“停云,思親友也”,主要內(nèi)容是思親友和飲酒兩方面。辛棄疾的這首詞,也寫到了這兩個方面,但不是簡單地承襲古人,而是借此抒寫自己的現(xiàn)實情懷。
句解
甚矣吾衰矣
首句語出《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這是孔子自嘆衰老的話,卻被詞人直接用來抒發(fā)自己的感嘆。
辛棄疾出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寫作此詞時已經(jīng)五十多歲。在古代,的確可說是老了。但這聲對自己年老力衰的嘆息中,卻有著更深的含義。
孔子在發(fā)出這句感慨后,接著又嘆:“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痹诙Y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以周公為楷模,一生為重新建立一個有禮有序的大一統(tǒng)國家而奔忙。他嘆自己很久沒有夢見周公,實際上是哀嘆自己沒能像周公那樣,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辛棄疾借用孔子的話,其實也是感嘆自己人已衰老,人生理想?yún)s沒有實現(xiàn)。
辛棄疾終其一生,都在為驅(qū)除金人、收復(fù)中原的愛國理想而奮斗。然而從二十多歲時在北方起義抗金,到六十多歲時在南方寂寞離世,他始終壯志未酬?!吧跻游崴ヒ印?,這五個字的慨嘆,可以說濃縮了他對一生命運的無限悲憤。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
這幾句點出“思友”題旨:回首平生,詞人百感惆悵,曾經(jīng)交往的朋友七零八落,如今所剩無幾。晚年的辛棄疾知音寥寥,備嘗孤獨寂寞。譬如與他志同道合的多年好友陳亮,此時便已離世數(shù)年。
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李白《秋浦歌》寫道:“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辛棄疾借用李白的詩句,同樣是寫自己的愁之深之重。而一個“空”字,既集中表現(xiàn)了辛棄疾對自己壯志未酬、徒然老大的悲痛,又表明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憂愁徒然無用。既然奮斗了大半生仍無濟于事,如今年老體衰,再“愁”又有何用?對這人間萬事,索性一笑了之。
這“笑”是故作達觀、強作歡顏的笑,是無可奈何的笑,是詞人在如此境況下排解憂愁的惟一方法。這笑聲中,蘊含的是無盡的辛酸悲涼。
問何物能令公喜
這世上,能令晚年閑居的詞人歡喜的又是何物呢?“能令公喜”,《世說新語·寵禮》記載,王珣、郗超并有奇才,為大司馬桓溫所賞識,人們便說此二人“能令公(桓溫)喜,能令公怒”。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世間知音稀少,人事令人憂愁,辛棄疾于是選擇了青山與他為友為伴。秀麗嫵媚的青山,正是“能令公喜”之物。
李白詩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崩畎缀途赐ど叫拇婺酰嗫床粎?,但究竟如何“看”法,他并沒有明說。辛棄疾接了過來,進一步發(fā)揮:“我”覺青山嫵媚,想來青山對“我”也應(yīng)該有同樣的感覺吧。
“嫵媚”多形容女子美麗動人,用來形容青山尚易理解,可怎能用于辛棄疾這樣的老人身上呢?這里辛棄疾用了唐太宗和魏征的典故,據(jù)《新唐書·魏征傳》,唐太宗贊賞魏征“人言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他是說魏征慢條斯理之中,有一種輕疏不羈、自然灑脫的神態(tài),給人“嫵媚”之感。
情與貌,略相似
辛棄疾喜愛青山,是因為青山屹立不倒,青翠長存,猶如剛直不阿的志士賢臣。因此,他才會覺得自己和青山性情、樣貌都略略相似,才會想象青山亦自多情,與他惺惺相惜。
人間知音稀少,詞人只能將無知無覺的青山當(dāng)作朋友,互相欣賞,互相慰藉。這是何等寂寞,何等哀愁!
一尊搔首東窗里
極度孤寂的詞人,一方面以青山為友安慰自己,一方面又借飲酒自我解脫。他獨立東窗,一手持酒,一手撓頭。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fēng)味
突然間想到,陶淵明當(dāng)年寫《停云》詩時,也是與自己一樣的對酒思友之情吧。
陶淵明《停云》詩曰:“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毙翖壖仓綦y尋的孤寂心情,正和陶淵明良朋不至,搔首遙望、獨酌解悶的心情相似。他以陶淵明自比,寫出了自己的寂寞,也表明陶淵明那樣的高潔之士,才是他的知己。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魏晉時期,人多以縱酒為清高,于是一些人便把醉酒作為一種求名之道。蘇東坡《和陶飲酒二十首》其一便說:“江左風(fēng)流人,醉中亦求名?!毙翖壖步栌么司?,說這些以醉酒求名的人,哪里真知酒的妙理?言下之意,只有如陶淵明,才是真識酒之“妙理”者。
“江左”,指江南地區(qū)。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qū)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所以又稱江左。這里的“江左”,表面上是說東晉及南朝,實際卻是借古喻今。東晉及南朝皆偏安江南,當(dāng)今之南宋朝廷同樣如此。辛棄疾的真實用意,在于諷刺南宋朝中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說他們思想境界低下,自然不會理解高尚之士的“妙理”。
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有“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說酒能安撫在宦海中沉浮的人。所以,只有經(jīng)歷過仕途坎坷的人,才能真正品出酒的滋味,識得酒的“妙理”。辛棄疾正是這樣的人。
回首叫云飛風(fēng)起
李白早已說過,“舉杯銷愁愁更愁”。飲酒并未能使辛棄疾坦然自若,反而激發(fā)出他的疏狂之態(tài):乘著酒興,他回首大叫,引得云飛動,風(fēng)大起。他多年來沉積在心中的怨憤愁苦,隨著這一聲長叫,噴薄而出。雖然引得風(fēng)云變色不過是詞人的夸張手法,但也叫人不由要問:這怨氣積攢了多久,積攢了多厚,方才有這種驚天動地的效果?
“云飛風(fēng)起”,暗用漢高祖劉邦《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币延辛藥追肿硪獾男翖壖?,叫聲中不僅有怨有憤,更有一股激情昂揚的斗志。他的心中,仍然在渴求再上戰(zhàn)場,去搏擊風(fēng)云。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南朝張融曾言:“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不見我?!毙翖壖蔡子们叭顺删?,宣泄自己積郁已久的情緒:沒有見到古人,他并不遺憾;遺憾的是古人沒有見到他的狂態(tài)。
近人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解說道:“狂者,所謂一肚皮不合時宜,發(fā)見于外者也?!痹诓凰蓟謴?fù)、只求偏安的南宋朝廷為官,辛棄疾的確有“一肚皮不合時宜”。但狂放的他既然連那些流芳后世、為世楷模的古人都不在乎,就更不會在乎今人如何指責(zé)、評點他了。
知我者,二三子
結(jié)尾再次感嘆知音稀少,與上片的“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相呼應(yīng),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詞人的寂寞孤獨。
評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得意之作。據(jù)《古今詞話》記載,“幼安每開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詞,特好歌《賀新郎》,自誦其警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缓薰湃宋岵灰姡薰湃瞬灰娢峥穸?。’”
詞的上片寫年老力衰,事業(yè)未就,交游零落的苦悶和孤寂;下片寫飲酒,借此表現(xiàn)自己不甘寂寞消沉,渴求再度出山有所作為的心愿。詞調(diào)由哀婉悲涼逐漸轉(zhuǎn)為雄放迸發(fā),結(jié)束處又重回悲涼。全詞多用典故,卻能渾然天成,融為一體,毫無斧鑿之痕,而且往往能賦予新意,新鮮別致。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言,“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jīng)運用,便得風(fēng)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1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