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出這部《經絡全息刮痧法》。旨在弘揚國粹
、推陳出新
,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并推廣刮痧療法,為人類尋求無毒副作用
、無污染的自然療法
,為實現(xiàn)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提出的到“2000年人人享有衛(wèi)生保健”的戰(zhàn)略目標做出一點貢獻。
生物全息現(xiàn)象及其原理
生物全息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我們這里僅僅從一個生物體的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來簡單談談
。樹木的一個分枝,就是整棵樹的縮影
;吊蘭的一個分枝,即是母本的再造
;斑馬一節(jié)肢體的斑紋數目
,和軀干上的斑紋數目相等;金錢豹一節(jié)肢體的斑點數
,和軀干上的斑點數相近……這是我們看得見的局部包含了整體全部信息的全息現(xiàn)象
。月季花的一節(jié)枝條,經插枝養(yǎng)護
,可以發(fā)育成一個新個體
;動物的一個受精卵,在適宜的條件下
,可以發(fā)育成一個新生命
。植物的一節(jié)枝條和動物的一個卵細胞,雖然在外觀上不能直接看出是整體的縮影
,但它們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
。無論是能直接看見的,或是不能直接看見的
,生物體局部包含著整體全部信息的現(xiàn)象
,則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
,這叫生物的全息悻。
生物體為什么具有全息律呢
?
張穎清《全息生物學》一書
,從生物胚胎發(fā)育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書中認為
,一個生物體
,是由受精卵(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或起始細胞(在無性生殖過程中),主要通過細胞有絲分裂的方式發(fā)育而來的
。在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時
,含有遺傳信息傳遞基礎的染色體,被復制成完全一樣的兩份
,分別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小
,于足就使每個于細胞,也就是體細胞
,都具有了和原初的受精卵或起始細胞完全相同的一整套基因
。體細胞的進一步分裂,并在整體的控制和需求下經過特化
,形成了一個個形態(tài)
、功能各異的局部器官。一個個局部器官有機地組合起來
,便構成了生物整體
,于是生物新個體就形成了。所以生物體上任何一個細胞
、器官或部分
,都有著與真正胚胎相同的發(fā)育原因,都含有與真正胚胎相同的基因
,于是也就可以體現(xiàn)出是整體的縮影這樣的胚胎性質
。于是張穎清就把生物體上這樣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叫作“全息胚”
。象頭
、耳、鼻
、眼
、手、足皆是全息胚
。
由于人體各個器官的發(fā)育
,在卵細胞中都是預先有定位的,或者說在受精卵中早已畫好了未來整體的圖譜,所以這一未來整體的圖譜
,也應在卵細胞分裂而形成的體細胞
、局部器官等任何一個全息胚中都存在著。而中醫(yī)全息診療法中任何一個局部器官的穴區(qū)圖
,都可以看成是未來整體圖譜的一部分
。全息胚上的穴區(qū),實際上是未來整體中某一器官發(fā)育的位點(比如耳穴圖譜中的胃區(qū)
、手診圖譜中的胃區(qū)
,如果把耳或手比作月季花的一節(jié)枝條,讓它繼續(xù)發(fā)育的話
,胃區(qū)將發(fā)育為胃腑)
。因此也可以稱穴區(qū)為“全息胚的未來器官”。
張穎清說:“全息胚有對應未來或現(xiàn)在整體全部器官和部位在內的未來器官的圖譜
;在動物高于原腸胚發(fā)育階段的全息胚和植物的全息胚的未來器官圖譜
,基本址整體縮影式的;全息胚未來器官中的一部位,以該全息胚的其他部位為對照,與其他全息胚未來器官圖譜中或整體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學性質相似程度較大
,”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某個局部器官的穴區(qū)和問名內臟器官
,以其他部位為對照,其生物學性質相似程度較大。舉例而言,耳
、手、足的肝區(qū)或腎區(qū)
,則與肝臟或腎臟的生物學性質相似程度較大
,因為它們都相當于受精卵中同一個位點,有著共同的發(fā)育基礎
,這個位點在整體這個發(fā)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上,得到了充分的發(fā)育
,并特化為肝臟或腎臟
,而在耳、手
、足這些較大的全息胚上
,卻滯育在低級發(fā)育階段,以極不發(fā)達的形式潛在地存在著
,通常人們看到的只是耳
、下、足的整體形態(tài),實在是難以想到這其中還存在著肝
、腎的發(fā)育基點或區(qū)域
。
所以,中醫(yī)學中的頭針
、耳針
、手針、足針……等穴區(qū)圖
,實際就是頭
、耳、手
、足……這些局部器官所包含的未來整體的圖譜
。人體的任何局部器官,也都包含了對應現(xiàn)在整體的全部信息
。
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區(qū)
刮痧法常用頭
、背腰、胸腹
、四肢的全息穴區(qū)
。關于背部全息穴區(qū)的排布大體是頸椎、胸椎
、腰椎
、骶椎分別對應人體頭面部器官、胸腔及上腹部的臟器
、下腹部
、盆腔臟器,也就是說與臟器水平線相當的脊柱及兩側膀胱經的區(qū)段范圍即為該臟器的全息穴區(qū)(見彩圖)
。治療時先用按揉法在所選穴區(qū)內找出最敏感的壓痛點
,對其進行按揉后,再以該壓痛點為中心
,刮拭全息穴區(qū)范圍內的督脈膀胱經及夾脊穴
。
關于背腰、胸腹
、四肢全息穴區(qū)的定位
,還可以參照本節(jié)前面所談到的內臟器官體表投影式、全息穴區(qū)順序排布式和部位對應式
,并結合經絡循行線的皮部區(qū)
,進行選區(qū)定位。比如胃在上腹部
,對胃病患者若采用全息穴區(qū)刮痧治療時
,就可以刮拭背心處
、上腹部、小臂中部的手陽明大腸經皮部
、小腿中部的足陽明胃經皮部和足太陰脾經皮部
。關于手、足
、耳部的全息穴區(qū)
,可參照本書彩圖、保健刮痧及手診章節(jié)的圖示
。
刮痧常用的頭部全息穴區(qū)
,一是焦順發(fā)總結的頭部穴區(qū),二是賈懷玉《頭皮針治療學》中所提出的治療帶
。焦氏總結的頭部穴區(qū)
,主要依照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區(qū)來確定,適于治療腦源性疾病
,如腦血管病后遺癥等
,刮拭頭部全息穴區(qū)對改善腦供氧、消除腦疲勞
、預防和治療中風有較好效果
,也可用于治療內臟疾病。這里先將焦氏頭針分區(qū)加以介紹
。為了便于確定刺激區(qū)位置
,我們先在頭部設兩條標志線,一條是從兩眉中間起
,過頭頂到枕外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茨X后突起的骨骼處)的下緣止,叫前后正中線
。一條是從眉毛中點上緣起
,經頭的側面直至枕外粗隆的頂點止,叫眉枕線
。刮拭的常用刺激區(qū)域及其主治為:
(1)運動區(qū)
【定位】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向后移0.5厘米處
,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前緣相交處,兩點連線即是此區(qū)
。
【主治】上5分之1
,治療對側下肢癱瘓;中5分之2
,治療對側上肢癱瘓;下5分之2
,治療對側面神經麻痹
、運動性失語、流口水、發(fā)音障礙
。
(2)感覺區(qū)
【定位】運動區(qū)平行后移1.5厘米
。
【主治】上5分之1,治療對側腰腿麻木
、疼痛
、感覺異常、后頭痛及耳鳴
;中5分之2
,治療對側上肢麻木、疼痛
、感覺異常
;下5分之2,治療對側面部麻木
、疼痛
、偏頭痛、三叉神經痛
、顳頜關節(jié)炎等
。
(3)舞蹈震顫控制區(qū)
【定位】運動區(qū)個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對側肢體不自主地運動和震顫
、舞蹈病
。
(4)血管舒縮區(qū)
【定位】舞蹈震顫控制區(qū)平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原發(fā)性高血壓
、皮層性浮腫
。
(5)暈聽區(qū)
【定位】從耳尖直上1.5厘米處,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線
,共長4厘米
。
【主治】同側頭暈、耳鳴
、內耳性眩暈
、皮層性聽力障礙、幻聽
。
(6)言語二區(qū)
【定位】以頂骨結節(jié)后下方2厘米處為起點
,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即為該區(qū)。
【主治】命名性失語
。
(7)言語三區(qū)
【定位】暈聽區(qū)中點向后引4厘米長的水平線
。
【主治】感覺性失語。
(8)運用區(qū)
【定位】從頂骨結節(jié)向下引一垂直線
,同時引與該線夾角為40度的前后兩線
,3條線的長度均為3厘米
。
【主治】失用癥。
(9)足運感區(qū)
【定位】前后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1厘米
,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
。
【主治】對側下肢疼痛、麻木
、癱瘓
、急性腰扭傷、皮層性多尿
、夜尿
、子宮脫垂、過敏性結腸炎
、脫肛
、急性膀胱炎等。
(10)視區(qū)
【定位】從枕骨粗隆頂端旁開1厘米處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等
。
(11)平衡區(qū)
【定位】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厘米處
,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小腦性平衡障礙
。
(12)胃區(qū)
【定位】從瞳孔直上的發(fā)際處為起點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急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疼痛
。
(13)肝膽區(qū)
【定位】從胃區(qū)下緣開始,往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
【主治】各種肝膽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
。
(14)胸腔區(qū)
【定位】在胃區(qū)與前正中線之間,從發(fā)際向上下各引2厘米長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直線
。
【主治】胸痛
、胸悶、心悸
、心絞痛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氣短
、過敏性哮喘
、支氣管炎、呃逆
。
(15)生殖區(qū)
【定位】從額用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2厘米長的直線
。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
、盆腔炎、白帶多
。配雙側足運感區(qū)治療急性膀胱炎、糖尿病所引起的煩渴多飲多尿
、陽痿
、遺精、子宮脫垂
。
(16)腸區(qū)
【定位】從生殖區(qū)下緣開始
,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下腹部疼痛
。
賈懷玉等提出的頭部治療帶
,劃分方法簡單明了,廣泛適用于各科病癥的治療
,為刮痧法常用的頭部全息穴區(qū)
,現(xiàn)介紹如下。
(1)額中帶
【定位】額部正中發(fā)際內
,自神庭穴向下1寸
,左右各旁開0.25寸的條帶,屬督脈
。
【主治】頭痛
、眩暈、癲癇
、中風
、精神失常、失眠
、頭面部及口
、鼻、舌
、咽喉疾病
。
(2)額旁1帶
【定位】額中帶外側、目內眥直上入發(fā)際
,自眉沖穴向下1 寸
,左右各旁開0. 25寸的條帶,屬足太陽膀胱經
。
【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
,如胸痛、胸悶
、心悸
、失眠
、心絞痛、咳喘
、肺炎
、呃逆等。
(3)額旁2帶
【定位】額旁1帶外側
,瞳孔直上入發(fā)際自頭臨泣穴向下1寸
,左右各旁開0.25寸的條帶,屬足少陽膽經
。
【主治】脾胃肝膽胰等中焦病癥
。加急性胃炎、腸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肝炎、膽囊炎
、膽石癥
、胰腺炎、肋間神經痛
、帶狀皰疹等
。
(4)額旁3帶
【定位】在額旁2帶外側,目外眥直上入發(fā)際
,自頭維穴內側0.75寸處向下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