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上星穴,印堂穴,印堂穴,迎香穴,風(fēng)池穴,合谷穴,涌泉穴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tài)反應(yīng)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變應(yīng)性疾病,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造成鼻子過敏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接觸外界環(huán)境誘發(fā)、遺傳過會體質(zhì)等,過敏源有花粉、塵螨、真菌、蟑螂等。其主要癥狀為連續(xù)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有哮喘病史的人還容易誘發(fā)哮喘。
特效穴位:
1、按揉上星穴
位置:頭部正中線上,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大拇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于其頭后,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上星穴約2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鐘,以酸脹感向整個前頭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出血、鼻竇炎、頭痛、頭癢,預(yù)防頭發(fā)干枯分叉、禿頭,發(fā)熱、迎風(fēng)流淚等。
2、推抹印堂穴
位置:雙眉頭中間。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于其頭后,用拇指從鼻子向額頭方向推抹印堂穴約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塞、流鼻涕、鼻炎等鼻部疾病,以及耳鳴、前頭痛、失眠、高血壓,目眩、眼部疾病等。
3、按揉迎香穴
位置:鼻孔兩側(cè),鼻唇溝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其頭側(cè)或頭后,用雙手拇指指面輕輕順時針方向按揉迎香穴1分鐘,再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面部神經(jīng)麻痹等。
4、揉捏風(fēng)池穴
位置:頸后兩側(cè)枕骨下方,發(fā)際兩邊大筋外側(cè)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后,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于被按摩者的風(fēng)池穴處,揉捏半分鐘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塞、感冒、頭痛發(fā)熱、頸項強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
5、掐揉合谷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交接處,肌肉最高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托住被按摩者一手手掌,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掐揉被按摩者合谷穴30下,兩手交替。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炎、鼻竇炎、鳴、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口眼喝?斜、打嗝等。
6、搓涌泉穴
位置:將腳底弓起,腳掌前中1/3凹陷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雙手握腳,用兩大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搓涌泉穴約1分鐘,然后按揉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發(fā)熱、鼻子不適、過敏、腹渴、五心煩熱、頭昏、便秘、小便不利等。
局部按摩:
按摩鼻翼:用拇指外側(cè)沿笑紋及鼻子兩側(cè),做上下且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一次約1分鐘, 按摩后喝一杯熱水。
熱摩鼻子:用兩手拇指外側(cè)相互摩擦,在稍微感到熱時,沿鼻梁、鼻翼兩側(cè)上下按摩30次左右。按摩時可用兩手拇指,也可用一手的拇指、食指,每天最好做2次。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鐘,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qū):肺、鼻、輸尿管、額竇、扁桃體、頭頸淋巴結(jié)、甲狀旁腺等。
1、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qū)100次。
2、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鼻、腎、膀胱反射區(qū)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qū)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額竇、扁桃體、頭頸淋巴結(jié)、甲狀旁腺反射區(qū)各50次。
小貼士:
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各15克,細辛5克。加水適量,煎成藥液,去渣取液,溫洗雙足。每日1次,每次15分鐘。主要治療慢性鼻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tuina/232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哮喘按摩部位
下一篇: 前列腺疾病按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