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説五廚經(jīng)
一氣和泰和
,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
,是法如是持。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
。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修理志離志
己業(yè)無己知
氣歸諸本氣
序 老子説五廚經(jīng)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
然則
,沖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氣爲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思寡欲,抱樸尋和,游心於淡,合氣於漠,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故聖人垂教以檢之
,廣業(yè)以持之,專氣致柔以道其和,嚮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安身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矣。伏讀此經(jīng)五章
,盡修身衛(wèi)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輒爲訓(xùn)註。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天光不違,自忘鄙陋,伏上慚懼,徊徨如失臣愔,頓首,頓首,謹言。註 老子説五廚經(jīng)
夫存一炁和泰和
,則五藏充滿,五神靜正。五藏充則滋味足一氣和泰和
一氣者
故老子曰:專炁致柔
,能嬰兒乎得一道皆泰
得一者
和乃無一和
言人初稟一炁,以和泰和
玄理同玄際
玄
不以意思意
意者,想愛也
亦不求無思
但不緣想受
意而無有思
內(nèi)存一炁,但令其虛
是法如是持。
如是內(nèi)存泰和
莫將心緣心
心者
還莫住絕緣
夫以心緣心
心在莫存心
,慧照湛常,則云心存
,於絕無往,故曰莫存心照,既不將而隨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
。真者
,謂常心慧照,清凈不雜也。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云守爾。修理志離志
,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若絕外境受此心也積修不符離
。上令修性離志
,則內(nèi)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聚修習(xí),不能忘泯,起修一念,髮引千鈞,內(nèi)照既搖,外塵咸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也。志而不修志
若心無所注
己業(yè)無己知
因心注而慧業(yè)清凈
諸食氣結(jié)氣
夫一炁凝結(jié)
非諸久定結(jié)
言人當令泰和
氣歸諸本氣
四緣受識
隨取當隨洩
取者
老子説五廚經(jīng)註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angzhishun/157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