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草果
拼音注音 : Cǎo Guǒ
英文名 : FRUCTUS TSAOKO
來源 : 本品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 本品呈長橢圓形,具三鈍棱,長2~4cm,直徑1~2.5c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縱溝及棱線,頂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蚬:邸9べ|堅韌,易縱向撕裂。剝?nèi)ネ馄ぃ虚g有黃棕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為8~11粒。種子呈圓錐狀多面體,直徑約5mm;表面紅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質的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尖端有凹狀的種臍;質硬,胚乳灰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 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焦黃色并微鼓起,去殼,取仁。用時搗碎。姜草果仁:取凈草果仁,照姜汁炙法(附錄Ⅱ D)炒干。用時搗碎。
鑒別 : (1) 本品種子橫切面:假種皮薄壁細胞含淀粉粒。種皮表皮細胞棕色,長方形,壁較厚;下皮為1 列薄壁細胞,含黃色物;油細胞層為1 列油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切向42~162μm
,徑向48~68μm
,含黃色油滴;色素層為數(shù)列棕色細胞
,皺縮
。內(nèi)種皮為1 列柵狀厚壁細胞,棕紅色
,內(nèi)壁與側壁極厚
,胞腔小,內(nèi)含硅質塊
。外胚乳細胞含淀粉粒及少數(shù)細小草酸鈣簇晶及方晶
。內(nèi)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及淀粉粒。(2) 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fā)油
,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50μl 的溶液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對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20μl 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晾干
,噴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
歸經(jīng) : 歸脾、胃經(jīng)。
性味 : 辛、溫。
功能主治 : 燥濕溫中,除痰截瘧。用于寒濕內(nèi)阻
,脘腹脹痛
,痞滿嘔吐,瘧疾寒熱
。
用法用量 : 3~6g。
備注 : (1)用于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癥
,可與草豆蔻、厚樸
、蒼朮等同用
。用于瘧疾,對山嵐瘴氣
、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
,可與常山、柴胡
、知母等配伍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草果
拼音注音 : Cǎo Guǒ
別名 : 草果仁(《傳信適用方》),草果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出處 : 《品匯精要》
來源 : 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10~11月果實開始成熟,變?yōu)榧t褐色而未開裂時采收
,曬干或微火烘干
。
生境分布 : 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分布云南、廣西
、貴州等地。主產(chǎn)于云南
、廣西
、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叢生
,高達2.5米。根莖橫走
,粗壯有節(jié)
,直徑約2.5厘米
。莖圓柱狀,直立或稍傾斜
。葉2列
;具短柄或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或狹長圓形
,長約55厘米
,寬達20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漸狹
,全緣,邊緣干膜質
,葉兩面均光滑無毛
;葉鞘開放,包莖
,葉舌長0.8~1.2厘米
。穗狀花序從根莖生出,長約13匣米
,直徑約5厘米
。蒴果密集,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長2.5~4.5厘米
,直徑約2厘米,頂端具宿存的花柱
,呈短圓狀突起
,熟時紅色,外表面呈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
,小果梗長2~5毫米
,基部具宿存苞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6月
。果期9~10月。
性狀 : 干燥果實呈橢圃形,具三鈍棱
,長2~4厘米,直徑1~2.5厘米
。頂端有一圓形突起
,基部附有節(jié)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
,有顯著縱溝及棱線
。果皮有韌性,易縱向撕裂
。子房3室
,每室含種子8~11枚,集成長球狀
。種子四至多面形
,長寬均為5毫米,表面紅棕色
,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
,有縱直的紋理,在較狹的一端有一凹窩狀的種臍
,合點在背面中央
,成一小凹穴,合點與種臍間有一縱溝狀的種脊
。質堅硬
,破開后,內(nèi)為灰白色
。氣微弱
,種子破碎時發(fā)出特異的臭氣,味辛辣
。以個大
、飽滿,表面紅棕色者為佳
。
化學成分 : 種子含揮發(fā)油等 。
炮制 : 草果仁:揀凈雜質,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并微鼓起,取出稍涼
,碾去殼,過篩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
,加姜汁與水少許,拌勻
,微炒
,取出,放涼
。(每草果仁100斤
,用鮮姜10斤取汁)《本草從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
歸經(jīng) :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jīng)。"
性味 : 辛,溫。①《飲膳正要》:"味辛,性溫,無毒。"②《本經(jīng)逢原》:"辛,溫,澀,無毒。"③《本草從新》:"辛,熱。"
注意 : 氣虛或血虧,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陽
,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經(jīng)疏》:"凡瘧不由于瘴氣
;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
,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
、里急后重及泄瀉暴注、口渴
;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
,咸屬暑氣溫熱,皆不當用
。"③《本草備要》:"忌鐵
。"
功能主治 : 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亂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①李杲:"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兼辟瘴解瘟。"②《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③《本經(jīng)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魚、肉諸毒。"④《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功同草蔻。"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
、散
。
復方 : ①治瘧疾 ,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常山
、知母、烏梅
、檳榔
、甘草、穿山甲
。水煎服
。(《慈幼新書》草果飲)②治癉瘧,脈采弦數(shù),但熱不寒
,或熱多寒少
,膈滿能食,口苦舌干
,心煩
,渴水,小便黃赤
,大腑不利:青皮(去白)
、厚樸(姜制炒)、白術
、草果仁
、柴胡(去蘆)、茯苓(去皮)
、半夏(湯泡七次)
、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細銼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姜五片
,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
,不拘時侯。(《濟生方》清脾湯)③治腫寒瘧疾不愈
,振寒少熱
,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
,小便反多: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臍)
。上等分
,細銼。每服半兩
,水二盞
,生姜七片,棗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濟生方》果附湯)④治脾痛脹滿:草果仁二個
。酒煎服之
。(《仁齋直指方》)⑤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
,及伏熱泄瀉
,臟毒便血:草果子、甘草
、地榆
、枳殼(去穰,麩炒)
。上等分為粗末
。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半
,煨姜一塊,拍碎
,同煎七分
,去滓服,不拘時候
。(《傳信適用方》草果飲)⑥治瘟疫初起
,先憎寒而后發(fā)熱,日后但熱而無憎寒
,初起二
、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shù)
,晝夜發(fā)熱
,日哺益甚,頭身疼痛:檳榔二錢
,厚樸一錢
,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一鐘
,煎八分,午后溫服
。(《瘟疫論》達原飲)
各家論述 : ①《綱目》:"草果,與知母同用
,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
,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②《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
,諸書皆載氣味相同
,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
。然此氣味浮散
,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義》:"草果
,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
,故為脾胃寒濕主藥
。""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
,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
,以勝陰霍濕濁之蘊祟。草果之治瘴瘧
,意亦猶是
。然凡是瘧疾,多濕痰蒙蔽為患
,故寒熱往來
,糾纏不巳,治宜開泄為先
。草果善滌濕痰
,而振脾陽,更以知母輔之
,酌量其分量
,隨時損益,治瘧頗有妙義
,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
。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當在所禁耳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草果
拼音注音 : Cǎo Guǒ
別名 : 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英文名 : Tsaoko Amomum Fruit, Caoguo
出處 : 出自《品匯精要》:草果,生廣南及海南
。形如橄欖
,其皮薄,其色紫
,其仁如縮砂仁而大
。又云南出者,名云南草果
,其形差小耳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omum tsao-ko Crevostet Lemarie[A.hongtsaoko C.F.Liang et D.Fang;A.guixiense D.Fang]采收和儲藏:果熟期廣西是8-9月,云南是11-12月
。當果實紅褐色時采收,曬干或烘干
,或用沸水燙2-3min后
,再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林下。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和云南南部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草果,多年生草本 ,高2-2.5m
。全株有辛辣氣味。莖基部膨大
,直徑達6cm。葉2列
,11-14枚
,無葉柄,或上部葉有短柄
;葉舌帶紫色
,長1-2cm,膜質
,被疏柔毛
;葉鞘具條紋,葉舌及葉鞘邊緣近革質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
,長20-83cm,寬5-19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楔形,全緣
,兩面無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ㄝ銖那o基部抽出,長漸尖
,基部楔形
,全緣,兩面無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ㄝ銖那o基部抽出,長13-28cm
;總花梗長4-13cm
;鱗片闊卵形,長1-8cm
;穗狀花序長9-15cm
;苞片淡紅色,長圓形
,長3.3-4cm
,寬7-9mm,外面疏被短柔毛
;小苞片管狀
,長1.7-2cm,2淺裂
;外被疏短柔毛
;花淺橙色,長5.5-7cm
;小花梗長不超過5mm
;花萼長2.3-3cm,3齒裂
,一側淺裂
,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花冠管長2.5-2.8cm
,被短柔毛
,裂片長圓形,長約2.3cm
,寬約6mm
,后方一枚兜狀,長約2.5cm
,寬約1.5cm
;唇瓣長圓狀倒卵形,長3-3.5cm
,寬約1.6cm
,邊緣多皺
,中脈兩側各有一條紅色條紋;雄蕊長2-2.5cm
,花絲長約1cm
,花藥長1.3-1.5cm,藥隔附屬體長約5mm
,具嚙蝕狀牙齒
;花柱被疏短毛,柱頭漏斗狀
;子房無毛
。蒴果成熟時暗紫色,近球形
,長2.5-4.5cm
,直徑2-2.5cm,干時變橄欖形
,黑褐色
,先端具殘存的花被管,基部有短柄
。種子多數(shù)
。花期4-5月
,果期8-9月
。
栽培 :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怕熱,怕旱,怕霜凍。以在海拔1000-2000m,年平均溫度18-20℃,蔭蔽度50%-60%左右的林下或溪分濕潤的山谷坡地,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8-9月果實成熟果皮呈紫紅色時采收,剝?nèi)スぃ磧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再用清水浸種10h左右
,然后拌濕沙貯藏。8-11月播種
,也可在到年2-3月播種
。條播
,行距15cm,播深1.5-2cm
,覆土蓋草林水
。播后約1個月出土,需搭蔭棚遮蔭
,追施草木灰和腐熟的豬牛糞
。經(jīng)培育1-2年,苗高60-120cm
,葉出圃定植
。在4月上旬,按行株距1.7m ×2m
,穴寬30cm
,深15cm開穴,每穴栽苗1-2株
,選陰雨天進行定植
。分株繁殖;選健壯母株帶芽的根莖分株
,每叢有苗2-3株
,種后填細上踏實,蓋草
,淋水
。田間管理定植后每年干著、秋季中耕除草2-3次
。在秋季除草時
,剪去枯株、病株和已結過果的老株
,中耕除草結合追肥
,采用環(huán)狀溝施綠肥、堆肥和磷肥等
。在開花前進行培土
,促使幼芽生長健壯。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立信病
,為害幼苗
,嚴重時成片死亡,可將病株拔除
,周圍撤石灰粉
,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性狀 : 性狀鑒別,果實橢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