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án Huā
別名 : 蟬蛹草、蛹茸、蟬茸菌、蟲花
來源 : 真菌類子囊菌綱肉座目麥角科蟬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以子實體入藥。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用于驚癇 備注 : (1)民間亦認為功同蟬蛻。(2)寄主為蟬科蛁蟟Oncotympans macula ticollia Motsch.及他種蟬的蟬蛹。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Chán Huā 別名 : 蟲花(《四川中藥志》)。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為麥角菌科真菌大蟬草的分生孢子階段即蟬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蟬幼蟲的干燥體。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 產(chǎn)浙江、四川、云南、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 孢梗束叢生,由蟬幼蟲的前端發(fā)出,新鮮時白色,高1.5~6厘米 性狀 : 帶菌的干燥蟲體 炮制 : 《雷公炮炙論》:"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懸干,去甲、土后,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研細用之。" 性味 : 《證類本草》:"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 ①《證類本草》:"主小兒天吊,驚癇,瘈疭,夜啼,心悸。"②《綱目》:"功同蟬蛻。又止瘧。" 備注 : 大蟬草子囊殼階段的子座與寄主山蟬幼蟲的干燥體亦入藥用,稱獨角龍、烏角尖,常見于蟬花藥材中。蟲體同前種,頭部具1~2枚棒狀子座,或有分枝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án Huā 別名 : 蟲花、冠蟬、蝘花 英文名 : Cicada Slough 出處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1.《本草圖經(jīng)》:今蜀中有一種蟬,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醫(yī)工云,入藥最奇。2.《證類本草》:蟬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麥角菌科真菌蟬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蟬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蟲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saria cicadae Miquel;Cordyceps cicadae Shing采收和儲藏: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蟬幼蟲上 原形態(tài) : 1.蟬棒束孢菌 孢梗束叢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 性狀 : 1.性狀鑒別 (1)蟬棒束孢菌 本品由蟲體與其頭部長出的孢梗束組成 化學(xué)成分 : 大蟬草果實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組成 藥理作用 : 1.抗腫瘤作用 大蟬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腫瘤作用 炮制 : 《雷公炮炙論》: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 疏散風熱;透疹;熄風止痙;明目退翳。主外感風熱;發(fā)熱;頭昏;咽痛;單板機疹初期;疹出不暢;小兒驚風;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夜啼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 1.《證類本草》:主小兒天吊,驚癇,夜啼,心悸。2.《綱目》:功同蟬蛻。又止瘧。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6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中藥大辭典》:蟬花
《中華本草》: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