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ī Tóu
別名 : 鸚頭(《唐本草》)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鷹科動物白尾鷂的頭。
生境分布 : 棲息于開闊地區(qū),常單獨生活。飛行輕捷,繁殖在東北和新疆西部,遍布全國境內(nèi),為旅鳥和冬候鳥。
原形態(tài) : 白尾鷂,又名:鳶(《詩經(jīng)》),鴟(《莊子》),鴨、負雀(《爾雅》),雀鷹(陸璣《詩疏》),鷂(《爾雅》郭璞注),鷂鷹(《說文解字》注),灰鷹、白抓、灰鷂、雞鵟。體長約48厘米。嘴黑,基部帶藍,蠟?zāi)ぞG黃。虹膜黃色。上體包括兩翅的表面大都藍灰色;額、頭預(yù)青灰色,后頭綴以褐色,羽基的白色亦常展露于外;耳羽下后方以至于額的羽毛蓬松而稍卷曲,略成臉盤狀;外側(cè)6枚初級飛羽黑色,先端具灰色羽緣,羽基白色;尾上覆羽純白,中央一對尾羽與背同色,次二對亦灰而具暗灰橫斑,外側(cè)尾羽大都白色,亦雜以灰暗橫斑。胸與頭同。但色較淡;脅、腹、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純白。腳與趾均黃,爪黑。雌鳥上體大都暗褐;下體棕黃,而雜以棕褐色縱紋。
性味 : ①《別錄》:"咸,平,無毒。"②《綱目》:"微毒。"
功能主治 : 《別錄》:"主頭風(fēng)眩顛倒,痢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炙或燒存性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癲癇瘈疭:飛鴟頭二枚,鉛丹一斤。上二味末之,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千金方》)②治風(fēng)頭旋,毒發(fā)眩冒:鴟頭一枚(炙令黃),閭?cè)阋粌?,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圣惠方》鴟頭丸)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ī Tóu
別名 : 飛鴟頭
英文名 : Sparrow hawk head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陶弘景:鴟,即俗呼為老鴟者,一名鳶。又有雕、鶚,并相似而大。 雖不限雌雄,恐雄者為勝。今鴟頭酒用之,當微炙,不用蠹蟲者。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鷹科動物白尾鷂的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cus cyaneus cyaneus (Linnaeus)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開闊地區(qū),常單獨生活。飛行輕捷。資源分布:繁殖在東北和新疆西部,遍布全國境內(nèi),為旅鳥和冬候鳥。
原形態(tài) : 白尾鷂,體長約48cm。嘴黑,基部帶藍;蠟?zāi)ぞG黃。虹膜黃色。上體包括兩翅的表面大都藍灰色;額、頭頂青灰色,后頭綴以褐色,羽基的白色也常展露于外;耳羽下后方以至于額的羽毛蓬松而稍卷曲,略成臉盆狀;外側(cè)6枚初級飛羽黑色,先端具灰色羽緣,羽基白色;尾上覆羽純白,中央1對尾羽與背同色,次2對亦灰而具灰橫斑,外側(cè)尾羽大都白色,亦雜以灰暗橫斑。胸與頭同,但色較淡;脅、腹、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純白。腳與趾均黃,爪黑。雌鳥上體大都暗褐;下體棕黃,而雜以棕褐色縱紋。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性味 :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定驚。主頭風(fēng);目眩;癇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3枚,炙或燒存性,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癲癇ZHI ZONG:飛鴟頭二枚,鉛丹一斤。上二味末之,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千金方》) ②治風(fēng)頭旋,毒發(fā)眩冒:鴟頭一枚(炙令黃),茹一兩,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圣惠方》鴟頭丸)
各家論述 : 《別錄》:主頭風(fēng)眩顛倒,癇疾。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鯧魚
下一篇: 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