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ī Tóu
別名 : 鸚頭(《唐本草》)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鷹科動(dòng)物白尾鷂的頭 生境分布 : 棲息于開闊地區(qū),常單獨(dú)生活。飛行輕捷,繁殖在東北和新疆西部,遍布全國境內(nèi) 原形態(tài) : 白尾鷂,又名:鳶(《詩經(jīng)》),鴟(《莊子》),鴨、負(fù)雀(《爾雅》),雀鷹(陸璣《詩疏》),鷂(《爾雅》郭璞注),鷂鷹(《說文解字》注),灰鷹、白抓、灰鷂 性味 : ①《別錄》:"咸,平,無毒。"②《綱目》:"微毒。" 功能主治 : 《別錄》:"主頭風(fēng)眩顛倒,痢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炙或燒存性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癲癇瘈疭:飛鴟頭二枚,鉛丹一斤。上二味末之,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千金方》)②治風(fēng)頭旋,毒發(fā)眩冒:鴟頭一枚(炙令黃),閭?cè)阋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ī Tóu 別名 : 飛鴟頭 英文名 : Sparrow hawk head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陶弘景:鴟,即俗呼為老鴟者,一名鳶。又有雕、鶚,并相似而大。 雖不限雌雄,恐雄者為勝。今鴟頭酒用之,當(dāng)微炙,不用蠹蟲者。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鷹科動(dòng)物白尾鷂的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ircus cyaneus cyaneus (Linnaeus)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開闊地區(qū),常單獨(dú)生活。飛行輕捷。資源分布:繁殖在東北和新疆西部,遍布全國境內(nèi),為旅鳥和冬候鳥。 原形態(tài) : 白尾鷂,體長約48cm。嘴黑,基部帶藍(lán);蠟?zāi)ぞG黃。虹膜黃色。上體包括兩翅的表面大都藍(lán)灰色;額、頭頂青灰色,后頭綴以褐色,羽基的白色也常展露于外 歸經(jīng) : 心 性味 : 味咸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定驚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3枚,炙或燒存性,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癲癇ZHI ZONG:飛鴟頭二枚,鉛丹一斤。上二味末之,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 各家論述 : 《別錄》:主頭風(fēng)眩顛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