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ānɡ Yú
別名 : 鮀魚(《臨海異物志》)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鯧科動(dòng)物銀鯧的肉。 生境分布 : 棲于近海中下層 原形態(tài) : 體短而高,極側(cè)扁 性味 :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wú)毒。"②《醫(yī)林纂要》:"甘苦,溫。" 注意 : ①《本草拾遺》:"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疥動(dòng)風(fēng)。"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拾遺》:"肥健,益氣力。"②《本經(jīng)逢原》:"益胃氣。"③《隨息居飲食譜》:"補(bǔ)胃,益血,充精。"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ānɡ Yú 別名 : 昌候魚、昌鼠、狗瞌睡魚、鯧鳊、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昌魚 英文名 : pomfret, Silvery pomfret, Butterfish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本草拾遺》:昌侯魚,生南海。如卿魚,身正圓,無(wú)硬骨,作炙食之至美。2.《嶺表錄異》:鮑魚,形似編魚,而腦上突起,連背而圓身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鯧科動(dòng)物銀鯧及其近緣種的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近海中下層魚類 原形態(tài) : 銀鯧,體卵圓形,甚側(cè)扁,一般長(zhǎng)20-30cm 化學(xué)成分 : 銀鯧含蛋白質(zhì),脂肪 歸經(jīng) : 脾 性味 : 味甘;性平 注意 : 鯧魚子慎服 功能主治 : 益氣養(yǎng) 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或燉服,30-60g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肥健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1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