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別名 : 一面青(《分類草藥性》),山萩(《中國物圖鑒》),大火草(《重慶草藥》)。
出處 : 《四川中藥志》
來源 : 為菊科植物香青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春、夏間花苞初放時連根挖起,去凈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向陽山坡及田野。分布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主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密被白色綿毛,高30~70厘米。單葉互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厘米,寬約1.5厘米,向上漸小漸尖,全緣,基部常抱莖,呈耳狀,耳先端尖,葉上面綠色,下面白色,兩面均被白色綿毛。頭狀花序頂生,直徑8~10毫米,排列成豪傘花序;總苞多層,白色,干膜質(zhì),橢圓狀卵圓形,長5毫米,先端鈍,直立或向內(nèi)彎;花淡黃白色;邊緣為雌性花,多數(shù)結(jié)實(shí),中部為兩性花,多不孕。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白色,1裂,羽毛狀;種子1粒。花期夏季。
性狀 : 干燥的帶根全草,根頭細(xì)小,長1~3厘米。莖長約30~50厘米,直徑達(dá)5毫米,梢部漸細(xì)小,少分枝,外表密生白色絲狀茸毛,扯下后又顯露出黃綠色而細(xì)密短小的茸毛。葉多皺縮成團(tuán),棕褐色,兩面均有白毛,但較莖部毛短小。花多不存在。有臭氣,味微弱。以莖桿粗壯、葉片不脫落者為佳。
性味 : 《重慶草藥》:"甘微苦,性涼,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瀉火,燥濕。治吐血,痢疾,牙痛,乳癰,瘰竊。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勞傷,牙痛,吐血,痢疾。"②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止痢,驅(qū)蟲。治痢疾,蛔蟲,刀傷。"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燥濕。治濕熱痢疾,瘰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火牙痛:大葉白頭翁二兩。煎水燉五花肉合糖服,或煮綠殼鴨蛋服。②治寒火牙痛:大葉白頭翁四兩,桂花根二兩。煎水內(nèi)服。③治乳癰:大葉白頭翁與蒲公英合用。搗爛包。初起有效。(選方出《重慶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別名 : 一面青、大火草、避風(fēng)草、火草
英文名 : Herb of Common Pearleverlasting
出處 :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珠光香青的帶根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phalis margaritacea(L.) Benth.et Hook.f.采收和儲藏:夏季花區(qū)初放時連根挖起,去凈泥沙,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及田野。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球光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密被白色綿毛。根狀莖橫走或斜升,木質(zhì)。單生互生,稍革質(zhì);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cm,寬約1.5cm,先端漸尖,有小尖頭,基部稍狹,常抱莖,邊緣平,上部葉漸小,上面被蛛絲狀毛,下面被灰白色至紅褐色厚綿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fù)傘房狀;花序梗長4-17mm;總苞鐘狀或半球狀,長5-8mm,徑8-13mm;總苞片5-7mm;總苞鐘狀或半球狀,長5-8mm,徑8-13mm;總苞片5-7層,白色,干膜質(zhì),最內(nèi)層線狀倒披針形,寬0.5mm,有長達(dá)全長3/4的爪部;花托蜂宣傳員狀;雌株頭狀花序外圍有多層雌花,中央有3-20雄花;雄株頭狀花序,有雄花或外圍有極少數(shù)雌花;花冠長3-5mm,冠毛比花冠稍長。瘦果長橢圓表,長0.7mm,有小腺點(diǎn)。花、果期8-11月。
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含黃酮[1]。全草含多炔化合物:十三炭五炔烯(tridecapentaynene),反式去氫母菊酯(trans-dehy-dromatricaria ester),5-氯-2(2,4,6-亞辛三塊基)二氫-2H-吡喃[5-chloro-2-(octa-2,4,6-tri-ynylidene)-5,6-dihydrox-2H-pyran][2]。
性味 : 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熱瀉火;燥濕;驅(qū)蟲。主胃牙火牙痛;濕熱瀉??;蛔蟲?。蝗榍俺?;瘰疬;臁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勞傷,牙痛,吐血,痢疾。2.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止痢,驅(qū)蟲。治痢疾,蛔蟲,刀傷。3.《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燥濕。治濕熱痢疾,瘰疬。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3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葉狼豆柴葉
下一篇: 大葉白紙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