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溫,D,中藥,大散血" />
拼音注音 : Dà Sàn Xuè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小前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埂上,落葉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灰褐色多細胞柔毛。莖細弱,四棱形,常自基部分枝成簇生狀,初傾斜,后匍匐伸長,長7-15(-30)cm,節(jié)間長2-5cm。葉對生;葉柄長2-5(-10)mm,具草質(zhì)狹邊緣;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1-2.5m,寬7-20m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圓形或近截形 化學成分 : 全草含有蕓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in),山奈酚-3-O-蕓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水楊酸(Salicylic acid),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6-tridecylresorcylic acid )和銀樺酚(grevillol)。 地上部分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1uco-side)。 藥理作用 : 大散血地上部分的95%甲醇提取物25μg/ml、對鼻咽癌(KB)細胞的抑制率達91%,分離出的化合物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和銀樺酚對KB細胞的ED50為79μg/ml和1.1μg/ml。銀樺酚在體外對黑色素瘤(B-16)細胞的ED50為4.0μg/ml,對肝癌(PC-13)細胞的ED50為4.3μg/ml,對肝癌(Hep-2)細胞ED50為15μg/ml,對小鼠白血病(L5718y、P388)細胞的FD50大于25μg/ml。 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和銀樺酚對Na(+)-K(+)-ATP酶活性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IC50分別為8×10(-6)mol/L和5×10(-5) mo1/L,在半數(shù)抑制濃度時,前者的效能比后者約大6倍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的作用大約是毒毛花苷昔G(ouabain)的1/13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散瘀接骨。主跌打瘀腫;骨析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加酒搗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6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接骨丹
下一篇:
大昏頭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