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大腹皮
拼音注音 : Dà Fù Pí
英文名 : PERICARPIUM ARECAE
來源 :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后干燥
,縱剖兩瓣
,剝?nèi)」ぃ?xí)稱“大腹皮”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煮后干燥
,剝?nèi)」ぃ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曬干,?xí)稱“大腹毛”
。
性狀 : 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 ,長4~7cm,寬2~3.5cm
,厚0.2~0.5cm
。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
,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
。內(nèi)果皮凹陷
,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
。體輕,質(zhì)硬
,縱向撕裂后可見中果皮纖維
。氣微,味微澀
。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
。中果皮棕毛狀
,黃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質(zhì)柔
。內(nèi)果皮硬殼狀,黃棕色至棕色
,內(nèi)表面光滑
,有時縱向破裂。無臭
,味淡。
貯藏 : 置干燥處 。
炮制 : 大腹皮:除去雜質(zhì) ,洗凈,切段
,干燥
。大腹毛:除去雜質(zhì),洗凈
,干燥。
鑒別 : 本品粉末黃白色或黃棕色。中果皮纖維成束,細長,直徑8~15μm,微木化,紋孔明顯,周圍細胞中含有圓簇狀硅質(zhì)塊,直徑約8μm。內(nèi)果皮細胞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8~88μm,紋孔明顯。
歸經(jīng) : 歸脾、胃、大腸 、小腸經(jīng)。
性味 : 辛,微溫。
功能主治 : 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4.5~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大腹皮
拼音注音 : Dà Fù Pí
別名 : 檳榔皮(孫思邈),大腹毛(《醫(y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y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匯編》),大腹絨(《藥材學(xué)》)。
出處 : 侯寧極《藥譜》
來源 :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熱果實,剝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
,曬干
,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生境分布 : 主產(chǎn)廣東海南島、云南、臺灣
;廣西
、福建亦產(chǎn)。
性狀 : 干燥果皮,通常縱剖為二。未打松者呈橢圓形瓢狀。長6~7厘米,寬約3厘米,厚約1厘米;外果皮灰棕黃色,有褐色斑點及縱裂紋。已打松者,外果皮脫落,中果皮為黃白色至灰黃色的纖維,纖維縱向排列
,外層松散成縷,內(nèi)層纖維較粗
,現(xiàn)棕毛狀
。內(nèi)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
。表面光滑呈硬殼狀。體輕松
,質(zhì)柔韌
,易縱向撕裂。無臭
,味淡
。以色黃白
、質(zhì)柔韌
、無雜質(zhì)者為佳。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碾軋使軟,敲打
,篩去泥屑
。
歸經(jīng) : 入脾、胃、大小腸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②《藥品化義》:"入脾
、肺、胃
、大小腸五經(jīng)。"
性味 : 辛,微溫
。①《開寶本草》:"微溫,無毒
。"②《綱目》:"辛
,微溫
,無毒
。"
注意 : 氣虛體弱者慎服。
功能主治 : 下氣寬中 ,行水
。治脘腹痞脹,腳氣
,水腫。①《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
,止霍亂
,通大小腸,健脾開胃
,調(diào)中。"②《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
,大腸壅毒
,痰膈,醋心
。并以姜鹽同煎
,入疏氣藥良。"③《綱目》:"降逆氣
,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
,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④《本草再新》:"瀉肺
,和胃氣,利濕追風(fēng)
,寬腸消腫
,理腰腳氣,治瘧疾瀉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 ;或入丸劑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
復(fù)方 : ①治腳氣,腫滿腹脹 ,大小便秘澀:大腹皮一兩(銼)
,檳榔一兩,木香半兩
,木通二兩(銼)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
,桑根白皮二兩(銼)
,牽牛子二兩(微炒)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蔥白二七寸
,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以利為度。(《圣惠方》)②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
,風(fēng)濕客搏,脾經(jīng)受濕
,氣不流行
,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
,心腹膨脹
,上氣喘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
,有妨飲食
,上攻下疰,來去不定
,舉動喘乏:五茄皮
、地骨皮、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
。每眼三錢,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局方》五皮散)③治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仁齋直指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腹皮
拼音注音 : Dà Fù Pí
別名 : 檳榔皮、檳榔殼大腹毛、茯毛
、檳榔衣、大腹絨
英文名 : Arece Peel, Betelnut Peel
出處 : 侯寧極《藥譜》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ca catechu L.采收和儲藏:冬
、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實
,剝下果皮,打松
,乙水中浸泡,曬干
,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馬來西亞。
原形態(tài) : 檳榔,喬木
,高10-18m
;不分枝
,葉脫落后形成明顯的環(huán)紋。羽狀復(fù)葉
,叢生于莖頂端
,長1.3-2m,光滑
,葉軸三棱形
;小葉片披針狀線或線形,長30-70cm
,寬2.5-6cm ,基部較狹
,頂端小葉愈合
,有不規(guī)則分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ㄐ蛑谧钕乱蝗~的基部
,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
,長達40cm
,光滑
,花序多分枝
;花單性同株
;雄花小,多數(shù)
,無柄
,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
,很少對生
,萼片3,厚而細小
,花瓣3
,卵狀長圓形,長5-6mm
,雄蕊6
,花絲短小,退化雌蕊3
,絲狀
;雌花較大而少,無梗
,著生于花序軸或分枝基部
,萼片3
,長圓狀卵形
,長12-15mm。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
,長5-6cm
,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紅色
。每年開花2次
,花期3-8月,冬花不結(jié)果
;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
栽培 : 氣候土壤:喜生長于高溫地區(qū),以土層濃厚而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為佳。整地:選擇有樹蔭處設(shè)苗床,松土后,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在定植前4-6個月先將空開好,使用權(quán)穴內(nèi)土壤風(fēng)化,穴深60-80cm,行距2 、5-3、5cm
。種植:育苗:在蔭蔽的山地,掘一深達30cm的長坑
,放一層果實
,覆蓋一層砂土。層層堆放
,澆水濕潤
。經(jīng)過20日后,即可抽出米粒大小的芽
,限出栽種于苗床
,每穴一個,覆土澆水
。定苗:于7或者10月為宜
,植前施基肥
,選莖粗而有2-3個節(jié)的幼苗栽培。覆土至穴面15cm澆水濕潤
,并蓋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
。田間管理:栽后2-3后內(nèi)均須蔭蔽。3年后在離根15cm周圍掘一環(huán)淺溝
,追肥一次
,結(jié)果后須每年追肥一次。
性狀 : 干燥果皮,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剖為二。未打松者呈橢圓形瓢狀
,長5-7cm
,寬約3cm,厚約1cm
;外果皮灰棕黃色
,有褐色斑點及縱裂紋。已打松者
,外果皮脫落,中果皮為黃白色至灰黃色的纖維
,纖維縱向排列
,外層松散成縷
,內(nèi)層纖維較粗,現(xiàn)棕毛狀。內(nèi)壁凹陷
,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殼狀
。體輕松
,質(zhì)柔韌
,易縱向撕裂。無臭
,味淡
。以色黃白、質(zhì)柔韌
、無雜質(zhì)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灰黃色。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
,直徑9-15?m,長至52.8?m
,壁略呈連珠狀增厚
。中果皮纖維多成束
,細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
,有的一邊呈小波狀凸起
,末端稍鈍圓,直徑約10?m
,壁厚
,木化
,孔溝明顯;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硅質(zhì)塊
,硅質(zhì)塊直徑6-9?m
,含硅質(zhì)塊細胞壁厚,木化
。中果皮石細胞類圓形
、類長方形
、長橢圓形,直徑22-50?m
,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
,紋孔
、孔溝明顯,有的層紋較清楚
。內(nèi)果皮細胞類多角形
、類圓形
、長多角形
,直徑9-24?m,壁厚
,木化
,孔溝較明顯
。本品以色黃白、質(zhì)柔韌
、無雜質(zhì)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少量檳榔堿含兒茶素。
藥理作用 : 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使兔離體腸管緊張性升高,收縮幅度減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 ,碾軋使軟
,敲打
,篩去泥屑。
歸經(jīng) : 脾 ;胃
;大腸
;小腸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微溫
注意 : 氣虛體弱者慎服 。
功能主治 : 下氣寬中 ;行水消腫
。主胸腹脹悶;水腫
;腳氣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小兒腹內(nèi)痞結(jié);二便不利。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風(fēng)毒腳氣。癲狂夢醒湯《醫(yī)林改錯》:癲狂 ;疏鑿飲子《世醫(yī)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
各家論述 : 1.《藥性類明》:大腹皮 ,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
,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
,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
。2.《本草經(jīng)疏》:大腹皮
,即檳榔皮也
。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
,第檳榔性烈
,破氣最捷
,腹皮性緩,下氣稍遲
。入陽明
、太陰經(jīng),二經(jīng)虛則寒熱不調(diào)
,逆氣攻走
,或痰滯中焦,結(jié)成膈證
;或濕熱郁積
,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
,通行下氣
,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
,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
,故亦主之也。3.《本草匯言》:大腹皮
,寬中利氣之捷藥也
。方龍譚曰,主一切冷熱之氣上攻心腹
,消上下水腫之氣四體虛浮
,下大腸壅滯之氣二便不利,開關(guān)格痰飲之氣阻塞不通
,能疏通下泄
,為暢達臟腑之劑。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說
,然此藥既為利氣之藥
,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氣勝而胎不安者
,使之氣下
,則胎自安矣。又謂此藥有健胃之理
,夫既為下氣之藥
,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氣壅塞不通
,使之氣下
,則中氣自寬
,食飲可進矣。若損氣
,為大腹皮之常性也
,元虛氣少者,概勿施用
。朱正泉曰
,大腹皮,《斗門方》配六君子湯
,治中氣虛滯而或腹脹者
,服之即通,則安胎健胃之理
,不外是矣
。4.《本草述》: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
,而少入腹皮
。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
,或皆取其能導(dǎo)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
?用者審之。5.《本經(jīng)逢原》:檳榔性沉重
,泄有形之積滯
;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
。故痞滿膨脹
,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惟虛脹禁用
,以其能泄真氣也。6.其他《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
,止霍亂,通大小腸
,健脾開胃
,調(diào)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堕_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
,大腸壅毒,痰膈
,醋心
。并以姜鹽同煎
,入疏氣藥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V目》:降逆氣
,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
,瘴瘧痞滿
,胎氣惡阻脹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菰傩隆罚簽a肺
,和胃氣,利濕追風(fēng)
,寬腸消腫
,理腰腳氣,治瘧疾瀉痢
。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8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