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槲寄生
別名 : 北寄生、冬青
、桑寄生
、柳寄生
、黃寄生
、凍青、寄生子
英文名 : HERBA VISCI
來源 : 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 的干燥帶葉莖枝。冬季至次春采割
,除去粗莖,切段
,干燥,或蒸后干燥
。
性狀 : 本品莖枝呈圓柱形,2~5叉狀分枝
,長約30cm
,直徑0.3~1cm;表面黃綠色
、金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
;節(jié)膨大
,節(jié)上有分枝或枝痕
。體輕
,質脆,易折斷
,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
,木部色較淺
,射線放射狀
,髓部常偏向一邊
。葉對生于枝梢
,易脫落,無柄
;葉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7cm
,寬0.5~1.5cm
;先端鈍圓
,基部楔形
,全緣;表面黃綠色
,有細皺紋,主脈5出
,中間3條明顯
。革質
。漿果球形
,皺縮。無臭
,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
貯藏 : 置干燥處,防蛀。
炮制 : 除去雜質,略洗,潤透
,切厚片
,干燥
。
鑒別 : (1) 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 ,外被黃綠色角質層,厚19~80μm
。皮層較寬廣
,纖維數十個成束
,微木化
;老莖石細胞甚多
,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韌皮部較窄
,老莖散有石細胞;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射線散有纖維束
;導管周圍纖維甚多,并有少數異形細胞
。髓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少數方晶
。本品莖的粉末淡黃色
。表皮碎片黃綠色
,細胞類方形,可見氣孔
。纖維成束
,直徑10~34μm,壁較厚
,略成波狀
,微木化。異形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
,壁較厚,微木化
,胞腔大
。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μm
;方晶較少
,直徑8~30μm。石細胞類方形
、類多角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42~102μm
。(2) 取本品1~2g,切碎
,加乙醇30ml
,加熱回流30分鐘
,放冷
,濾過,濾液濃縮至干
,加無水乙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槲寄生對照藥材1.5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
,加無水乙醇溶解,使成每 1ml含1mg 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
、對照藥材溶液各4μl及對照品溶液2μl
,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8:2:0.1) 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晾干
,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
,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日光下及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
含量測定 : 取本品粗粉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鹽酸乙醇溶液(1→10)3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鹽酸乙醇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5ml,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轉移至分液漏斗中,加氯仿提取5次(20ml、20ml、20ml、15ml、15ml),合并提取液,蒸干 ,殘渣加氯仿5ml使溶解,加到氧化鋁小柱(內徑0.9cm
,中性氧化鋁5g,100~200目)上
,用氯仿-甲醇(80:1)30ml沖洗,棄去洗液
,再用氯仿-甲醇(20:1)50ml洗脫
,收集洗脫液,蒸干
,殘渣加無水乙醇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
,并稀釋至刻度
,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精密稱取齊墩果酸對照品
,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
、對照品溶液2μl和4μl
,分別交叉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環(huán)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
,展開,取出
,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
,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
,取出,晾干
,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
,波長:λs=520nm
,λR=700nm
,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
,即得。
歸經 : 歸肝、腎經
。
性味 : 苦,平。
功能主治 :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安胎。用于風濕痹痛
,腰膝酸軟
,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 9~15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華本草》:槲寄生
拼音注音 : Hú Jì Shēnɡ
別名 : 冬青、北寄生、柳寄生、傾寄、寄生、黃寄生、凍青、臺灣槲寄生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帶葉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Vis-cum album L.subsp.coloratumKom.]采收和儲藏:一般在冬季采收(河南、湖南則在3~8月采),用刀割下,除去粗枝,扎成小把,或用沸水撈過(使不變色),陰干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闊葉林中,寄生于榆樹、柳樹
、楊樹、櫟樹
、梨樹
、李樹、蘋果
、楓楊、赤楊
、椴樹等植物上。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
、華北
、華東、華中及陜西
、寧夏
、甘肅、青海
、臺灣、廣西
。
原形態(tài) : 灌木,高30-80cm。莖
、枝均圓柱狀,二歧或三歧
,稀多歧分枝
,節(jié)稍膨大
,小枝的節(jié)間長5-10cm
,干后具不規(guī)則皺紋。葉對生
,稀3枚輪生;葉柄短
;葉片厚革質或革質
,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
,寬0.7-2cm,先端圓形或圓鈍
,基部漸狹
;基出脈3-5條
。雌雄異株
;花序頂生或腋生于莖叉狀分枝處;雄花序聚傘狀
,總苞舟形
,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無
;雄花萼片4
;花藥橢圓形;雌花序聚傘式穗狀
,具花3-5朵
,頂生的花具2苞片或無,交叉對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
;雌花花蕾時長卵球形,花托卵球形
,萼片4
;柱頭乳頭狀。漿果球形或橢圓形
,具宿存花柱,成熟時淡黃色或橙紅色
,果皮平滑
。花期4-5月
,果期9-11月。生于海拔300-2000m的闊葉林中
,寄生于榆樹
、柳樹
、楊樹
、櫟樹、梨樹
、李樹、蘋果
、楓楊
、赤楊、椴樹等植物上
。分布于東北、華北
、華東
、華中及陜西、寧夏
、甘肅、青海
、臺灣
、廣西
。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枝圓柱形,枝梢?guī)~或脫落無葉,長約30cm
,粗枝直徑約1cm,細枝直徑2-6mm
,節(jié)部膨大
,節(jié)上有2-3叉狀分枝或枝痕,莖技易由節(jié)處折斷脫落
,節(jié)間長2-9cm。表面金黃色
、黃綠色或黃棕色
,光滑無毛,有明顯的不規(guī)則縱皺紋
。體輕,質柔韌
,不易折斷
,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
;木部色較淺,有放射狀紋理
;髓小
,常偏向一側
。葉對生于枝梢
,易脫落
,無柄;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圓形
,長2-7cm
,寬0.5-1.5cm,先端鈍圓
,基部漸狹呈短柄狀
,基出脈5條
,中間3條較明顯
,金黃色至黃綠色,有皺紋
。革質而厚,略柔韌
。偶有未脫落的花果
;花小形,單生
,或數朵簇生于枝梢兩葉間;果橢圓形
,直徑約5mm
,黃棕色或暗紅色,皺縮
。氣微弱,味微苦
,嚼之粘滑
。以枝嫩
、色黃綠
、葉多者為佳。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
,外被黃綠色角質層
,厚19-80μm
。皮層較寬廣
,纖維數十個成束,微木化
;老莖石細胞甚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
。韌皮部較窄
,老莖散有石細胞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射線散有纖維束
;導管周圍纖維甚多,并有少數異形細胞
。髓部明顯
。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及少數分晶
。粉末特征:淡黃色。①表皮碎片黃綠色
,細胞類方形,可見平軸式氣孔
。②薄壁細胞圓形或長圓形
,現稀疏壁孔,內含眾多淀粉粒及油滴
。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μm,方晶較少
,直徑8-30μm
。④纖維成束,長梭狀
,直徑10-34μm,壁較厚
,略成波狀
,微木化,胞腔小
。⑤異形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壁較厚
,微木化
,胞腔較大
。③石細胞稀少
,類方形、類多角形
,或形狀不規(guī)則
,直徑42-102μm,孔紋及壁溝明顯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1-2g
,切碎,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30min
,放冷,濾過
,濾液濃縮至干
,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溶解
,使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4μl及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8:2:0.1)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
,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
,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日光下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
化學成分 : 主含黃酮類化合物:3′-甲基鼠李素(rham-nazin),3’-甲基鼠李素-3-葡萄糖甙(rhamnzin-3-O-β-D-glucoside)[1], 異鼠李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D-gluco-side),異鼠李素-7-葡萄糖甙(isorhamnetin-7-O-β-D-glucoside),[2]3′-甲基圣草素(3-methyleriodictyol),3′-甲基圣草素-7-葡萄糖甙(3′-methylerlodi ctyol-7-O-β-D-glucoside)又稱槲寄甙甲[1]
,槲寄生新甙(viscumneoside)Ⅰ
、Ⅱ、Ⅲ
、Ⅳ
、Ⅴ、Ⅵ
、Ⅶ[1-4]。還含三萜類化合物:β-香樹脂醇(β-amyranol)
,β-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銟渲迹é?acety-lamyranol),β-香樹脂二醇(β-amyrandiol)
,羽扇豆醇(lupe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白燁脂酸(betulic acid),棕相酸-β-香樹脂醇酯(β-amyrin palmitate)
,乙酸-β-香樹脂醇酯(β-amyrin ace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卜甙(daucosterol)[5,7]
。還含其他甙類:丁香甙(syringin),丁香甙元-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哺葡萄糖[syringenin-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8]
,鵝掌楸甙(liriodendrin)[8,9]
,2
,3-丁二醇-3-O-單葡萄糖甙(butan-2,3-diol-3-O-monoglucoside)[8]。又含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7]
,棕櫚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等有機酸
。[6]。
炮制 : 除去雜質 ,略洗
,潤透,切厚片
,干燥
。
鑒別 : 取本品1-2g,切碎,加乙醇30ml
,加熱回流30分鐘
,放冷
,濾過,濾液濃縮至干
,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對照藥材1.5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溶解
,使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藥典附錄ⅥB)試驗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各4μl及對照品溶液2μl
,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8:2:0.1)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干
,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