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ú Pí
別名 : 赤龍皮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地陽坡成疏林 原形態(tài) : 槲樹(《綱目》) 化學成分 : 樹皮含鞣質(zhì)3.70~14.44%。殼斗含鞣質(zhì)3.41~5.13%。 性味 : 《唐本草》:"味苦。" 功能主治 : 治惡瘡,瘰疬,痢疾,腸風下血。①《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②《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③《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復(fù)方 : 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導(dǎo)之。(《補缺肘后方》)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洗了則敷膏。(《肘后方》赤龍皮湯)④治一切瘺疾:槲白皮,切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ú Pí 別名 : 赤龍皮、槲木皮、槲白皮 出處 : 出自《唐本草》;1.《本草圖經(jīng)》:槲若,木高文余,若,即葉也。與棟相類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 化學成分 : 槲皮含鞣質(zhì)3.07%-14.44%,從中已分離得到?jīng)]食子酸(gallic acid),右旋兒茶清(catechin) 性味 : 苦;澀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或熬膏敷。 復(fù)方 : 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萬》)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計如粘糖以導(dǎo)之。(《補缺肘后方》)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 各家論述 : 1.《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2.《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3.《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67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中華本草》:槲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