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uá Tóu Cǎo
別名 : 地黃瓜(《分類草藥性》),青地黃瓜(《四川中藥志》),烙鐵草、犁頭草(《重慶草藥》)。
出處 : 《草木便方》
來源 : 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長萼堇菜或尼泊爾堇菜的全草或帶根全草。2~7月有花果時(shí)采收。
原形態(tài) : ①白花地丁,又名:寶劍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多年生草本,高約6~10厘米。主根粗圓,較長,側(cè)根纖細(xì)且多。葉基出叢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7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楔形,邊緣具淺而鈍的鋸齒;葉柄細(xì)長,紫紅色,有短毛,上端有翅。花莖長于葉,微紫紅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線狀披針形的小苞片;單花頂生;花萼5,披針形,邊緣膜質(zhì)具齒;花瓣5,白色或帶紫色,倒卵形,長10~13毫米,距長3~4毫米;雄蕊5;雌蕊1,為3心皮合成,柱頭先端漸租。蒴果矩圓形,成熟后裂瓣呈三角形。種子小,淡黃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絨毛?;ㄆ谠绱?。果期4~5月。生于田野、路旁陰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②長萼堇菜,又名: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禿凈。根莖垂直。葉叢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微鈍,基部同心形,邊緣有小鋸齒。托葉與葉柄合生,其分離部狹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ㄇo略長于葉,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線形的小苞片2枚;萼片5,矩圓形或披針形;花瓣5,青紫色,內(nèi)側(cè)兩對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黃綠色,有紫青色花紋,下面一瓣稍寬大,有囊狀距,淡綠色;雄蕊5,內(nèi)向,無花絲,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屬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圓形,花柱呈喇叭狀。蒴果3裂,種子多數(shù)?;ㄆ?2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生長山野。分布我國西南部及廣東、廣西、貴州等地。③尼泊爾堇菜,又名: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主根粗短。葉基出叢生;箭頭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8~15毫米,先端鈍,基部截形以至稍展開成心臟形,邊緣具淺波狀鋸齒;葉柄細(xì)長,微紫紅色,上端近葉基部有狹翅;托葉披針形,邊緣具稀疏鋸齒?;ㄇo長于葉;苞片線形,基部有數(shù)腺狀齒;單花頂生,萼片6,橢圓狀披針形,基部附屬物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帶紫色,倒卵狀長圓形,距長約5毫米;雄蕊5,花絲短;雌蕊1,柱頭彎曲且脹大成3淺裂狀。蒴果近圓形。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陰濕地。分布我國中部、南部。
性味 : 辛微苦,寒。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辛酸,無毒。"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③《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平,無毒。"
注意 : 《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腸癰,疔瘡,紅腫瘡毒,黃疸,淋濁,目亦生翳。①《草木便方》:"治月瘕脹滿,刀斧傷。"②《分類草藥性》:"去風(fēng)火,消毒腫疔瘡,散瘀血。"③《四川中藥志》:"通經(jīng),消腫,解毒。治紅腫瘡毒,疔瘡及淋濁。"④《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陽黃,腸癰,疔瘡,熱毒。"⑤《廣西中藥志》:"治眼疾及瘩背。"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腸癰:鏵頭草、紅藤煎湯服。(《四川中藥志》)②治惡瘡疔毒,紅腫疼痛:鮮鏵頭草,搗爛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癰、癤炎癥初期:用鮮長萼堇菜搗爛敷于患部,干后即換;亦可制成粉劑或軟膏使用。有全身癥狀者,可取干草1兩,水煎服;或用鮮草洗凈搗汁約1酒杯,內(nèi)服,效果更顯著。治療40余例,均有效。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uá Tóu Cǎo
別名 : 地黃瓜、青地黃瓜、烙鐵草、犁頭草、白花地下、寶劍草、長萼堇菜、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尼泊爾堇萊、紫花地丁
英文名 : Herb of Whiteflower Violet
出處 : 出自于《草木便方》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堇菜植物戟葉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ola patrinii D C., Viola inconspicua Bl., Viola betonicifolia Smith [subsp. Nepalensis W. Beck.]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路邊、山坡草地、灌叢、林緣等處。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陜西、甘肅、臺灣、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通常較粗短,長5-10mm,斜生或垂直。葉基生,蓮座狀;葉柄較長,上半部有狹而明顯的翅;托葉褐色,約3/4與葉柄合生;葉片狹披針形、長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7.5cm,寬0.5-3cm,先端尖,有時(shí)稍鈍圓,基部截形或略呈淺心形,有時(shí)寬棒形,花期后葉增大,垂片開展并且明顯的牙齒,功緣具疏而淺的波狀齒?;ò咨虻仙?,有深色條紋,長1.4-1.7cm;花梗細(xì)長;萼片卵狀披針形或狹卵形,長5-6mm,基部附屬物較短;側(cè)言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1-1.2cm,下方花瓣通常稍短,距管狀,稍短而粗,長2-6mm;雄蕊5,花絲短,花藥環(huán)生于雌蕊周圍;子房卵球形,柱頭前方具明顯的短喙。蒴果橢圓形至長圓形,長6-9mm、無毛?;ā⒐?-9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于3月播種,直播,按行距25cm開溝,用草木灰或細(xì)土拌種均勻撒的番溝內(nèi),覆蓋細(xì)土1cm,澆水保濕。田間管理 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shí),按株距7-8cm留苗1枚,間苗應(yīng)結(jié)合松土除草。間苗淺松土后追施稀薄腐熟人糞尿。生長期間,每月追施人糞尿或復(fù)合肥1次。
性狀 : 性狀鑒別 多皺縮成團(tuán)。主根較粗短。吉叢生,灰綠或枯綠色,具長柄。葉長濕潤展平后,葉片箭頭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稍下延于葉柄,邊緣有淺波狀齒?;ūL于葉,花黃白色,可見紫色條紋。蒴果橢圓形。氣微,味微苦帶粘性。顯微鑒別 要橫切面:木栓細(xì)胞2-4列,栓化并微木化。皮層薄壁細(xì)胞中含淀粉粒與草酸鈣簇晶和棱晶;淀粉粒單粒,球形,有星狀臍點(diǎn),可見層紋,趲戲5-25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50μm,棱晶長徑10-20μ。無限外韌型維管束,木質(zhì)部占大部分。薄壁細(xì)胞內(nèi)可見棕黃色樹脂樣物質(zhì)。葉表面觀或斷面觀:上表皮細(xì)胞較大,呈長橢圓形,垂周壁稍彎曲,氣孔不等式,有毛茸,長140-200-380μm,直徑30-50μm,有短線狀加厚紋理。下表皮細(xì)胞較小,垂周壁呈波狀彎曲,氣孔多數(shù),不等式,下表皮細(xì)胞中含有3-7μm小草酸鈣方晶。葉肉海綿組織中可見棕黃色樹脂物質(zhì)。葉柄內(nèi)皮層分化明顯,可見凱氏點(diǎn)。棚表比20.3,氣孔數(shù)18.7。
鑒別 :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已醇20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滴,點(diǎn)于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紫紅色熒光。(2)取上述濾淮蒸干,列潭加熱水3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加鹽酸3-4滴及鎂粉少量,加熱顯棕紅色。(檢查黃酮)②取濾液1滴點(diǎn)于濾紙片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以熒光,再滴加氨試液1滴,即顯亮黃綠以熒光。(檢查黃酮)
歸經(jīng) : 大腸;心;肝經(jīng)
性味 : 味微苦;辛;性寒
注意 : 《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腸癰:鏵頭草。紅藤煎湯服。(《四川中藥志》)②治惡瘡疔毒,紅腫疼痛:鮮鏵頭草,搗爛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癰、癤。炎癥初期用鮮長萼堇菜搗爛敷于患部,千后即換;亦可制成粉劑或軟膏使用。有全身癥伏者,可取干草1兩,水煎服;或用鮮草洗凈搗汁約1酒杯,內(nèi)服,效果更顯著,治療40余例,均有效。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83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還魂草
下一篇: 鏵尖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