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Mù Mián Huā
出處 : 《生草藥性備要》
來(lái)源 : 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生境分布 : 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 木棉(楊孚《異物志》) 性狀 : 干燥花多皺縮,不具子房和花柄 性味 :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甘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止血。治泄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chuàng)出血。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②《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③《嶺南采藥錄》:"消暑。"④《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⑤《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⑥《廣西中藥志》:"去濕毒,治惡瘡。"⑦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 備注 : 古書(shū)所載的木棉,常與錦葵科棉屬植物混淆不分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Mù Mián Huā 別名 : 木棉 英文名 : Commen Bomhax Flower, Flower of Common Bombax 出處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ombax malabaricum DC.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Merr.]采收和儲(chǔ)藏:春末采收,陰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熱河谷、稀樹(shù)草原、雨林溝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邊、路旁。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木棉 落葉大喬木,高達(dá)25m。樹(shù)皮深灰色,樹(shù)干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干展。掌狀復(fù)葉;總?cè)~柄長(zhǎng)10-20cm;小葉5-7枚,長(zhǎng)圓形至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10-16cm,寬3.5-5.5cm;小葉柄長(zhǎng)1.5-4cm。花生于近枝頂葉腋,先葉開(kāi)放,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0cm;萼杯狀,厚,3-5淺裂;花瓣肉質(zhì),倒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8-10cm,兩面被星狀柔毛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為熱帶季雨林的代表樹(shù)種,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長(zhǎng)迅速,萌蘗性強(qiáng),深根性,抗風(fēng)力強(qiáng)。在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長(zhǎng)最好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于縮的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長(zhǎng)5-8cm 化學(xué)成分 : 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質(zhì)1.38% 歸經(jīng) : 脾;肝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服。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2.《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3.《嶺南采藥錄》:消暑。4.《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5.《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86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木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