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南瓜
拼音注音 : Nán Guā
別名 : 麥瓜(《滇南本草》),番南瓜(《群芳譜》),番瓜(《本草求原》),倭瓜(《植物名匯》),北瓜、金冬瓜
、冬瓜(《廣州植物志》)
,伏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金瓜(《陸川本草》)
,飯瓜
、老緬瓜、窩瓜(《中國藥植圖鑒》)
,番蒲(江西《草藥手冊》)
。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shí)。夏 ,秋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
生境分布 : 栽培于屋邊、園地及河灘邊。全國各地均有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藤本。莖長10馀米,全體被剛毛
。莖呈五角棱,中空
,節(jié)略膨大
。單葉互生;通常闊卵形
,近于圓形或心臟形
,或有時(shí)淺裂作五角形,長約15~30厘米
,先端尖
,基部深心臟形,葉緣略呈波狀彎曲
,具不規(guī)則的小齒牙
,葉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
,兩面均被稍硬的茸毛
;葉柄比葉片稍長,圓筒形
,中空
,葉腋側(cè)邊生一卷須
,長與葉柄相等,上部5歧
,卷須腋生一幼枝條
。花單性
,腋生
,雌雄同株,黃色
;雌花柄比雄花柄短粗;雄花的萼管短或幾缺
,多毛
,萼片長,直立
,常于頂端擴(kuò)大而成葉狀
,先端反卷,花冠鐘狀漏斗形
,裂片具皺紋
,向外反卷,花絲頂端連合
,蜜腺盤肥厚
;雌花萼管在子房上部平出,花冠漏斗四形
,有假雄蕊3
,蜜腺盤肥厚,子房下位
,花柱直
,柱頭二縱裂。瓠果大型
,扁圓形
、長圓形或卵形,形狀大小每因品種不同而異
;果皮一般暗綠色或綠白相間
,成熟時(shí)赤褐色;果梗堅(jiān)硬
,呈五角形
,表面有深縱溝,基部稍膨大
。種子多數(shù)
,扁平
,橢圓狀卵形,淡黃白色
,邊緣粗糙或不粗糙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
化學(xué)成分 : 果肉含瓜氨酸20.9毫克%、精氨酸、天門冬素、胡蘆巴堿、腺嘌呤、胡蘿卜素、維生素B、抗壞血酸、脂肪2%、葡萄糖、蔗糖、戊聚糖及甘露醇等。
歸經(jīng) : 入脾、胃經(jīng)。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脾 、胃
、腸。"③《本草再新》:"入心經(jīng)
。"
性味 : 甘 ,溫。①《綱目》:"甘
,溫
,無毒。"②《醫(yī)林纂要》:"甘酸
,溫
,有小毒。"③《隨息居飲食譜》:"早收者甘
,溫
;晚收者甘,涼
。"
注意 : 凡患?xì)鉁褡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忌服
。①《綱目》:"多食發(fā)腳氣、黃疸
。"②《隨息居飲食譜》:"凡時(shí)病疳瘧
,疸痢脹滿,腳氣痞悶
,產(chǎn)后痧痘
,皆忌之。"
功能主治 : 補(bǔ)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①《滇南本草》:"橫行經(jīng)絡(luò),利小便。"②《綱目》:"補(bǔ)中益氣。"③《醫(yī)林纂要》:"益心斂肺。"④《中國藥植圖鑒》:"煮熟用紙敷貼干性肋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患處,有消炎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蒸煮或生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解鴉片毒:生南瓜搗汁頻灌。(《隨息居飲食譜》)②治火藥傷人及湯火傷:生南瓜搗敷。(《隨息居飲食譜》)③治肺癰:南瓜一斤,牛肉半斤。煮熟食之(勿加鹽、油),連服數(shù)次后,則服六味地黃湯五至六劑。忌服肥膩。(《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 南瓜生食可以驅(qū)蛔:成人每次1斤,兒童半斤,兩小時(shí)后再服瀉劑
。連服2天
。試治10例,6例驅(qū)出蛔蟲
,最多的達(dá)百余條
,最少2條。
備注 : 本植物的根(南瓜根)、莖(南瓜藤)
、莖卷須(南瓜須)
、葉(南瓜葉)、花(南瓜花)
、瓜蒂(南瓜蒂)
、果瓤(南瓜瓤)、種子(南瓜子)
,種子在果實(shí)內(nèi)萌發(fā)的幼苗(盤腸草)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南瓜
拼音注音 : Nán Guā
別名 : 麥瓜、瘌瓜、番南瓜、番瓜、倭瓜、陰瓜、北瓜、金冬瓜、冬瓜、伏瓜、金瓜、老緬瓜、窩瓜、飯瓜、番蒲。
英文名 : fruit of Cushaw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Duch. Ex Poir. [C.pepo L.var.Moschata Duch. Ex Lam.]采收和儲藏:夏、秋兩季
、采收成熟果實(shí),一般鉭用
。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條達(dá)2-5m。常節(jié)部生根
,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
;葉柄粗壯
,長8-19cm,被剛毛
;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
,有5角或5淺裂,長12-25cm
,寬20-30cm
,先端尖
,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以
,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xì)齒
。卷須稍粗壯
,被毛3-5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雌雄同株;雄花單生
,花萼筒腫鐘形
,長5-6mm,裂片條形
,長10-15mm
,被柔毛,上部擴(kuò)大成葉狀
,花冠黃色
,鐘狀,長約8cm
,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
,雄蕊3
,花絲腺體狀,長5-8mm
,花室折曲
;雌花單生,子房1賽馬
,花柱短
,柱頭3,膨大
,先端2裂
,果梗粗壯,有棱槽
,長5-7cm
,瓜蒂擴(kuò)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
,外面常有縱溝
。種子多數(shù)
,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果期8-9月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培溫暖氣候。不耐高溫、不耐低溫
、喜光
。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宜選擇土層深厚
,保水保肥力強(qiáng)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
。直播法:春播于2-3月
,播前各子經(jīng)浸種、催芽
,按行株距2m×0.6m開穴點(diǎn)播
,每穴施基肥5-10kg,下種2-3粒
,出苗后每穴定苗1株
。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在保溫苗床上
,用營養(yǎng)缽育苗
,待瓜苗長3-4片真葉時(shí),按上法移栽定值
。田間管理 苗期經(jīng)常松土除草
,施1-2次速效性提苗液肥,后再施1次養(yǎng)蔓肥
。結(jié)果期
,重施1-2次重肥。陰雨天
,應(yīng)輔以人工授粉
。
化學(xué)成分 : 果含瓜氨酸(citrulline)[1],粗氨酸(arginine) ,天冬酰胺(asparagine),胡蘆巴堿(trigonelline)
,腺嘌呤(adenine),維生素(vitamin)B和C,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
,茂聚糖(pentasan)[2]
,甘露醇(mannitol)[3]等。還含α-
、β-胡蘿卜素(carotene)
,β-胡蘿卜素5,6-環(huán)氧化物(β-carotene-5
,6-epoxide),β-隱黃質(zhì)(β-cryptoxanthin)
,葉黃素(lutein),蒲公英黃素(taraxan-thin)
,玉蜀黍黃質(zhì)(zeaxanthin)
,黃體呋喃素(luteoxanthin),異堇黃質(zhì)(auroxanthin)[4]
。又含葫蘆苦素B(cucurbitacinB)[5].
歸經(jīng) : 歸肺;脾;胃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平
注意 : 凡患?xì)鉁褡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忌服?.《綱目》:多食發(fā)腳氣、黃疸
。2.《隨息居飲食譜》:凡時(shí)病疳瘧
,疸痢脹滿,腳氣痞悶
,產(chǎn)后痧痘
,皆忌之。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腫。主肺癰 ;哮證;癰腫
;燙傷;毒蜂螫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蒸煮或生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橫行經(jīng)絡(luò) ,利小便
。2.《綱目》:補(bǔ)中益氣。3.《醫(yī)林纂要》:益心斂肺
。4.《中國藥植圖鑒》:煮熟用紙敷貼干性肋膜炎
、肋間神經(jīng)痛患處,有消炎止痛作用。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9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燭根
下一篇:
南牡蒿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