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Pénɡ Lái Cǎo
別名 : 苦舌草(《廣州植物志》),鳳梨草、旺梨草(《泉州本草》),雷公錘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 : 《泉州本草》
來源 : 為馬鞭草科植物過江藤的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田邊、堤岸。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匍匐草本,長15~90厘米。莖分枝,被小粗毛,節(jié)上生根。葉對生;近無柄;倒卵形,長1~2.5厘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楔尖,邊緣在中部以上有利齒。穗狀花序卵形或圓柱形,極稠密,長1~2.5厘米,寬約6毫米;花序柄直立,腋生,長2~6厘米;苞片卵形或倒卵形;萼小,2裂;花冠長約3毫米,粉紅色,管柔弱,肢2唇形,擴展;雄蕊4,2長2短,內藏,著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果實直徑不及2毫米。花期夏季至冬季。
化學成分 : 全草含黃酮成分過江藤素、β-谷甾醇葡萄糖甙和豆甾醇葡萄糖甙。又含過江藤定A、過汪藤定B。
歸經 : 《泉州本草》:"入肺、心、小腸諸經。"
性味 : ①《泉州本草》:"味酸甘微苦,性寒,無毒。"②《福建中草藥》:"微苦辛,平。"
功能主治 : 祛風,清熱,消腫,解毒。治咽痛乳蛾,癰疽腫毒,熱痢,淋病,牙疳,帶狀皰疹。①《國藥的藥理學》:"消腫止痛。內服治月經不順及淋病。"②《泉州本草》:"清熱,祛風,解毒。治癰疽腫毒,咽喉腫痛,熱痢,瘋狗咬傷等證。"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方 : ①治咽喉紅腫或單雙喉蛾:鮮蓬萊草每次一兩,搗汁內服,癥重者次日再服。②治癰疽腫毒:鮮蓬萊草合飯粒搗敷患處。③治瘋狗咬傷:鮮蓬萊草二兩。搗爛絞汁泡酒服,渣敷患處,以傷愈為度。(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④治牙疳:鮮過江藤二兩,鴨蛋一個。水燉服。⑤治口角療:鮮過江藤加烏糖少許,搗爛外敷。⑥治帶狀皰疹:鮮過江藤搗爛取汁,調些雄黃末敷患處。⑦治痢疾:鮮過江藤四兩。水煎服;或搗爛絞汁,調糖或蜜溫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Pénɡ Lái Cǎo
別名 : 鳳梨草、旺梨草、雷公錘草、大二郎箭、番梨仔草、旺菜癀、鳳梨癀、痢癥草
英文名 : Herb of Knottedflower Phyla
出處 : 出自于《泉州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過江藤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a nodiflora (l.) Greene[Lippia nodiflora (L.) Rich.]采收和儲藏:栽種當年9-10月采收。以后短年采收2次,第1次在6-7月,第2次在9-10月。采收后,揀去雜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 300-1880m的山坡平地及河灘等濕潤處。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 過江藤,多年生匍匐草本。有木質宿根,多分枝,節(jié)上易生根;全株有緊巾西字狀短毛。單葉對生;近無柄;葉片匙形,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1-3cm,寬 0.5-1.5cm,基部狹楔形,葉緣中部以上有銳鋸齒,先端鈍或近圓形,兩面均被毛。穗狀花序腋生,圓柱形或卵形,長0.5-3cm,寬約6mm,具長1-7cm的花序醒;苞片寬倒卵形,寬約3mm;花萼膜質,長約2 mm;花冠白色、粉紅色至紫紅色;雄蕊4,著生于花完管的中部。時實淡黃色,長約1.5mm,內藏于花萼內,成熟時分裂為2個小堅果?;?、果期6-10月。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宜于溫暖濕潤和向陽的環(huán)境。以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為好。 栽培技術 用分枝繁殖,在5-6月間,將匍匐莖及新蔓扯起,每隔3-4節(jié)剪成1株,按行株距25-30cm開穴,深6-7cm,每穴栽植2株,將1-2莖埋壓于土中,以利生根。 田間管理 種苗成活及每年早春返青后,進行中耕除草與追肥。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可用波爾多液或代要森鋅藥劑防治。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細長,多分枝,直徑約2mm;表面黃綠色或淡紫紅色,有經從絕紋,具顯著的節(jié),節(jié)處有棕色須根。葉對生,無柄,葉片皺縮,完整葉片呈1-3cm,寬0.5-1.5cm,先端鈍成近圓形,基部狹楔形,葉緣中部以上有鋸齒,淡綠色,兩面均有毛,紙質,易碎。有的在葉腋中可見短圓柱形的穗狀花序或果。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 過江藤含醌醇葡萄糖甙(quinol glucoside),木甙(cornoside)。 花含6-羥基木犀草素(6-hydroxyluteolin),尼泊爾黃酮素(nepetin),巴達薇甘菊素(batatifolin) ,6-羥基木犀草素 -7-O-芹菜糖甙(6-hydroxyluteolin-7-O-api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
歸經 : 肺;心;小腸經
性味 : 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牙疳;泄瀉;痢疾;癰疽瘡毒;帶狀皰疹;濕疹;疥癬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復方 : ①治咽喉紅腫或單雙喉蛾:鮮蓬萊草每次一兩,搗汁內服,癥重莆次日再服。②治癰疽腫毒: 鮮蓬萊草含飯粒搗敷患處。③治瘋狗咬傷: 鮮蓬萊草二兩。搗爛絞計泡酒服,渣敷患處,以傷愈為度。 (①方以下出名泉州本草》)④治牙疳: 鮮過江藤二兩,鴨蛋一個。水燉服。⑤治口角疔:鮮過江藤加島糖少許,搗爛外敷。⑥治帶狀皰疹:鮮過江藤搗爛取汁,調些雄黃末敷患處。⑦治痢疾,鮮過江藤四兩。水煎服;或搗爛絞汁,調搪或
各家論述 : 1.《藥理學》:消腫止痛。內服治月經不順及淋病。2.《泉州本草》:清熱,祛風,解毒。治癰疽腫)毒,咽喉腫痛,熱痢,瘋狗咬傷等證。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9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蓬莪術
下一篇: 蓬萊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