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茜草
拼音注音 : Qiàn Cǎo
別名 : 鋸鋸藤、拉拉秧 、活血草
、紅茜草
、四輪車、掛拉豆
、紅線草、小血藤、血見愁
英文名 : RADIX RUBIAE
來源 :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狀 : 本品根莖呈結(jié)節(jié)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shù)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dǎo)管孔多數(shù)。無臭,味微苦
,久嚼刺舌。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茜草: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
,切厚片或段
,干燥。茜草炭:取茜草片或段
,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
鑒別 : (1)本品根橫切面:木栓細胞6~12列,含棕色物。皮層薄壁細胞有的含紅棕色顆粒
。韌皮部細胞較小。形成層不甚明顯
。木質(zhì)部占根的主要部分
,全部木化,射線不明顯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2)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搖數(shù)分鐘
,濾過
。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ml,振搖
,靜置使分層
,水層顯紅色;醚層無色,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
,顯天藍色熒光
。(3)取本品粉末0.5g,置錐形瓶中
,加甲醇10ml
,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
,濾液濃縮至約1ml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茜草對照藥材0.5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大葉茜草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
,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石油醚(60~90℃)-丙酮(4:1)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
含量測定 :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水-四氫呋喃(310:90:3)為流動相
;檢測波長為250nm
。理論板數(shù)按大葉茜草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4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葉茜草素對照品適量
,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
,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約0.2g
,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
,精密加甲醇25ml
,稱定重量,浸泡過夜,超聲處理30分鐘
,放冷
,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
,搖勻
,濾過,取續(xù)濾液
,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
,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計算,含大葉茜草素(C17H15O4)不得少于0.40%
。
歸經(jīng) : 歸肝經(jīng) 。
性味 : 苦,寒 。
功能主治 : 涼血 ,止血,祛瘀
,通經(jīng)
。用于吐血,衄血
,崩漏
,外傷出血,經(jīng)閉瘀阻
,關(guān)節(jié)痹痛
,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 : 6~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茜草
拼音注音 : Qiàn Cǎo
別名 : 四輪草、拉拉蔓、小活血
、過山藤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和根莖。春、秋季采挖
,除去泥沙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巖石旁或溝邊草叢中。主產(chǎn)安微
、河北
、陜西、河南
、山東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2.5~6cm或更長,寬1~3cm或更寬
;葉緣和背脈有源小倒刺
。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
,萼齒不明顯
,花冠綠色或白色,5裂
,有緣毛
。果肉質(zhì),小形
,熟時紫黑色
。花果期9~10月
。
性狀 : 根莖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 ,上側(cè)有莖基,下側(cè)叢生粗細不等的根
。根呈圓柱子形
,波狀彎曲,長工10~25cm
,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
,具細縱紋及少數(shù)細根痕。質(zhì)脆
,斷面平坦
,皮部紫紅色,木部淺黃紅色
。氣微
。味微苦。性寒
,味苦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異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羥基茜草素(purpurin)、偽羥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黃素甲醚等,又分離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為茜草萘酸。
歸經(jīng) : 歸肝經(jīng)。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涼血活血,祛瘀,通經(jīng)。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jīng)閉瘀阻、關(guān)節(jié)痹痛、跌撲腫痛。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熱證出血、經(jīng)閉腹痛 、跌打損傷。配烏賊骨止血力更強
。
用法用量 : 3~9克 。行血通經(jīng)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
復(fù)方 : 1 、吐血。用茜根一兩
,搗成末
。每服二錢,水煎
,冷眼
,用水調(diào)末二錢服亦可
。2、婦女經(jīng)閉
。用茜根一兩
,煎酒服。3
、盅毒(吐血
、下血如豬肝)用茜草根、蓑荷葉各三分
,加水四升
,煮成二升服。4
、脫肛
。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
,加酒一碗
,煎至七成,溫服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茜草
拼音注音 : Qiàn Cǎo
別名 : 茹藘、茹盧本、茅搜、藘?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血見愁、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須根
、沙茜秧根
、五爪龍、滿江紅
、九龍根
、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
、小活血龍
、土丹參
、四方紅根子、紅茜根
、入骨丹
、紅內(nèi)消
出處 : 《黃帝內(nèi)經(jīng)》載有"四鳥賊骨-藘?nèi)阃?,這是茜草入藥的最早記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窘?jīng)》則載有"茜根"
,明確了藥用部分為根
。《別錄》指出茜根"可以染絳……生喬山川谷
。"《本草經(jīng)集注)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
。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
。"《蜀本草》曰:"染緋草葉似棗葉
,頭尖下闊,莖葉俱澀
,四五葉對生節(jié)間
,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
。今所在有
,八月采根。"《綱目》謂:"茜草十二月生苗
,蔓延數(shù)尺
。方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ia cordifolia L.[Rubia akane Nakai]采收和儲藏: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
,洗凈,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溝沿、田邊
、灌叢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
。根數(shù)條至數(shù)十條叢生,外皮紫紅色或橙紅色
。莖四棱形
,棱上生多數(shù)倒生的小刺
。葉四片輪生,具長柄
;葉片形狀變化較大
,卵形、三角狀卵形
、寬卵形至窄卵形
,長2-6cm,寬1-4cm
,先端通常急尖
,基部心形,上面粗糙
,下面沿中脈及葉柄均有倒刺
,全緣,基出脈5
。聚傘花序圓錐狀
,腋生及頂生;花小
,黃白色
,5數(shù);花萼不明顯
;花冠輻狀
,直徑約4mm,5裂
,裂片卵狀三角形
,先端急尖;雄蕊5
,著生在花冠管上
;子房下位,2室
,無毛
。漿果球形,直徑5-6mm
,紅色后轉(zhuǎn)為黑色
。花期6-9月
,果期8-10月
。
栽培 : 1.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yīng)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培
。以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2.栽培技術(shù):用種于
、扦插
、分株繁殖。2.1.種子繁殖:10月種子成熟采收
。播種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
,按行距30-50cm開淺溝,條播
,覆土壓實
。2.2.扦插繁殖:四川地區(qū)在2-3月,選擇呈圓形而未枯的老藤
,剪成3個節(jié)以上約33cm長的插條
,在己整好的地上
,開1.3m寬的畦
,按行株距50cm×33cm開穴,深約15-20cm
,每穴插2-3根
,插條頂端露出畦面,填土壓緊
,澆水
。2.3.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將植株根部挖起
,剪去粗根入藥
,留下根莖分切成每叢有芽2-3個,并帶有9cm長須根的小段
,按行株距35cm×30cm
,深20cm開穴,每穴栽種1株
,覆土
,壓實,澆水
。3.田間管理:苗高30cm左右
,應(yīng)搭支架以利生長。苗期喜蔭
,用油菜
、玉米間作,生長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
。施肥要看苗施肥
,以防植株徒長,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糞肥
,第2年4月施1次追肥
,第3、4年可增施磷
、鉀肥
。每年要摘除花軸。4.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
,6-7月發(fā)生
,使枝葉調(diào)萎,葉片發(fā)黃
,根部發(fā)黑腐爛
,逐漸枯死,發(fā)病初期
,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
;褐斑病,7月發(fā)生
,為害葉部
,可用l:1:120波爾多液或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白粉病
,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噴射
。蟲害有蚜蟲。
性狀 : 性狀鑒別:根圓柱形,有的彎曲,完整的老根留有根頭。根長10-30cm,直徑0.1-0.5cm;表面紅棕色,有細縱紋及少數(shù)須根痕 ;皮
、木部較易分離,皮部脫落后呈黃紅色
。質(zhì)脆
,易斷,斷面平坦
,皮部狹
,紅棕色,木部寬,粉紅色
,有眾多細孔
。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6-10列細胞
,細胞扁平,切向延長
,有棕色內(nèi)含物
,栓內(nèi)層為3-6列細胞,部分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針晶束與根的長軸平行排列
。韌皮薄壁細胞亦含針晶束。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
、管胞
、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
,導(dǎo)管直徑20-130μm
。木栓層、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三者徑向?qū)挾戎葹?:1:4.5
。
毒性 : 小鼠灌服茜草根煎劑150g/kg,無死亡發(fā)生。羥基茜草素。茜草素對蚯蚓、囊尾蚴、蝸牛等有毒,但對哺乳動物和人等則相對無毒性。小鼠口服茜草雙酯淀粉糊200mg無任何毒性反應(yīng);腹腔注射油酸乙酯茜草雙酯混懸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3012.4±66.4mg/kg。狗長期毒性結(jié)果表明,每日口服茜草雙酯5.4g/只,連續(xù)90天,未見毒性反應(yīng),劑量增至9.6g/只,則出現(xiàn)明顯毒性反應(yīng),個別動物死亡。 茜草根提取物對沙門菌屬傷寒桿菌TA100和TA98有致突變作用,主要由其活性物質(zhì)蒽醌衍化物光澤定(lucidin)所致。
化學(xué)成分 : 1.茜草根含蒽醌衍生物:茜草素(alizarin),羥基茜草素(purpurin),異茜草素(purpuroxanthine, xanthopurpurin),1-羥基-2-甲基蒽醌(1-hydrox-2-methy1anthraquinone),1, 4二羥基-6-甲基蒽醌( 1,4-d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去甲虎刺醛(nordamnacanta1),大黃素甲醚(physcion),1-羥基 2-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 2-甲基-5-(或8)-甲氧基蒽醌[1,4-dihvdroxy-2-methyl-5(or 8)-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甲氧基-2-梭基蒽醌(1,3-dimethoxy-2-carboxyanthraquinone),1, 3-二羥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rubiadin),1, 3-二羥基-2-乙氧基甲基蒽醌(1,3-hydroxy-2-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1,3,6.三羥基蒽醌(2-methyl-1,3,6-tri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乙氧基羰基蒽醌(1,4-dihydroxy-2-carboethoxyanthraquinone),1-羥基-2-羧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carboxy-3-methoxyanthraquinone),1-羥基-2-甲基-6(或7)-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yl-6 (or 7)-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羥基-2-甲氧基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氧基甲基-3-羥基蒽醌(1-methox-2-methoxy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4-羥基-2-羧基蒽醌(4-hydroxy-2-carbe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羥甲基蒽醌(1,4-dihydrox-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 ),1-羥基-2-羥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甲酯基-1-羥基蒽醌(3-carbomethoxy-1-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甲基蒽醌(1,4-d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
,烏楠醌(tectoquinone)1,2-二羥基蒽醌-2-O-β-D-木糖(1→6)-β-D-葡萄糖甙[1
,2-dihydroxyanthraquinone-2-O-β-D-xylosyl(1→6)-β-D-glucoside
, ruberythric acid],1
,3
,6-三羥基-2-甲基蒽醌-3-0-(6'-O-乙酰基)-α-鼠李糖-(1→2)-β-葡萄糖甙[1
,3
,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O-acetyl)-α-rhamncoyl-(1→2)-β-glucoside],1
,3
,6-三羥基-甲基蒽醌-3-O-α-鼠李洛(1→2)-β-葡萄糖甙甙[1,3
,6tr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1,3-二羥基-2-羥甲基蒽醌-3-O-木糖(1→6)-葡萄糖甙[1
,3-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O-xylosyl(1→6)-glucoside
, lucidinprimevoroside],1-乙酰氧基-6-羥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4)-α-葡萄糖甙[1-acetoxy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4)-α-glucoside]
,1
,3,6-三羥基-2-甲基蒽醌-3-O-(6'-O-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β-D-葡萄糖甙[1,3
,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6'-O-aceiyl)-β-D-g1ucoside]
,1,3
, 6三羥基-2-甲基蒽醌-3-O-(3'-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α-鼠李糖(1→2),葡萄糖甙[1
,3
, 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glucoside]及異茜草素-3-O-β-D-葡萄糖甙(xanthop-urpurin-3-0-β-D-glucoside)
。2.萘醌衍生物:大葉茜草素(mollu-gin, rubimaillin)
,2-氨基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3-甲氧基-1,4-萘醌(2-car-bamoyl-3-methoxy-1
,4-naphthoquinone)
,2-氨基甲酰基-3-羥基-1
,4-萘醌(2-carbamoyL-3-hydroxy-1
,4-naphthoquinone),去氫-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
,呋喃大葉茜草素(furomol1u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