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ān Zhā Hé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種子 功能主治 : 治食積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胃積堅(jiān)久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ān Zhā Hé 英文名 : Howthorn Seed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邊 原形態(tài) : 1.山里紅 落葉喬木,高達(dá)6m。枝刺長1-2cm,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葉片闊卵形或三角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cm,寬5-8cm,有2-4對羽狀裂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有光澤,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傘房花序,直徑約4-6cm;萼筒鐘狀,5齒裂;花冠白色,直徑約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約20,花藥粉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 性狀 : 種子呈橘瓣?duì)顧E圓形或卵形,長3-5mm,寬2-3mm。表面黃棕色,背面稍隆起,左右兩面平坦或有凹痕。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碎,氣微。 化學(xué)成分 : 山楂核含10-二十九烷醇(10-nonacosanol),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胡羅卜甙(da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香草醛(vanillin),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quercetin)。北山楂核中的脂溶性成分有29種,其中以3-甲基已烷(3-methyl-hexane)44.9%和庚烷(heptane)34.7%為主要成分,含量較高的還有2,3,4-三甲基已烷(2,3,4-trimethylhexane),3-乙基-2,3-二甲基戊烷(3-ethyl-2,3-dimethylpentane),癸烷(decane) 歸經(jīng) : 胃;肝經(jīng)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消食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 各家論述 : 1.《綱目》:吞之化食磨積,治頹疝。2.《本草從新》:治疝,催生。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00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中華本草》:山楂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