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松節(jié)
拼音注音 : Sōnɡ Jié
來源 : 主要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其次為1.赤松(短葉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2.西伯利亞紅松Pinus sibirica (Loud.)Mayr.
、3.紅松(海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4.華山松(青松
、五須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以及馬尾松、云南松
、思茅松等的松節(jié)
,或為松樹生病后長出的瘤狀物。全年可采
,曬干
。
性味 : 苦,溫。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活絡(luò)止痛
。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
,大骨節(jié)病
,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0.5~1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松節(jié)
拼音注音 : Sōnɡ Jié
別名 : 黃松木節(jié)(《圣惠方》),油松節(jié)(《藥材資料匯編》)
,松郎頭(《藥材學(xué)》)
。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松科植物油松、馬尾松或云南松的枝干的結(jié)節(jié)
。多于采伐時或木器廠加工時鋸取之,經(jīng)過選擇修整
,曬干或陰干。
生境分布 : 全國有松樹分布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①油松(《植物名實圖考》),又名:短葉松、紅皮松
。常綠喬木
,高15~25米,胸徑達(dá)1米。樹皮灰褐色
,呈鱗甲狀裂
,裂隙紅褐色
。枝輪生,小枝粗壯
,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長橢圓形,棕褐色
。葉針形
,2針一束,稀有3針一束的
,較粗硬,長10~15厘米
,邊緣有細(xì)鋸齒
,兩面有氣孔線
;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yōu)榘祷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外表常被薄粉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雌雄同株,均為松球花序
;雄球序長卵形,長1~1.5厘米
,淡黃綠色,簇生于前一年小枝頂端
;花開后成葇荑狀
,雄蕊多數(shù);雌球序闊卵形,長7毫米
,紫色
,1~2枚著生于當(dāng)年新枝頂端
,多數(shù)珠鱗成螺旋狀緊密排列,胚珠2枚
;珠鱗下面有一小型苞片
,與珠鱗分離。松球果卵形
,長5~8厘米
,直徑3~5厘米
,在枝上能宿存數(shù)年之久
,鱗突較隆起
,鱗臍亦突出,呈鈍尖形
。種子具翅
,呈不十分規(guī)則之橢圓形,稍扁
,紫褐色或褐色
,具油汁胚乳。花期4~5月
。果熱期翌年9月。生長于山坡
。分布遼寧、吉林
、河北
、山東、山西
、陜西
、甘肅
、內(nèi)蒙古
、寧夏、青海
、河南
、山東等地。②馬尾松
,又名:山松(《生草藥性備要》)
,青松、臺灣赤松
、鐵甲松。常綠喬木
,高可達(dá)40米。樹皮紅棕色
,成不規(guī)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
,紅棕色,具宿存鱗片狀葉枕,常翹起
,較粗糙;冬芽長橢圓形
,芽鱗紅褐色
,葉針形,2針一束
,細(xì)長而柔韌
,長13~20厘米
,葉緣具細(xì)鋸齒;葉鞘膜質(zhì)
,灰白色,永存
。雄球序橢圓形至卵形
,開后延長成葇荑狀
,黃色
,雄蕊具2花粉囊
;雌球序橢圓形,肉紫色
。松球果卵狀圓錐形,長4~7厘米
,直徑2.5~4.5厘米
,果鱗木質(zhì),鱗片盾菱形
,鱗突較平坦
,微具脊,鱗臍小而短
,微凹或微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5月
。果熟期翌年10月。生長于山地
。分布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福建
、臺灣
、廣東、廣西
、湖南
、湖北、四川
、貴州
、云南、陜西等地
。③云南松
,又名:飛松。常綠喬木
,高達(dá)30米
。樹皮幼時紅褐色,漸老則呈灰褐色
,深縱裂并呈片狀剝落
。枝輪生狀
;冬芽粗大
,圓錐狀卵形至圓柱形,紅褐色
,鱗片披針形
,被有白色透明薄膜。葉針形
,3針一束
,長15~25厘米
,邊緣及中肋有細(xì)鋸齒;葉鞘永存
。雄球序聚生于當(dāng)年生小枝的下部
,黃色,圓柱形
,長2~3厘米,外有一苞片承托
;雌球序單生,近于幼枝頂端
,鱗片紫褐色
。松球果卵狀圓錐形或橢圓狀圓錐形
,長4.5~10厘米
,直徑4.5~7厘米,成熟時咖啡龜
;果鱗長圓形,鱗背稍隆起或顯著隆起
,鱗臍微凹。種子卵狀或橢圓形
,黃褐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4月
。果期11~12月。生長于山地
。分布云南
、貴州、四川
、廣西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幼根或根白皮(松根)、幼枝或幼枝尖端(松筆頭)
、葉(松葉)、花粉(松花粉)
,球果(松球)
、樹皮(松木皮)
、樹脂的加工品(松香)
、木材中的松脂(松油)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性狀 : 干燥松節(jié)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片狀 ,大小粗細(xì)不等,一般長5~10厘米
,厚1~3厘米
。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
,橫切面較粗糙
,中心為淡棕色
,邊緣為深棕色而油潤。質(zhì)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呈刺狀。有松節(jié)油氣
,味微苦。以個大
、棕紅色
、油性足者佳。
化學(xué)成分 : 油松、馬尾松的松節(jié)主要含纖維素,木質(zhì)素,少量揮發(fā)油(松節(jié)油)和樹脂;揮發(fā)油含α-蒎烯及β-蒎烯約90%以上,另有少量l-莰烯。
炮制 : 擘碎,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待軟切片
,曬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蚪莺笾谜艋\內(nèi)蒸透
,乘熱切片
。
歸經(jīng) : ①《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陽明、少陰,足厥陰經(jīng)。"
性味 : 苦,溫。①《別錄》:"溫。"②《日華子本草》:"無毒。"③《滇南本草》:"性平,味微酸。"④《綱目》:"苦
,溫
,無毒
。"⑤《醫(yī)林纂要》:"苦辛,溫
。"⑥《本草再新》:"味甘苦
,性溫,無毒
。"
注意 : 陰虛血燥者慎服。①《本經(jīng)逢原》:"血燥人忌服
。"②《本草從新》:"血虛人尤忌
。"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燥濕
,舒筋
,通絡(luò)。治歷節(jié)風(fēng)痛
,轉(zhuǎn)筋攣急,腳氣痿軟
,鶴膝風(fēng),跌損瘀血
。①《別錄》:"主百節(jié)久風(fēng)
,風(fēng)虛,腳痹疼痛
。"②《日華子本草》:"治腳軟骨節(jié)風(fēng)
。"③《本草衍義補(bǔ)遺》:"炒焦治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
。"④《滇南本草》:"行經(jīng)絡(luò),治痰火
,筋骨疼痛
,濕痹痿軟
,強(qiáng)筋骨
。"⑤《本草通玄》:"搜風(fēng)舒筋
。"⑥《分類草藥性》:"治鶴膝風(fēng),通氣和血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fēng)濕骨痛
,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5錢
;或浸酒
。外用:浸酒涂擦。
復(fù)方 : ①治歷節(jié)風(fēng),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松節(jié)三十斤(細(xì)銼,水四石煮取一石)
,豬椒葉三十斤(銼,煮如松節(jié)法)
;上二味澄清
,合漬干曲五斤候發(fā),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
,依家醞法酘,勿令傷冷熱
。第一酘時下后諸藥:柏子人五兩
,磁石十二兩(末)
,獨活十五兩,天雄五兩(炮)
,茵芋四兩(炙),防風(fēng)十兩,秦艽六兩
,芎藭五兩,人參四兩
,萆蘚五兩
。上十味細(xì)切,內(nèi)飯中炊之
,如常酘法
,酘足訖,封頭四七日
,押取清
,適性服之,勿至醉吐
。(《千金方》)②治腳轉(zhuǎn)筋疼痛攣急者:松節(jié)一兩(細(xì)銼如米粒),乳香一錢
。上藥用銀石器內(nèi)
,慢火炒令焦,只留一
、二分性,出火毒
,研細(xì),服一錢至二錢
,熱木瓜酒調(diào)下
。(孫用和)③治患腳屈,積年不能行
,腰脊攣痹及腹內(nèi)緊結(jié)者:松節(jié)一斛
,凈洗
,銼之
,以水三斛
,煮取九斗
,以漬曲;又以水二斛煮滓
,取一斛,漬飯
。釀之如酒法
,熟即取飲
,多少任意。(《補(bǔ)缺肘后方》)④治從高墜損
,惡血攻心
,胸膈煩悶:黃松木節(jié)五兩(細(xì)銼)。用童子小便五合
,醋五合
,于砂盆內(nèi),以慢火炒,旋滴小便并醋
,以盡為度,炒令干
,搗細(xì)羅為散
。每服,以童子熱小便調(diào)下二錢
,日三
、四服
。(《圣惠方》松節(jié)散)⑤治牙齒歷蠹,齒根黯黑:松節(jié)燒灰揩之
。(《圣惠方》)⑥治齒風(fēng)
,疼痛不止:槐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松節(jié)一兩(銼)
。上藥
,搗篩為散
,每用五錢
,以漿一(二)中盞
,煎五、七沸
,去滓
,熱含冷吐
。(《圣惠方》槐白皮散)⑦治水田皮炎:松節(jié)、艾葉各適量
,制成松艾酒精
,涂抹患處。(《全展選編·皮膚科》)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取油松的松頭、松節(jié)、松針各半斤
,當(dāng)歸2兩
,制成復(fù)方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日兩次
,每次3毫升
;或穴位注射每日兩次
,每次1毫升
。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等風(fēng)濕痛癥204例
,治愈33例
,顯效92例,有效66例
,無效13例。此藥似有祛風(fēng)
、鎮(zhèn)靜止痛
、消炎等作用。以穴位注射效果較好
。
各家論述 : 《本草匯言》:"松節(jié),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fēng)有濕
,作痛作酸
,痿弱無力者
,用此立痊
。倘陰虛髓乏
,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松節(jié)
拼音注音 : Sōnɡ Jié
別名 : 黃松木節(jié)、油松節(jié)、松郎頭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本草圖經(jīng)》:方書言松為五粒,字當(dāng)讀為鬣
,音之誤也
。言每五鬣為一葉,或有兩鬣
、七鬣者
。松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
,然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2.《本草綱目》:松樹,磊砢修聳多節(jié)
,其皮粗厚有鱗形,其葉后雕
。二、三月抽蕤生花
,長四
、五寸,采其花蕊為松黃
。結(jié)實狀如豬心
,疊成鱗砌
,秋老則子長鱗裂
。然葉有二針、三針
、五針之別,三針者為栝子松
,五針者為松子松。其子大如柏子,惟遼海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油松、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枝干的結(jié)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inus tabulaeformis Carr.2.Pinus massoniana Lamb.3.Pinus densiflora Sied.et Zucc.4.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采收和儲藏:多于采伐時或木器廠加工時鋸取之 ,經(jīng)過選擇修整,曬干或陰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2.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3.生于溫帶沿海山地和平原。4.生于1000-2800m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
、西北及河南
、山東
、江蘇等地
。2.分布于陜西、江蘇
、安徽
、浙江、江西
、福建
、臺灣、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黑龍江
、吉林、遼寧
、山東
、江蘇。南京一帶有栽培
。4.分布于西南地區(qū)及廣西
。
原形態(tài) : 1.喬木,高達(dá)25m,胸圍可達(dá)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guī)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xì)齒,兩面有氣孔線
;葉鞘初時淡褐色
,漸變成暗灰色
。雄球花圓柱形
,長1.2-1.8cm
,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
;雌球花序闊卵形
,長7mm
,紫色,著生于當(dāng)年新枝上
。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
,有短梗
,向下彎垂
,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
,宿存數(shù)年之久
;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
,鱗盾肥厚
,隆起或微隆起
,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
,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
。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
,有斑紋
,連翅長1.5-1.8cm?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5月,果熟期翌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