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ā Dōnɡ Qīnɡ
別名 : 蒙古黃花木、蒙赫-哈爾加納、冬青[內(nèi)蒙古]
來源 : 豆科黃花木屬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Cheng f. [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ar.],以鮮莖、葉入藥。隨用隨采。
性味 : 辛、苦,溫。有毒。
注意 : 只作外用,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用于凍傷。
用法用量 : 煎湯熏洗或熬成濃縮膏涂患處;配方可治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Shā Dōnɡ Qīnɡ
出處 : 《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 : 為豆科植物沙冬青的莖葉。隨采隨用。
生境分布 : 生于沙丘、山坡、河邊。分布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 常綠灌木。小枝密生平貼短柔毛。掌狀三出復(fù)葉,少有單葉;小葉菱狀橢圓形或闊披針形,長2~3.8厘米,寬6~20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微凹、基部楔形,兩面密生白色綿毛;葉柄長5~10毫米:托葉小,與葉柄連合而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密生;苞片卵形,有白色短柔毛;萼筒狀,疏生柔毛;花冠黃色。莢果扁平,長橢圓形,無毛。種子腎形。
毒性 : 有毒。
功能主治 : 煎湯熏洗凍瘡。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ā Dōnɡ Qīnɡ
別名 : 蒙古沙冬青、蒙古黃花木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Mongolian Ammopiptanthus
出處 : 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科植物沙冬青或小沙冬青的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ex Kom.)Cheng f.[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ex Kom.]2.Ammopiptanthus nanus (Popov)Cheng f.[Piptanthus nanus Popo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沙丘、山坡、河邊。2.生于礫石山坡、多礫石河床上。資源分布:1.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2.分布于新疆喀什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1.沙冬青 常綠灌木,高1-2m。小枝密生平貼短柔毛;木質(zhì)枝具暗褐色髓。葉為掌狀三出復(fù)葉,少有單葉;葉柄長5-10mm,密生銀白色短柔毛;托葉小,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與葉柄結(jié)合;小葉菱狀橢圓形至寬披針形,長1.5-4cm,寬6-20m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楔形,兩面密被銀白色絨毛??偁罨ㄐ蝽斏騻?cè)生,花8-12朵;苞片寬卵形,長5-6mm,被白色絨毛;花梗近無毛;萼筒鐘形,齒三角形,有時2齒結(jié)合成1大齒;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20-22mm,翼瓣長于旗瓣,長圓形,爪長約為瓣片的1/4,龍骨瓣兩片分離,耳長約1.5mm;雄蕊分離;子房具柄,無毛。莢果長圓形,扁,長5-8cm,寬 1.5-2cm,先端銳尖,無毛。種子2-5顆,圓腎形,徑約6mm?;ㄆ?-5月,果期5-6月。2.小沙冬青 常綠小灌木,高40-70cm。老枝粗達(dá)1.5cm,草褐色或黃綠色,木質(zhì)部淡黃色;小枝被短柔毛,呈灰白色。托葉披針形,被短柔毛;葉為單葉,極少為三出復(fù)葉;小葉寬橢圓形、寬倒卵形或倒卵形,長2-2.5cm,寬1-2cm,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或稍圓,具3主脈,兩面密被短柔毛,呈灰綠色??偁罨ㄐ蝽斏騻?cè)生,約10花,花梗長6-9mm,被短柔毛;萼筒鐘形,齒三角狀;花冠黃色;雄蕊分離。莢果長圓形,稍膨脹,有皺紋。種子1-5顆,腎形?;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 沙冬青嫩枝和葉中含生物堿,葉中含右旋3a-羥基羽扇豆堿(3a-hydroxylupanine),7-3ˊ-二羥基-4ˊ-甲氧基異黃酮(7,3ˊ-dihydroxy-4ˊmethoxyisoflavone),4-甲氧基異黃酮-7-β-D-吡喃葡萄糖甙(4ˊ-methoxyisoflavone-7-β-D-glucopyranoside),右旋蒎立醇(pinitol),水楊酸(salicylic acid),7-羥基-4ˊ-甲氧基異黃酮(7-hydroxy-4ˊmethoxyisoflavone),左旋黃花木堿(piptanthine)。本品還含白藜蘆醇(resveratrol),鷹爪豆堿(sparteine),右旋羽扇豆堿(lupanine),a-異鷹爪豆堿(a-isosparteine),黃花木堿,黃花木胺(piptamine),大豆素(daidze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3ˊ-羥基刺芒柄花素(3ˊ-hydroxyformononetin),6,4ˊ-二羥基-7-甲氧基異黃酮(kakkatin),芒柄花甙(ononin)。
藥理作用 : 沙冬青的乙醇提取物含白藜蘆醇。20-200μg/ml的白藜蘆醇能降低外-β-D-葡聚糖酶(以對硝基苯-β-D-吡喃葡聚糖苷為底物)的活性30%-80%。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
性味 : 辛;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舒筋散瘀。主凍瘡,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濃縮成膏涂患處。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05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沙七
下一篇: 沙前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