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ónɡ Hāo
別名 : 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飲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從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
出處 : 《千金·食治》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茼蒿的莖葉。冬、春及夏初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dá)1米。莖直立,光滑,柔軟,富肉質(zhì)。葉互生;無柄;橢圓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深齒裂或羽裂,裂片橢圓形,先端鈍。頭狀花序單生于枝端,直徑約4~6厘米;總苞干膜質(zhì),苞片覆瓦狀排列,卵形至橢圓形;花雜性;舌狀花一層,雌性,黃色或黃白色,舌片長約16毫米;管狀花多層,兩性,長約5毫米,雄蕊5枚,著生花冠上,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2裂。瘦果長三棱形,長約3毫米,有棱角?;ㄆ诖杭尽?/span>
化學(xué)成分 : 含有絲氨酸、天門冬素、蘇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纈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
歸經(jīng) : 入脾、胃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心、脾、腸、胃、腎。"
性味 : 辛甘,平。①《千金·食治》:"味辛,平,無毒。"②《飲膳正要》:"甘,平,無毒。"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注意 : 《得配本草》:"泄瀉者禁用。"
功能主治 : 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①《干金·食治》:"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痰飲。"②《日用本草》:"消水谷。"③《滇南本草》:"行肝氣,治偏墜氣疼,利小便。"④《得配本草》:"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一般作蔬菜煮食。
各家論述 : 《本經(jīng)逢原》:"同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fēng)氣,熏人心,令人氣滿。(千金)言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ónɡ Hāo
別名 : 同蒿、蓬蒿、同篙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苘蒿菜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South chrysanthemum
出處 :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蒿子桿和南苘蒿的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C.coronaroium auct.non L.]2.Chrysanthemum segetum L.[C.coronarium L.var. spatiosum Bailey]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農(nóng)田栽培作蔬菜食用。資源分布:1.吉林省有野生。2.我國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作蔬菜食用。
原形態(tài) : 1.蒿子桿,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光滑無毛或幾光滑無毛,通常自中上部分枝?;~花期枯萎,中下部莖葉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8-10cm,二回羽狀深裂,一回深裂幾全裂,側(cè)裂片3-8對,二回為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斜三角形或線形,寬1-4mm。頭狀花序通常2-8個生莖枝頂端,有長花梗,但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或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直徑1.5-2.5cm;總苞片4層,內(nèi)層長約1mm;舌片長15-25mm。舌狀花的瘦果有3條寬翅肋,特別是腹面的1條翅肋延于瘦果先端并超出花冠基部,伸長成喙?fàn)罨蛎⒓鉅?,間肋不明顯,或背面的尖肋稍明顯;管狀花的瘦果兩側(cè)壓扁,有2條突起的肋,余肋稍明顯。花果期6-8月。2.南苘蒿,本種與蒿子桿的區(qū)別是: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大鋸齒或羽狀分裂。舌狀花瘦果有2條明顯突起的橢圓形側(cè)肋。
化學(xué)成分 : 南苘蒿地上部分含傘形花內(nèi)酯(um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7-甲氧基香豆精(herniarin)。
歸經(jīng) : 心;脾;胃經(jīng)
性味 : 味辛;甘;性涼
功能主治 : 和脾胃;消談飲;安心神。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煩熱不安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品60-90g。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逢原》:同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fēng)氣,熏人心,令人氣滿?!肚Ы稹费园残臍?,養(yǎng)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2.《千金·食治》: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痰飲。3.《日用本草》:消水谷。4.《滇南本草》:行肝氣,治偏墜氣疼,利小便。5.《得配本草》: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12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菟絲子
下一篇: 菟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