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王不留行
拼音注音 : Wánɡ Bù Liú Xínɡ
別名 : 留行子、奶米、王牡牛、大麥牛
英文名 : SEMEN VACCARIAE
來源 :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麥藍(lán)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Garcke 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shí)成熟
、果皮尚未開裂時(shí)采割植株,曬干
,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再曬干。
性狀 : 本品呈球形,直徑約2mm
。表面黑色
,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
,有細(xì)密顆粒狀突起
,一側(cè)有1凹陷的縱溝
。質(zhì)硬
。胚乳白色
,胚彎曲成環(huán)
,子葉2
。無臭,味微澀苦
。
貯藏 : 置干燥處 。
炮制 : 炒王不留行:取凈王不留行 ,放鍋內(nèi)炒至炒至大多數(shù)爆開白花
。
鑒別 : (1)本品粉末淡灰褐色 。種皮表皮細(xì)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
,直徑50~120μm
,垂周壁增厚
,星角狀或深波狀彎曲
。種皮內(nèi)表皮細(xì)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方形
、類長方形或多角形
,垂周壁呈緊密的連珠狀增厚
,表面可見網(wǎng)狀增厚紋理
。胚乳細(xì)胞多角形
、類方形或類長方形
,胞腔內(nèi)充滿淀粉粒及糊粉粒
。子葉細(xì)胞含有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5g,加甲醇20ml
,加熱回流30分鐘
,放冷
,濾過
,濾液蒸干
,殘?jiān)蛹状?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王不留行對(duì)照藥材1.5g,同法制成對(duì)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甲醇-水(15: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干,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duì)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diǎn)
。
歸經(jīng) : 歸肝、胃經(jīng)。
性味 : 苦,平。
注意 : 孕婦慎用。
功能主治 : 活血通經(jīng),下乳消腫。用于乳汁不下,經(jīng)閉,痛經(jīng),乳癰腫痛。
用法用量 : 4.5~9g。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王不留行
拼音注音 : Wánɡ Bù Liú Xínɡ
別名 : 不留行、王不流行(《吳普本草》),禁宮花、剪金花(《日華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盞銀臺(tái)(《綱目》),麥藍(lán)子(《甘泉縣志》)。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石竹科植物麥藍(lán)菜的種子。四、五月麥?zhǔn)鞎r(shí)采收(東北地區(qū)在秋季)。割取全草,曬干,使果實(shí)自然開裂,然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田邊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麥田中最為普遍。除華南外
,全國各地區(qū)都有分布
。
原形態(tài) : 麥藍(lán)菜(《救荒本草》),又名:道灌草、大麥牛、兔兒草、麥加菜、王牡牛。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70厘米,圓柱形,節(jié)處略膨大,上部呈二叉狀分枝。葉對(duì)生,無柄,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2~2.7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圓形或近心臟形
,全緣
。頂端聚傘花序疏生,花柄細(xì)長
,下有鱗片徹、苞2枚
;萼筒有5條綠色棱翹,先端5裂
,裂片短小三角形
,花后萼筒中下部膨大呈棱狀球形
;花瓣5
,分離
,淡紅色
,倒卵形
,先端有不整齊的小齒牙
,由萼筒口向外開展
,下部漸狹呈爪狀
;雄蕊10,不等長
;雌蕊1,子房橢圓形
,1宦,花柱2
,細(xì)長
。蒴果廣卵形
,包在萼筒內(nèi)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5月
。果熟期6月。
性狀 : 干燥種子,近球形,徑約2毫米
。幼嫩時(shí)白色,繼變橘紅色
,最后呈黑色而有光澤
,表面布有顆粒狀突起
,種臍近圓形
,下陷
,其周圍的顆粒狀突起較細(xì)
,種臍的一側(cè)有一帶形凹溝
,溝內(nèi)的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
;胚乳乳白色
。質(zhì)堅(jiān)硬。氣無
,味淡。以干燥
、子粒均勻、充實(shí)飽滿
;色烏黑、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
、遼寧
、黑龍江
。此外
,山西,湖北
、湖南、河南
、安徽
、陜西、江蘇
、浙江、扛西
、吉林、新疆等地亦產(chǎn)
。以河北產(chǎn)量為最大。王不留行的藥用部分
,《本草》記載,多系全草與種子并用
,而目前則用種子
。但在商品中
,有時(shí)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屬植物的種子
,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植物形態(tài)參閱"小巢菜"條)
、窄葉野豌豆的種子
,應(yīng)予區(qū)別
。
化學(xué)成分 : 含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王不留行黃酮甙(vaccarin)等。
炮制 : 簸凈雜質(zhì),置鍋內(nèi) ,用文火炒至爆開白花六
、七成時(shí)取出
,放涼
。
歸經(jīng) : 入肝、胃經(jīng) 。①《綱目》:"陽明、沖
、任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人心、肝二經(jīng)
。"
性味 :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岐伯
、雷公:甘
。"③《別錄》:"甘
,平
,無毒
。"④《本草便讀》:"苦且辛
,平
。"
注意 : 孕婦忌服。①《本草經(jīng)琉》:"孕婦勿服。"②《本草匯言》:"失血病、崩漏病并須忌之。"
功能主治 : 行血通經(jīng),催生下乳,消腫斂瘡。治婦女經(jīng)閉,乳汁不通,難產(chǎn),血淋,癰腫,金瘡出血。通經(jīng)下乳:用于經(jīng)閉及乳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虛證,則需配用補(bǔ)益氣血之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钛[:用于瘀血腫塊及瘡癰腫毒
。①《本經(jīng)》:"主金瘡
,止血逐痛
,出刺
,除風(fēng)痹內(nèi)寒
。"②《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
,瘺乳,婦人難產(chǎn)
。"③《藥性論》:"治風(fēng)毒,通血脈
。"④《日華子本草》:"治發(fā)背,游風(fēng)
,風(fēng)疹,婦人血經(jīng)不勻及難產(chǎn)
。"⑤《珍珠囊》:"妳子導(dǎo)引
,利瘡瘍
,主治痢
。"⑥《綱目》:"利小便。"⑦《本草從新》:"治疔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婦人因氣,奶汁絕少:瞿麥穗、麥門冬(去心)、王不留行
,緊龍骨
、穿山甲(炮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
,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
;后食豬蹄羹少許,投藥
,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一日三服
,食前服
,三次羹湯投
,三次梳乳。(《衛(wèi)生寶鑒》涌泉散)②治難產(chǎn)逆生
,胎死腹中:王不留行、酸漿草(死胎焙用)
、茺蔚子
、白蒺藜(去刺)、五靈脂(行血俱生用)
。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
,取利
。山水一盞半。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
,同煎溫服。(《普濟(jì)方》勝金散)③治血淋不止:王不留行一兩
,當(dāng)歸身、川續(xù)斷
、白芍藥、丹參各二錢
。分作二劑
,水煎服
。(《東軒產(chǎn)科方》)④治諸淋及小便常不利
,陰中痛
,日數(shù)十度起
,此皆勞損虛熱所致:石韋(去毛)
、滑石
,瞿麥
、王不留行
、葵子各二兩
。搗篩為散
。每服方寸匕
,日三服之
。(《外臺(tái)》)⑤治癰腫:王不留行(成末)二升
,甘草五兩
,冶葛二兩,桂心四兩
,當(dāng)歸四兩。上五物
,治合下篩
。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一
。(《醫(yī)心方》王不留行散)⑥治乳癰初起:王不留行一兩,蒲公英
、瓜蔞仁各五錢
,當(dāng)歸梢三錢
。酒煎服
。(《本草匯言》)⑦治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
,蟾酥丸黍米大
。每服一丸
,酒下
。汗出即愈
。(《瀕湖集簡方》)⑧治金瘡
,被刀斧所傷
,亡血
,寸口脈浮微而澀:王不留行十分
,蒴藋細(xì)葉十分
,桑根白皮十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
,去汗),黃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藥二分
,厚樸二分
。上九味
,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
,勿令灰過
;各別杵篩
,合治之為散
。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
,大瘡但服之
,產(chǎn)后亦可服
。如風(fēng)寒
,桑根勿取之
。前三物皆陰于百日
。(《金匱宴略》王不留行散)⑨治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干
,濃煎汁
,溫服
。(《指南方》)⑩治糞后下血:王不留行末
,水服一錢
。(《圣濟(jì)總錄》)⑾治頭風(fēng)白屑:王不留行
、香白芷等分為末
。干摻一夜
,篦去
。(《圣惠方》)⑿鼻血不止
。用王不留行連莖
、葉陰干
,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⒀大便后下血
。用王不留行研為末
,每服一錢
,水送下
。⒁刀傷失血
。用王不留行十分
,蒴翟葉十分
,桑根白皮十分
,川椒三分
,甘草十分
,黃芩
、干姜
、芍藥
、厚樸各二分
,前三味
,燒存性
,后六味
,研為末
。兩組和勻
。治在傷
。每服一匙
,水送下
;治小傷
,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chǎn)后亦可服用
。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⒂?jì)D女乳少
。用王不留行
、穿山甲(炮)
、龍骨、瞿麥穗
、麥門冬,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
,服藥后再吃豬蹄湯,并一日數(shù)次用木梳乳
,助乳汁流出
。此方名"涌泉散"
。⒃頭風(fēng)白屑
。用王不留行
、香白芷
,等分為末
,干搽頭上
。第二天清晨篦去
。⒄癰疽諸瘡
。用王不留行、桃枝
、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
、牡荊子
、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
,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hào)半
,煮取一斗
,多次洗患處
。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⒅疔腫初起
。用王不留不行子研為一末
,加蟾蜍和丸
,如黍米大
。每服一丸
,酒送下
。汗出即愈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帶狀皰疹:將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黃直至少數(shù)開花,研碎,過篩,取細(xì)末。如患處疹未破潰,用麻油將藥末調(diào)成糊狀外涂;如皰疹已潰破
,可將藥末直接撒布于潰爛處
。每日2~3次
。治療16例
,一般用藥后10~20分鐘即可止痛
,2~5天痊愈
;局部未見不良反應(yīng)
。
備注 : 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但流血不止者
,它又可以止血
。在婦科
,王不留行又是發(fā)乳的良藥
,常與穿山甲同用
,俗諺有"穿出甲
,王不留
,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說法
,可見本品通乳汁的作用是很顯著的。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王不留行
拼音注音 : Wánɡ Bù Liú Xínɡ
別名 : 奶米、王不留、麥藍(lán)子、剪金子、留行子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陶弘景:王不留行,今處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