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Xuè Ténɡ
別名 : 大血藤(《草木便方》),活血藤(《天寶本草》),黃皮血藤(《四川中藥志》),紫金血藤(《重慶草藥》),氣藤(《貴州草藥》),香石藤、鐵骨散、小血藤(《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 《四川中藥志》
來源 : 為木蘭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藤莖或根。3~6月間,砍取藤莖,鋸段曬干。
生境分布 : 主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①翼梗五味子,又名:峨嵋五味子。攀援灌木。當年生幼枝淡綠色,光滑無毛,上被白粉,五棱形,棱上具翅膜;一年以上者紫棕色,略呈方形至圓形,具狹翅或無翅,皮孔淡棕色,顯明;芽鱗卵形,宿存于小枝基部。單葉互生,半革質(zhì);闊卵形或近于圓形,長9~11厘米,闊5~8厘米,先端尖尾狀或短尖尾狀,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稀細齒;上面綠色,被少許白粉,下面淡綠,白粉較濃厚;葉柄紅色,被白粉,長2.5~5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單生于葉腋間,徑約1.5厘米,白色,花梗細長,長4~5厘米,基部有細小苞片1枚;萼片3,圓形,大小略等,淡綠色或黃綠色;花瓣3,形同萼片;雄蕊多數(shù),花藥白色,內(nèi)向。雌花著生于長約7~8厘米的花梗上;花萼、花瓣與雄花相同;子房光滑無毛,花柱極短。果實圓球形,紅色,長4~5毫米,具極短柄;種子棕黃色,常呈半圓形?;ㄆ?~6月。生于林中或林邊。分布四川、湖北、貴州、廣西等地。②華中五味子又名:楔藥北五味子。攀援灌木,長約5米余。小枝圓柱形,紅褐色,無毛。葉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9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面蒼白色,無毛.花單生于葉腋,黃綠色,直徑約1.5厘米;雄蕊10~15,花藥楔狀倒卵形,頂端微凹或平截。果實紅色,卵狀球形,長6~9毫米。分布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地。本植物的果實作五味子使用,商品稱"南五味子",參見"五味子"條。
性狀 : 干燥藤莖呈圓柱形,粗壯;少有分枝。一般鋸成長約30~60厘米的段落,徑約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帶黃色,皮質(zhì)粗糙,但少里鱗片狀者。質(zhì)堅實,木質(zhì)性強,切斷面皮部呈棕紅色或棕紫色,與木心緊密結(jié)合,木心堅硬,淡棕紅色,有多數(shù)排列散亂的細孔。氣味微弱。以條大、色紅身干、無雜質(zhì)者為佳。
炮制 : 水浸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 : 辛酸,溫。①《草木便方》:"溫。"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微麻酸澀苦,無毒。"③《重慶草藥》:"辛,溫,無毒。"
注意 : 《四川中藥志》:"血虛氣弱的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 養(yǎng)血消瘀,理氣化濕。治癆傷吐血,肢節(jié)酸疼,心胃氣痛,腳氣痿痹,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療損傷積血,止痰血,鼻衄,臌脹,金瘡。"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吐血;通氣,又治惡毒。"③《貴州民間方藥集》:"舒筋活絡,通經(jīng)破瘀。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調(diào)月經(jīng)。"④《貴州民間藥物》:"治心氣痛。"⑤《四川中藥志》:"通經(jīng)活血,強筋壯骨。治五癆七傷,跌打損傷,風濕血痹,筋骨肢節(jié)酸痛及腳氣,痿躄。"⑥《貴州草藥》:"除濕,理氣止痛。治胃氣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復方 : ①治癆傷吐血,喉頭發(fā)癢,腰痛:大血藤一兩,龍膽草五錢,血膽三錢。泡開水服。②治貧血:大血藤一兩,小血藤三錢,金櫻根一兩,黃精四錢,石豇豆五錢。煎水服。婦女加天青地白草一兩,白指甲花三錢;男性加左轉(zhuǎn)藤四錢。③治吐血,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大血藤一兩,小血藤一兩,杜仲一兩,木瓜一兩,五加皮一兩,雞矢藤根一兩。泡酒服。(①方以下出《重慶草藥》)。④治風濕關節(jié)痛:氣藤二兩。煎水服。(《貴州草藥》)⑤治神經(jīng)衰弱,胃痛:香石藤根二至三錢。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21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血莧
下一篇: 血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