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hānɡ Ròu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鹿科動物獐的肉。
生境分布 : 分布長江流域各地。
原形態(tài) : 獐(《呂氏春秋》),又名:麕(《詩經(jīng)》),麇(《說文》),麏(《經(jīng)典釋文》),河麂。體長約1米,體重約15公斤。雌雄獸均無角,耳直立,基部有2條軟骨質(zhì)的脊突,頂端較尖。鼻端裸露。眶下腺小。雄獸上犬齒發(fā)達,向下延伸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壯而有力,蹄不長。尾極短。體毛粗而長,體側(cè)及腰部的冬毛長達40毫米,呈波狀彎曲。體背和體側(cè)毛棕黃色,口唇與鼻端鼠灰色,額、后頭、臉旁淡黃褐色,喉上部白色,下部灰黃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黃色,四肢棕黃色。幼獸身上有縱列的白色斑點。棲息于有蘆葦?shù)暮影痘蚝?,亦有在山邊、耕地或有長草的曠野。善于隱藏。性喜水,能游泳。以青草為食。本動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 甘,溫。①《千金·食治》:"味甘,溫,無毒。"②崔禹錫《食經(jīng)》:"味咸,溫,無毒。"
注意 : ①《金匱要略》:"獐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鵠肉食之,成癥痼也。"
功能主治 : ①《別錄》:"補益五臟。"②崔禹錫《食經(jīng)》:"主大風冷氣,口僻,消渴。"③《子母秘錄》:"主乳無汁,獐肉(作)膳食。"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hānɡ Ròu
英文名 : River deer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本草圖經(jīng)》:獐之類甚多,麇其總名也。有有牙者,有無牙者,用之皆同。2.《綱目》: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稱牙獐。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獐之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剔骨取肉,鮮用或干燥。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中,不上高山,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湖濕地或沼澤地的蘆葦叢中生活。以植物為食。資源分布: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帶。
原形態(tài) : 獐,小型鹿類,外表比麋大,重約15kg,體長約1m,四肢粗壯發(fā)達,尾甚短,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雌雄均無角,雄性獠牙顯露,側(cè)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兩條軟骨質(zhì)的脊突,頂端較尖。眼前方有狹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對鼠蹊腺,沒有跗腺和腳腺。體毛多棕黃色,濃密粗長。體側(cè)及腰部冬毛長達40mm,呈波形彎曲。幼獸身上有縱行排列的白色斑點。
化學成分 : 肉含蛋白質(zhì)(protein),肽類(peptide),氨基酸(amino acids),脂類(lipids),糖類(carbohydrates),血紅蛋白(hemoglobin)。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溫
注意 : 1.《金匱要略》:獐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2.陶弘景:麇肉不可合鵠肉食之,成痼也。
功能主治 : 補虛;祛風。主外病虛損;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 : 1.《別錄》:補益五臟。2.崔禹錫《食經(jīng)》:主大風冷氣,口僻,消渴。3.《子母秘錄》:主乳無汁,獐肉(作)食。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29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玉帶根
下一篇: 玉帶海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