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ù Bǎi
別名 : 伸筋草[甘肅]
來(lái)源 : 蕨類石松科玉柏Lycopodium obscurum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 東北、甘肅和長(zhǎng)江中上游。
性味 : 辛,微溫。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通絡(luò)。主治風(fēng)濕疼痛,肢體麻木,跌打扭傷及雞爪風(fēng)等癥。
用法用量 : 5錢。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Yù Bǎi
別名 : 玉遂(《別錄》),千年柏、萬(wàn)年松(《綱目》)。
出處 : 《別錄》
來(lái)源 : 為石松科植物玉柏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于林下山坡。我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細(xì)弱,蔓生。地上莖直立,高20~40厘米,上部分枝繁密,多回扇狀分叉,小枝的葉通常6列,鉆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長(zhǎng)2~4毫米,革質(zhì)。抱子囊穗圓柱形,長(zhǎng)5~8厘米,單生于末回分枝的頂端,黃褐色;孢子葉闊卵圓形,先端銳尖,具短柄,邊緣略具不規(guī)則粗齒;孢子囊圓腎形,淡黃褐色,生于孢子葉腋;孢子四面體球形。
性味 : 《別錄》:"酸,溫,無(wú)毒。"
功能主治 : ①《別錄》:"益氣,止渴。"②《本草拾遺》:"取根莖浸酒,去風(fēng)血,除風(fēng)瘙,宜老。"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浸酒。
備注 : 本品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與同屬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稱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參見(jiàn)"伸筋草"條。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ù Bǎi
別名 : 玉遂、千年柏、萬(wàn)年松、鉻尾舒筋草、伸筋草、舒筋草
英文名 : Tree Clubmoss, Herb of Tree Clubmoss, all-grass of Tree clubmoss
出處 : 出自1.《名醫(yī)別錄》:玉柏,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2.《綱目》:玉柏,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采置盆中養(yǎng),數(shù)年不死。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石松科植物玉柏石松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ycopodium obscurum L.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坡草地、灌木林或竹叢邊。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 玉柏,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細(xì)弱,蔓生。地上莖直立,高20-40cm,上部分枝繁密,多回扇狀分叉,小枝的葉通常6列,鉆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長(zhǎng)2-4mm,革質(zhì)。孢子囊穗圓柱形,長(zhǎng)5-8cm,單生于末回分枝的頂端,黃褐色;孢子葉闊卵圓形,先端銳尖,具短柄,邊緣略具不規(guī)則粗齒;孢子囊圓腎形,淡黃褐色,生于孢子葉腋;孢子四面體球形。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與同屬植物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 L.的全草均稱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參見(jiàn)“伸筋草”條。
化學(xué)成分 : 玉柏石松含生物堿:α-玉柏堿(α-obscurine),β-玉柏堿,玉柏寧堿(obscurinine),石松堿(lycopidine),石松定堿(lycodine),棒石松寧堿(clavolonine),二氫石松堿(dihydrolycopodine),O-乙?;涫蓧A(O-acetyldihydrolycopodine),扇石松堿(flabelliformine)即棒石松堿(clavatine),β-洛葉堿(β-lofoline),石松葉堿(lycofoline),去-N-甲基-α-玉柏堿(des-N-methyl-α-obscurine),去-N-甲基-β-玉柏堿(des-N-methyl-β-obscurine),尖葉石松醇?jí)A(acrifolinol),羥丙基石松定堿(hydroxypropyllycodine),石松諾亭醇?jí)A(lyconnotinol),玉柏石松醇?jí)A(lobscurinol),表玉柏石松醇?jí)A(epilobscruinol)及乙酰玉柏石松醇?jí)A(acetyllobscruinol)等,并認(rèn)為Hu TM等所得玉柏寧堿是分離過(guò)程中產(chǎn)生的人工矯作物,并非本植物原有成分;萜類化合物:α-芒柄花醇(α-onocerin),21-表千層塔烯二醇(21-episerratenediol),千層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26-去甲-8-氧代-α-芒柄花醇(26-nor-8-oxo-α-onocerin),26,27-雙去甲-8,14-二氧代-α-芒柄花醇(26,27-bisnor-8,14-dioxo-α-onocerin)等;甾體類化合物:3β,7α-二羥-豆甾-5-烯(ikshusterol),3β,7β-二羥-豆甾-5-烯(epiikshusterol),3β,6β-二羥-豆甾-4-烯(3β,6β-dihydroxystigmast-4-ene),3β,5α,6β-三羥豆甾烷(3β,5α,6β-trihydroxystigmastane)。此外,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它們的葡萄糖甙;蒽醌類化合物: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8-D-葡萄糖甙(physcion-8-D-glucoside)及大黃素-8-D-葡萄糖甙(emodin-8-D-glucoside)。
歸經(jīng) : 肺;腎經(jīng)
性味 : 酸;溫;無(wú)毒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舒筋通絡(luò);活血化瘀。主風(fēng)濕痹痛;腰腿痛;肢體麻木;跌打扭傷;小兒麻痹癥后遺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 : 1.《別錄》:益氣,止渴。2.《本草拾遺》:取根莖浸酒,去風(fēng)血,除風(fēng)瘙,宜老。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29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獐骨
下一篇: 獐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