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紫菀
拼音注音 : Zǐ Wǎn
別名 : 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
、軟紫菀
英文名 : RADIX ASTERIS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有節(jié)的根莖(習(xí)稱“母根”)和泥沙
,編成辮狀曬干
,或直接曬干
。
性狀 : 本品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 ,頂端有莖
、葉的殘基,質(zhì)稍硬
。根莖簇生多數(shù)細(xì)根
,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
;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
,有縱皺紋;質(zhì)較柔韌
。氣微香
,味甜、微苦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炮制 : 紫菀: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厚片,干燥。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鑒別 : (1)本品根橫切面:表皮細(xì)胞多萎縮或有時(shí)脫落,內(nèi)含紫紅色色素。下皮細(xì)胞1 列,略切向延長,側(cè)壁及內(nèi)壁稍厚,有的含紫紅色色素。皮層寬廣,有細(xì)胞間隙;分泌道4~6個(gè),位于皮層內(nèi)側(cè);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小,木質(zhì)部略呈多角形;韌皮部束位于木質(zhì)部弧角間;中央通常有髓。根莖表皮有腺毛,皮層散有石細(xì)胞及厚壁細(xì)胞。根及根莖薄壁細(xì)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鈣簇晶。(2)取本品粉末2g
,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熱10分鐘
,趁熱濾過
,放冷。取濾液2ml
,置具塞試管中
,用力振搖1 分鐘,產(chǎn)生持久性泡沫
,10分鐘內(nèi)不消失
。(3)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
,加熱回流30分鐘
,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紫菀酮對照品
,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有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
,展開,取出
,晾干
,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日光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diǎn)
。
含量測定 : 取本品粉末(過40目篩)約1g〔同時(shí)另取本品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精密加氯仿50ml,稱定重量,40℃溫浸1小時(shí)后
,超聲處理1小時(shí),取出
,冷卻,再稱定重量
,用氯仿補(bǔ)足減失的重量
,搖勻,濾過
,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5ml
,揮干,殘?jiān)寐确氯芙獠⑥D(zhuǎn)移至5ml量瓶中
,加氯仿至刻度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對照品適量
,精密稱定
,加氯仿溶解,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
、對照品溶液2μl和4μl
,分別交叉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晾干
,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
,110℃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取出
,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
,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jìn)行掃描
,波長:λs=390nm
,λR=65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
,計(jì)算
,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于0.20%
。
歸經(jīng) : 歸肺經(jīng)。
性味 : 辛,苦,溫
。
功能主治 :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
,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
用法用量 : 5~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紫菀
拼音注音 : Zǐ Wǎn
別名 : 青菀(《吳普本草》),紫蒨(《別錄》),返魂草根
、夜?fàn)颗#ā抖烽T方》),紫菀茸(《本草述》)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春、秋均可采挖
,除去莖葉及泥土
,曬干,或?qū)㈨毟幊尚∞p曬干
,商品稱為"辮紫菀"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地或河邊草地。分布黑龍江、吉林
、遼寧、河北等地
。河北
、安徽等地有栽培。主產(chǎn)河北
、安徽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 。根莖短
,簇生多數(shù)細(xì)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
,上部分枝
,表面有溝槽。根生葉叢生
,開花時(shí)脫落
;葉片篦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
,寬6~12厘米
,先端鈍,基部漸狹
,延成長翼狀的葉柄,邊緣具銳齒
,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
,幾無柄
,葉片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8~35厘米
,寬5~10厘米
,先端銳尖,常帶小尖頭
,中部以下漸狹縮成一狹長基部
。頭狀花序多數(shù),傘房狀排列
,直徑2.5~3.5厘米
,有長梗,梗上密被剛毛
;總苞半球形
,苞片3列,長圓狀披針形
,綠色微帶紫
;舌狀花帶藍(lán)紫色,單性
,花冠長15~18毫米
,先端3淺裂,基部呈管狀
,花柱1枚
,柱頭2叉;管狀花黃色,長約6毫米
,先端5齒裂
,雄蕊5,花藥細(xì)長
,聚合
,包圍花柱;子房下位
,柱頭2叉
,瘦果扁平,一側(cè)彎曲
,長3毫米
,被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
,較瘦果長3~4倍
。花期8月
。果期9~10月
。
性狀 : 干燥的根莖呈圓形的疙瘩頭狀,長約2~6厘米 ,徑約1.5~3厘米
,頂端有莖基及葉柄的殘痕,底部常有一條未除凈的母根
,直徑約3毫米
,淡灰黃色,纖維性
,質(zhì)稍硬
;疙瘩頭下簇生許多須根,根長約5~14厘米
,多編成辮狀
;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
。質(zhì)柔韌
,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有紫邊
。微有香氣
,味甜微苦。以根長
、色紫
、質(zhì)柔韌、去凈莖苗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無羈萜醇、無羈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揮發(fā)油中含毛葉醇、乙酸毛葉酯、茴香醚、烴、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藥理作用 : ①祛痰、鎮(zhèn)咳作用麻醉兔灌服煎劑1克/公斤,有顯著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量測定法),作用可持續(xù)4小時(shí)以上,粗提取物口服對大鼠氣管分泌物也有明顯增加作用。對碘液注入貓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灌服煎劑無效,但用氨水噴霧引起的小鼠咳嗽則有顯著效果 。②抗菌作用體外試驗(yàn)對大腸桿菌
、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
、變形桿菌
、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
、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抗癌作用從紫菀中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抗癌作用。
炮制 : 紫菀:撿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洗凈,稍悶潤,切成小段曬干。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煉蜜(和以適量開水)拌勻,稍悶潤,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紫菀100斤,用煉蜜25斤)
歸經(jīng) : 入肺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二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
性味 : 苦,溫。①《本經(jīng)》:"味苦,溫。"②《別錄》:"辛,無毒。"③《藥性論》:"味苦,平。"④《本草通玄》:"辛甘,微溫。"
注意 : 有實(shí)熱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yuǎn)志。畏茵陳蒿。"②《唐本草》:"惡蒿本。"③《本草正》:"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功能主治 : 溫肺,下氣,消痰
,止咳
。治風(fēng)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
,喉痹
,小便不利。①《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
,胸中寒熱結(jié)氣
,去蠱毒、痿蹷
,安五藏
。"②《別錄》:"療咳唾膿血,止喘悸
,五勞體虛
,補(bǔ)不足
,小兒驚癇。"③《藥性論》:"補(bǔ)虛下氣
,治胸脅逆氣
,勞氣虛熱。"④《唐本草》:"治氣喘
,陰痿
。"⑤《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⑥《本草衍義》:"益肺氣
。"⑦王好古:"主息賁。"⑧寧原《食鑒本草》:"主肺經(jīng)虛熱
,開喉痹
,取惡涎。"⑨《本草從新》:"專治血痰
,為血?jiǎng)谑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能通利小腸。"⑩《本草再新》:"潤肺下氣
,寒痰及虛喘者宜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3錢;或入丸
、散。
復(fù)方 : ①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
,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匕
,生姜三片
,烏梅一個(gè)
,同煎湯調(diào)下,食后
、欲臥各一服
。(《本草圖經(jīng)》)②治傷寒后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
,連連不止
,漸將羸瘦:紫菀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
,天門冬一兩(去心)
,貝母一兩(煨令微黃)
,百合三分,知母三分
,生干地黃一兩半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去滓
,溫服
。(《圣惠方》紫菀散)③治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
,不通利:紫菀一兩
,杏仁(去皮尖)、細(xì)辛
、款冬花各一分
。上四味,搗羅為散
,二三歲兒
,每服半錢匕,米飲調(diào)下
,日三
,更量大小加減。(《圣濟(jì)總錄》紫菀散)④治妊娠咳嗽不止
,胎動(dòng)不安:紫菀一兩
,桔梗半兩,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
。上細(xì)切
,每服三錢。竹茹一塊
,水煎
,去滓,入蜜半匙
,再煎二沸
,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⑤治吐血
、咯血
、嗽血:真紫菀
、茜根等分。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
,不以時(shí)
。(《雞峰普濟(jì)方》紫菀丸)⑥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
。(《千金方》)⑦肺傷咳嗽
。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
,煎至七成
,溫服。一天服三次
。⑧吐血咳嗽
。用紫苑、五味子炒過
,共研為末
,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含化一丸
。⑨產(chǎn)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
,水沖服
。⑩纏喉風(fēng)痹。用紫菀根一條
,洗凈
,放入喉部
,有涎出
,病即漸愈
。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疏》:"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
,則辛散之功烈矣
,而其性溫
,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
,不宜專用及多用
,即用亦須與天門冬
、百部、麥冬
、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
,則無害。"②《本草通玄》:"紫菀
,辛而不燥
,潤而不寒,補(bǔ)而不滯
。然非獨(dú)用
、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
,辛能入肺,苦能降氣
,故治咳嗽上氣
、痰喘,惟肺實(shí)氣壅
,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
,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bǔ)不足
,其亦言之過也
。"④《藥品化義》:"紫菀,味甘而帶苦
,性涼而體潤
,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
,久嗽痰中帶血
,及肺痿,痰喘
,消渴
,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jīng)
,凡勞熱不足
,肝之表病也;蓄熱結(jié)氣
,肝之里病也
;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
;便血溺血
,肝之妄下也
;無不奏效。因其體潤
,善能滋腎
,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jié)
,利小便短赤
,開發(fā)陰陽,宣通壅滯
,大有神功
。同生地、麥冬入心
,寧神養(yǎng)血
。同丹皮、赤芍入胃
,清熱涼血
。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
,宜分別用
。"⑤《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藥
,《本經(jīng)》止咳逆上氣
,胸中寒熱結(jié)氣,取性疏利肺經(jīng)血?dú)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去蠱毒痿躄者
,以其辛苦微溫,能散結(jié)降氣
,蠱毒自不能留
,痿躄由肺熱葉焦,紫菀專通肺氣
,使熱從溲便去耳
。《別錄》療咳唾膿血
,大明消痰止渴
,皆滋肺經(jīng)血?dú)庵А
!督饏T》澤漆湯用以治咳血而脈沉者
,咳屬肺,脈沉則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
,與紫參同功
。"⑥《本草正義》:"紫菀
,柔潤有余
,雖曰苦辛而溫,非爆烈可比
,專能開泄肺郁
,定咳降逆,宣通窒滯
,兼疏肺家氣血
。凡風(fēng)寒外束,肺氣壅塞
,咳嗆不爽
,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
,郁為肺癰
,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
,無不治之
。而寒飲蟠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
,尤為相宜
。惟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
,所以寒熱皆宜
,無所避忌。景岳謂水虧金燥
,咳嗽失血者
,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干咳者忌之
;蓋恐開泄太過
,重傷肺金,又恐辛溫之性
,或至助火
。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
,故頻頻作咳
,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
,以此溫潤之品
,泄化垢膩,順調(diào)氣機(jī)
,而不傷于正
,不偏于燥,又不犯寒涼遏抑
、滋膩戀郁等弊
,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zhì)
,必不偏熱
,較之二冬、二母
,名為滋陰
,而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
,相去猶遠(yuǎn)
。惟實(shí)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