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苧麻根
拼音注音 : Zhù Má Gēn
別名 : 家苧麻、野麻、白麻、園麻
、青麻
英文名 : Radix Boehmeriae
來源 : 為蕁麻科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根。冬春季采挖
,洗凈
,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荒地、山坡或栽培。主產(chǎn)浙江、江蘇、安徽。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高1~2m。根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
,略彎曲。莖直立,分枝
,綠色
,有短或長毛。葉互生
,闊卵形或近圓形
,長5~16cm,寬3.5~14cm
,先端尾尖
,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粗齒
,上面粗糙
,下面密生白色綿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涡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花序圓錐形;雄花序在雌花序下
,雄花花被片4
,雄花4,有退化雌蕊
;雌花序簇生或球形
,花被管狀,4齒裂
,子房1室
,內(nèi)含l胚珠。瘦果橢圓形
,有毛
,外被宿存花被,頂有宿存柱頭
,絲狀
。花期5~8月
,果期8~10月
。
性狀 : 根不規(guī)則園柱形,略彎曲,長4~30cm
,直徑0.4~5cm。表面灰棕色
,密生疣狀突起及橫向皮孔
。切面皮部棕色
,易剝落,木部黃白色
。質(zhì)堅(jiān)硬
,斷面粉性。氣微
,味淡
,有粘性。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有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8-BETA-葡萄糖甙
。
性味 :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安胎止血,解毒
。用于感冒發(fā)熱
、麻疹高燒、尿路感染
、腎炎水腫
、孕婦腹痛、胎動不安
、先兆流產(chǎn)
、跌打損傷、骨折
、瘡瘍腫痛
、出血性疾病。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苧麻根
拼音注音 : Zhù Má Gēn
別名 : 苧根(《別錄》),苧麻頭(《南寧市藥物志》)
。
出處 : 《藥性論》
來源 : 為蕁麻科植物苧麻的根。冬 、春采挖
,除去地上莖和泥土,曬干
。
生境分布 : 野生于山坡 、山溝、路旁等處
。我國中部
、南部、西南及山東
、江蘇
、安徽
、浙江、陜西
、河南等地均有栽培。主產(chǎn)江蘇
、山東
、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苧麻(《藥性論》),又名:纻(《詩經(jīng)》)
,天青地白草、川綿蔥
、野苧麻(王安卿《采藥志》)
,銀苧、天名精(《綱目拾遺》)
,園麻
、線麻、白苧麻
、山麻
、紅苧麻。多年生草本
,高達(dá)2米
。莖直立,分枝
,有柔毛
。單葉互生,闊卵形或卵圓形
,長7~15厘米
,寬6~14厘米,先端漸尖
,邊緣有粗鋸齒
,基部渾圓或闊楔形,上面綠色
,粗糙
,下面除葉脈外全部密被白色綿毛;托葉錐尖形
,脫落
;葉柄有柔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雌雄同株
,花小成束,為腋生的圓錐花序
;雄花黃白色
,花被4片,雄蕊4
;雌花淡綠色
,花被4片,緊抱子房
,花柱1
。瘦果細(xì)小,橢圓形
,集合成小球狀
,上有毛,花柱突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6月。果熟期9~10月
。本植物的莖皮(苧麻皮)
、葉(苧麻葉)、花(苧麻花)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性狀 : 干燥根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或稍帶扁圓形,略彎曲,長6~10厘米,直徑,1~2厘米。外皮灰棕色,極粗糙。有突起的根痕和許多疣狀凸起,皮部有時脫落而呈現(xiàn)棕褐色或棕黃色的纖維狀。質(zhì)硬體輕,斷面纖維性,略有粉質(zhì),嫩者實(shí)心,有時可見中間有數(shù)個同心環(huán)紋,老者空心。氣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以灰棕色、條勻、堅(jiān)實(shí)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酚類、三萜(或甾醇)、綠原酸。全草和種子含氫氰酸 。
藥理作用 : ①止血作用用野苧麻的提取物"血凝"浸泡大、小白鼠尾端的人工創(chuàng)面 ,可使出血量減少,出血時間縮短
,如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
,亦可得到同樣效果。家兔肌肉注射"血凝"后
,凝血時間縮短
,但血小板計(jì)數(shù)未見明顯變化。用浸有"血凝"的藥棉覆蓋于大鼠的肝
、腎傷口
,未見明顯的止血作用。有報(bào)道用根包扎創(chuàng)傷有止血作用
。②從對苧麻的成分研究過程中
,發(fā)現(xiàn)咖啡酸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因此人工合成了"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鹽)"
,按7毫克/公斤靜脈注射于家兔
,10毫克/20克注射于小鼠腹腔,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均顯著縮短
,"血凝酸胺"在試管內(nèi)無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但對鈷照射的小鼠能使白細(xì)胞及血小板顯著增加。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條,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血分。"②《本草撮要》:"人手、足太陰經(jīng)。"
性味 : 甘,寒。①《別錄》:"寒。"②《藥性論》:"味甘,平。"③《日華子本草》:"味甘,滑,冷,無毒。"④《浙江民間草藥》:"性寒,味酸,無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疏》:"胃弱泄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
功能主治 : 清熱,止血
,解毒,散瘀
。治熱病大渴
、大狂,血淋
,癃閉
,吐血,下血
,赤白帶下
,丹毒,癰腫,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別錄》:"主小兒赤丹;漬苧汁療渴
,安胎。"②《日華子本草》:"治心膈熱
,漏胎下血
,產(chǎn)前后心煩悶,天行熱疾
,大渴大狂
,罯毒箭、蛇蟲咬。"③《本草圖經(jīng)》:"主白丹
,濃煮浴之
,日三、四
。"④《本草備要》:"補(bǔ)陰
,破瘀,解熱
,潤燥
。治癰疽,發(fā)背
,金瘡
,折傷,雞
、魚骨哽
。"⑤《綱目拾遺》:"治諸毒,活血
,止血,功能發(fā)散
,止渴
,安胎;涂小兒丹毒
,通蠱脹
,崩漏,白濁
,滑精
,牙痛,喉閉
,骨哽
,疝氣,火丹
,癤毒
,胡蜂、毒蛇咬
,發(fā)背
,疔瘡,跌撲損傷
。"⑥《分類草藥性》:"療砍傷
、跌撲,敷續(xù)筋骨
;瘋狗咬傷
。"⑦《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根
、葉并用,治肛門腫痛
,脫肛不收
。"⑨《南寧市藥物志》:"治小兒麻疹,創(chuàng)傷出血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5錢;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
復(fù)方 : ①治五淋: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
,煎取半碗,頻服
。(《斗門方》)②治血淋
,臍腹及陰莖澀痛:麻根十枚,搗碎
,以水二大盞
,煎取一大盞,去滓
,分為二服
,如人行十里再服。(《圣惠方》)③治小便不通:㈠苧麻根
,洗
,研,攤絹上
,貼小腹連陰際
。(《摘元方》)㈡麻根半兩,蛤粉半兩
。上藥
,搗細(xì)羅為散。每于空心
,以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
。(《圣惠方》)④治葉:血不止:苧麻根、人參
、白堊
、蛤粉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
。每服一錢匕
,糯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圣濟(jì)總錄》苧根散)⑤治腸風(fēng):苧麻根四錢
。煎服。(《浙江民間草藥》)⑥治習(xí)慣性流產(chǎn):苧麻干根一兩
,蓮子五錢
,懷山藥五錢。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⑦治妊娠胎動
,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
,切二升,銀一塊
,水九升
,煮四升。每服以水一升
,入酒半升
,煎一升,分作二服
。一方不用銀
。(《梅師集驗(yàn)方》)⑧治血熱崩漏:苧麻干根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⑨治哮喘:苧麻根和沙糖爛煮,時時嚼咽下
。(《醫(yī)學(xué)正傳》)⑩治痰哮咳嗽:苧根
,煅存性為末,生豆腐蘸三
、五錢食
;未全可者,以肥豬肉二
、三片蘸食
。(《醫(yī)學(xué)正傳》)⑾治白丹:苧根三斤,小豆四升
。水二斗
,煮以浴,日三、四遍
。(《備急方》)⑿治癰疽發(fā)背
,或發(fā)乳房初起微赤:搗苧根敷之,數(shù)易
。(《梅師集驗(yàn)方》)⒀治跌打閃挫:大鯽魚一尾
,獨(dú)核肥皂一個,胡椒七粒
,黃梔子九個
,老姜一片,蔥頭三個
,野苧麻根一段
,干面一撮,香糟一團(tuán)
,紹酒隨數(shù)用
,同前藥合搗如泥,炒熱熨敷患處
,外用布包扎緊
,次日青出。(《綱目拾遺》)⒁治跌撲:野苧根一兩
,搗碎
,好酒煎服,盡量飲醉
。(《百草鏡
,)⒂治蛇咬傷:鮮苧麻根,搗爛罨包
。(《浙江民間草藥》)⒃治雞魚骨哽:苧麻根搗汁
,以匙挑灌之。(《談野翁試驗(yàn)方》)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疏》:"苧根 ,《別錄》在小兒赤丹
,為其寒能涼血也。漬苧汁療渴者
,除熱之功也
。《日華子》用以治心膈熱
,漏胎下血
,胎前產(chǎn)后心煩,天行熱疾
,大渴發(fā)狂
,及罯毒箭
、蛇蟲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熱涼血故也
。"②《本草述》:"苧根
,丹溪謂其大補(bǔ)陰而即行滯血,足以補(bǔ)為行也
。夫甘寒之藥能瀉火
,此味止血淋、治丹毒
,或入血分而瀉熱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
,則補(bǔ)陰活血之功,又豈徒以瀉熱與他味問論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浜脱阍谘a(bǔ)陰,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
。"③《本草正義》:"白苧性寒
,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jié)等證
,則有泄熱通利之力
,是以《日華本草》謂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為安胎之用
,實(shí)則既寒且滑
,必非胎動者所宜;且根主下行
,尤為妊娠禁品
。考古今醫(yī)藥諸書
,惟《梅師集驗(yàn)方》用以治胎動忽下黃汁
,此外殊不多見,丹溪且言其行滯血
,則更與胎動大相刺謬
,又何可為安胎套藥耶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苧麻根
拼音注音 : Zhù Má Gēn
別名 : 苧根、野苧根、苧麻茹
出處 : 苧根始見于《別錄》,《本草經(jīng)集注》云:“苧麻,即今之績苧爾,又有山苧亦相似,可入用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侗静輬D經(jīng)》云:“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
、蜀
、江、浙多有之
。其皮可以績布
。苗高七、八尺
;葉如楮葉
,面青背白,有短毛
。夏秋間著細(xì)穗
、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
。二月
、八月采。又一種山苧亦相似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毒V目》云:“苧,家苧也
;又有山苧
,野苧也;有紫苧
,葉面紫
;白苧,葉面青
;其背皆白
。”《綱目拾遺》云:“野苧麻
,生山上河塹旁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苧麻的根和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nivea(L.)Gaud.[Urtica nivea L.]采收和儲藏:冬、春季采挖
,除去地上莖和泥土
,曬干。一般選擇食指粗細(xì)的根
,太粗者不易切片
,藥效亦不佳。
生境分布 : 在我國河南、山東及陜西以南各地廣為栽培
,也有野生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半灌木,高1-2m。莖直立
,圓柱形,多分枝
,青褐色
,密生粗長毛。葉互生
;葉柄長2-11cm
;托葉2,分離
,早落
;葉片寬卵形或卵形,長7-15cm
,寬6-12cm
,先端漸尖或近尾狀,基部寬楔形或截形
,邊緣密生齒牙
,上面綠色,粗糙
,并散生疏毛
,下面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基出脈3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涡裕菩弁ǔM?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花序呈圓錐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