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hà Chán
別名 : 鳴蜩(《詩經(jīng)》),蝒、馬蜩(《爾雅》),螃(《方言》),鳴蟬(《唐本草》),秋蟬(《圣惠方》),蜘蟟(《七修類稿》),蚱蟟(《中藥志》),知了(《江蘇藥材志》)。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蟬科昆蟲黑蚱的全蟲。6~7月間捕捉,捕得后蒸死,曬干。
生境分布 : 成蟲多棲于柳、插、楓楊及蘋果、梨、桃、杏等闊葉樹木上。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雄蟲體長而寬大,長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蟲稍短;黑色,有光澤。頭部橫寬,中央向下凹陷,顏面頂端及側緣淡黃褐色。復眼1對,大而橫寬,呈淡黃褐色;單眼3個,位于復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觸角短小,位于復眼前方。前胸背板兩側邊緣略擴大,中胸背板有2個隱約的中央線狀淡赤褐色的錐形斑。翅2對,透明有反光,翅脈顯明,前緣淡黃褐色,翅基室1/3為黑色,亞前緣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黃褐色斑點。后翅基部2/5為黑色。雄蟲具鳴器,雌蟲則無。足3對,淡黃褐色,腿節(jié)上的條紋、脛節(jié)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節(jié)黑色,末端略尖,呈鈍角。雄蟲腹蓋發(fā)達,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緣呈弧形隆起;腹蓋的外緣與后緣、各腹節(jié)的后緣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點,均為淡黃褐色。雌蟲腹蓋不發(fā)達,產(chǎn)卵器顯著。生活史長,一個世代要經(jīng)12~13年。若蟲進入土內(nèi),吸取樹根汁液,經(jīng)幾次蛻皮羽化為成蟲。本昆蟲的蛻殼(蟬蛻)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歸經(jīng) : 《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足厥陰經(jīng)。"
性味 : 咸甘,寒。①《本經(jīng)》:"味咸,寒。"②《別錄》:"甘,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熄風,鎮(zhèn)驚。治小兒驚風,癲癇,夜啼。①《本經(jīng)》:"主小兒驚癇,夜蹄,癲病,寒熱。"②《別錄》:"主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又墮胎。"③《藥性論》:"主小兒驚哭不止,殺疳蟲,去壯熱,治腸中幽幽作聲。"④《唐本草》:"主小兒癇絕不能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個;或入丸、散。
復方 : ①治小兒風熱驚悸: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茯神半兩,龍齒三分(細研),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人參三分(去蘆頭),鉤藤三(二)分,牛黃二錢(細研),蛇蛻皮五寸(燒灰),杏仁二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搗羅為散。每服以新汲水調(diào)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蚱蟬散)②治小兒初生百日內(nèi)發(fā)癇:蚱蟬(煅)、赤芍藥各三分,黃芩二分。為末。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濟方》蚱蟬散)③治諸風癇,胸中痰盛:干蚱蟬七枚(微炙),白蘚皮一兩,鉤藤、細辛(去土)、川芎(銼,微炙)、天麻、牛黃(別研)各一分,蛇蛻五寸許(炙令黃)。上搗羅為末,同牛黃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人參、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稍熱服。(《普濟方》蚱蟬湯)④治小兒天釣,眼目搐上,筋脈急:蚱蟬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黃一分(細研),雄黃一分(細研)。上藥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湯調(diào)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圣惠方》蚱蟬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hà Chán
別名 : 碉、鳴蜩、蝒、馬蜩、蟧、鳴蟬、秋蟬、蜘蟟、炸蟟
英文名 : Cicada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名醫(yī)別錄》:(蚱蟬)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2.《本草衍義》:蚱蟬,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始終一般聲,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處,背殼拆,蟬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殼而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3.《綱目》:蟬,諸蜩總名也。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炸蟬也。曰蝒,曰馬蜩,《詩》五月鳴蜩者是也。頭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蟬,《蕩詩》如蜩如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蟬科動物黑蚱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采收和儲藏:6-7月間捕捉,捕后蒸死、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于楊、柳、榆、槐、楓楊等樹上。經(jīng)過一個世代往往要12-13年。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遼寧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黑蚱,體大色黑而有光澤;雄蟲長4.4-4.8cm,翅展約12.5cm,雌蟲稍短。復眼1對,大形,兩復眼間有單眼3只,觸角1對??陧槹l(fā)達,刺吸式,唇基梳狀,上唇寬短,下唇延長成管狀,長達第3對足的基部。胸部發(fā)達,后胸腹板上有一顯著的錐狀突起,向后延伸。足3對。翅2對,膜質,黑褐色,半透明,基部染有黃綠色,翅靜止時覆在背部如屋脊狀。腹總值發(fā)7節(jié),雄蟬腹部第1節(jié)間有特殊的發(fā)音器官,雌蟬同一部位有聽器。
性狀 : 性狀鑒別,本品呈長圓形,長4-4.5cm,寬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邊緣呈淡黃褐色,有光澤。頭部寬扁,復眼1對,橢圓狀球形,黃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質翅,透明,翅脈淡黃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對,多斷落。雄蟲下端有1對心形鳴器,雌蟲無鳴器,腹部較小,有產(chǎn)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鈍尖,背部和腹部具環(huán)節(jié)。體輕,質脆。氣微腥,味淡。
炮制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歸經(jīng) : 肝;肺經(jīng)
性味 : 味咸;甘;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熱;熄風;鎮(zhèn)驚。主小兒發(fā)熱;驚風抽搐;癲癇;夜啼;偏頭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個;或入丸、散。
復方 : ①治小兒風熱驚悸: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茯神半兩,龍齒三分(綱研),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人參三分(去蘆頭),鈞藤三(二)分,牛黃二錢(細研),蛇蛻皮五寸(燒灰),杏仁二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搗羅為散。每服以新汲水調(diào)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蚱蟬散)②治小兒初生百日內(nèi)發(fā): 蚱蟬(煅)、赤芍藥各三分,黃芩二分。為末。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濟方》蚱蟬散)③治諸風癇,胸中痰盛: 干蚱蟬七枚(微炙), 白蘚皮一兩,鉤藤、細辛(去土)、川芎(銼,微炙)、天麻、牛黃(別研)各一分,蛇蛻五寸許(炙令黃)。上搗羅為末,同牛黃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人參、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稍熱服。 (《普濟方》蚱蟬湯)④治小兒天釣,眼目搐上,筋脈急: 蚱蟬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黃一分(細研),雄黃一分(細研)。上藥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湯調(diào)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圣惠方》蚱蟬散)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2.《別錄》:主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又墮胎。3.《藥性論》:主小兒驚哭不止,殺疳蟲,去壯熱,治腸中幽幽作聲。4.《唐本草》:主小兒癇絕不能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野櫻桃
下一篇: 野櫻桃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