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臭草 來源 : 菊科毛氈草Blumea hieraciifolia (D. Don) DC. 生境分布 : 福建 性味 : 微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治腸炎腹瀉 用法用量 : 全草3~5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Máo Zhān Cǎo 別名 : 臭草、鵝掌風(fēng)、走馬風(fē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氈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Ergeron hieracifolium D. Don;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切段晾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路旁、草地或低山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毛氈草 草本,高50-150cm。莖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開展的必絹毛狀長柔毛,并雜有頭狀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軸被毛更密,節(jié)間長1-2cm。葉主要莖生,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7-10cm。寬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產(chǎn)漸狹下延,近無柄,邊緣有硬尖齒,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綿毛;上部葉較小,無柄,長2-4cm,寬0.4-1.5cm 性味 : 味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泄瀉;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涂。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4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毛氈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