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Niú Máo Qī
出處 : 《陜西中草藥》
來源 : 為曲尾蘚科植物山毛蘚的全草。全年采收,陰干用。
生境分布 : 生于高山背陰的巖壁、巖穴或石隙中。分布云南、四川、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密集成叢,暗綠帶黃棕色,高4~10厘米。莖直立,纖細,又狀分枝,多目次年生殖苞下茁生新枝,形成分層的墊狀;密披紅棕色暇根。葉密生,干時卷縮,濕時傾立,狹長披針形,全緣,內(nèi)卷;中肋單一,細長,先端突出葉尖。雌雄同株。蒴柄黃色,干時直立,濕時彎曲。孢蒴圓卵形,具短臺部,具深色縱紋8條。蒴蓋圓盤狀,具長喙。蒴帽兜形。
性味 : 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 : 養(yǎng)陰清熱,安神定志,祛風除濕,止血鎮(zhèn)痛。治骨蒸潮熱,神經(jīng)衰弱,風濕疼痛,癲狂,外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4~5錢。外用:研末撒。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Niú Máo Qī
英文名 : Oreas
出處 : 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曲尾蘚科植物山毛蘚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eas martiana(Hopp. Et Hornsch.) Brid.[Weisia martiana Hopp.et Hornasch.]采收和儲藏:全年采收,陰干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背陰的巖壁、巖穴或石隙中。資源分布:分布云南、四川、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山毛蘚,密集成叢,暗綠帶黃棕色,高4-10cm。莖直立,纖細,叉狀分枝,多自次年生殖苞下茁生新技,形成分層的墊狀;密披紅棕色假根。葉密生,干時卷縮,濕時傾立,狹長披針形,全緣,內(nèi)卷;中肋單一,細長,先端突出葉尖。雌雄同株。蒴柄黃色,干時直立,濕時彎曲。孢蒴圓卵形,具短臺部,具深色縱紋8條。蒴蓋圓盤狀,具長喙。蒴帽兜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數(shù)十株密集叢生,呈墊狀或團門面,暗綠帶黃棕色。每株分離濕潤后,莖纖細,長可達10cm,多分枝,分枝基部可見密集的紅棕色須狀假根。葉密生,干時卷縮,展開后呈卵狀披針形,全緣內(nèi)卷,基部下延呈尖耳狀,頂部狹尖,中肋1條,先端突出葉尖。有的可見孢蒴,圓卵形,具短臺部,有8條深色縱皺,蒴蓋圓盤狀,具長喙,蒴帽兜形。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 心;肺經(jīng)
性味 : 甘;淡;平
功能主治 : 養(yǎng)陰清熱;安神定志;祛風除濕;止血鎮(zhèn)痛。主骨蒸潮熱;神經(jīng)衰弱;風濕麻木;筋骨疼痛;癲狂;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復方 : 1.治神經(jīng)衰弱 山毛蘚15g,棗仁9g,炙遠志6g。煎。2.治風濕麻木 山毛蘚15g,絡石藤9g。煎服或泡酒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5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牛心茄子
下一篇: 牛毛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