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é Tuì Bù
別名 : 三枝標、蛇鱗草(《廣東中藥》Ⅱ》。
出處 : 《廣東中藥》Ⅱ
來源 : 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 生林下或溪邊陰地。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稍被棕色、披針狀線形鱗片。葉遠生,葉柄稻稈色,稍被毛,基部稍被鱗片,營養(yǎng)葉柄長10~20厘米,孢子葉柄長15~40厘米:葉片紙狀草質(zhì),黑綠色,一般具3羽片,頂羽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側(cè)羽片約為頂片的一半大,長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0~25毫米,長漸尖,基部圓形,多少呈鐮刀狀,全緣,有極短的柄,脈羽狀,側(cè)脈斜上,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脈上下相連,網(wǎng)眼稍呈斜方形,各脈被毛;孢子葉葉片稍縮小,或不縮小。孢子囊群著生橫脈上,連成線形,囊群蓋不存在。
性味 : 苦辛,平。①《廣東中藥》Ⅱ:"微澀,平。"②《廣東中草藥》:"微苦辛,平。"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腫,止癢。治瘡癰腫毒,跌打損傷,水腫,濕疹,皮膚瘙癢。①《廣東中藥》Ⅱ:"解毒,消炎,消腫止痛。治癰腫瘡毒,瘡癤。皮膚瘙癢,反胃,水腫。"②《廣東中草藥》:"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炎,癰瘡癤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8錢(鮮品1~2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é Tuì Bù
別名 : 三枝標、蛇鱗草、三叉蕨、入地蜈蚣、小一包針
英文名 : Herb of Three-leaved Pronephrium
出處 : 出自《廣東中藥》Ⅱ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Sw.) Holtt.[Meniscium triphyllum Sw.;Abacopteris triphylla(Sw.)Ching]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鮮用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1500m的林下溪谷邊或路旁。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長而橫走,稍被棕色、披針狀線形鱗片。葉遠生,葉柄稻稈色,稍被毛,基部稍被鱗片,營養(yǎng)葉柄長10-2Ocm,孢子葉柄長15-40cm;葉片紙狀草質(zhì),黑綠色,一般具3羽片,頂羽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0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側(cè)羽片約為頂片的一半大,長披針形,長4-10cm,寬10-25mm,長漸尖,基部圓形,多少呈鐮刀狀,全緣,有極短的柄,脈羽狀,側(cè)脈斜上,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脈上下相連,網(wǎng)眼稍呈斜方形,各脈被毛;孢子葉葉片稍縮小,或不縮小。孢子囊群著生橫脈上,連成線形,囊群蓋不存在。
化學(xué)成分 : 含三羽新月蕨甙(triphyllin)A、B、C。
歸經(jīng) : 心;脾經(jīng)
性味 : 苦;辛;平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化痰止咳。主癰瘡癤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膚瘙癢;急、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1.《廣東中藥》Ⅱ:解毒,消炎,消腫止痛。治癰腫瘡毒,瘡癤,皮膚瘙癢,反胃,水腫 。2.《廣東中草藥》: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炎,癰瘡癤腫 。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8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蛇莓
下一篇: 酸不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