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iāo Zhì Shǔ Wěi Cǎo
英文名 : Glutinous Sage
出處 :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膠質(zhì)鼠尾草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uia glutinosa L.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挖,除去莖葉及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 分布于醛、青海。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0-125cm。全株被有下部扁平的節(jié)毛。葉對生;葉柄比葉片長或等長;葉片卵狀長圓形,密被短柔毛;在花序分枝基部的苞葉比莖葉小,長2-4cm,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長漸法,基部心形或楔形,邊具牙齒,具短柄或無柄。輪傘花序,每輪6花,由10-12輪組成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比花萼短;花梗長約為花萼的一半;花萼長10-12mm,二唇形;花冠黃色,冠檐上有美麗而細的花紋及斑點,冠筒極伸出,冠檐二唇形,上唇鐮刀狀,下唇3裂,中裂片寬倒卵圓形;能育雄蕊2,花絲稍短于藥隔;花柱伸出花冠,先端呈不相等2裂。小堅果橢圓形,褐色,有較大的黑網(wǎng)紋?;ㄆ?-8月。
化學(xué)成分 : 根及地上部分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 tanshinqiunone)[1],隱丹參酮(crpy-totanshinone)[2],α、β-香樹脂醇(α、β-amyrin)[3,4],熊果酸(ursolic acid),二十九烷(nonacosane)[3],無羈萜(feriedelin),粘霉-5(6)-烯-3β-醇[glutin-5(6)-en-3β-ol],11α-羥基--香樹脂醇(11α-hydroxy-β-amyrin)[4],此外還含黃酮類成分:芹菜素(apigenin/0,芫花素(genkwanin),異山柰素(isokaempferide),熊竹素(kumatakenin),山柰酚-3,7-二甲醚(kaempferol-3,7-dimethyl ether),槲皮素-3,7,4-三甲醚(qrercetin-3,7,4-trimethyl ether),槲皮素-3,7,3,4-四甲醚(quercetin-3-7-3-4,-terramethylether)[5]。
性味 : 味甘;澀;性微溫
功能主治 : 收斂止血。主吐血;咯血;便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其根、味甘、澀,性溫,主治胃出血,咯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2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節(jié)節(jié)草
下一篇: 芥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