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Zhī
別名 : 燈籠草、天泡子、天泡草、黃姑娘、小酸漿、樸樸草、打額泡
來源 : 茄科酸漿屬植物苦蘵Physalis Pubescens L.,以果、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集,鮮用或曬干。
性味 : 苦,寒。
注意 :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消腫利尿。用于咽喉腫痛,腮腺炎,急慢性氣管炎,肺膿瘍,痢疾,睪丸炎,小便不利;外用治膿皰瘡。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汁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Kǔ Zhī
別名 : 敢、黃蒢(《爾雅》),蘵敢草(《爾雅》郭璞注),小苦耽(《本草拾遺》),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江西民間草藥》),燈籠泡草(《廣東醫(yī)學(xué)》祖國醫(yī)學(xué)版(2):8.1966),響鈴草、響泡子(《湖南藥物志》),綠燈、野綠燈(《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 生長于田野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莖斜臥或直立,多分枝,有毛或近無毛。葉互生,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4~8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斜圓形,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葉柄長可達(dá)4厘米?;▎紊谌~腋;花梗長約5毫米;萼鐘狀,長約5毫米,上端5裂,裂片披針形或近三角形,端尖;花冠鐘狀,淡黃色,直徑5~7毫米;雄蕊5,花藥矩圓形,縱裂;子房二室,花柱線形,柱頭具不明顯的兩裂片。漿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光滑無毛,黃綠色;宿萼在結(jié)果時(shí)增大,膨大如燈籠,長可達(dá)2.5厘米,具5棱角,綠色,有細(xì)毛?;ㄆ?~9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 含酸漿果紅素,即玉蜀黍黃素二棕櫚酸酯。
性味 : ①《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性寒,味苦,無毒。"②《上海常用中草藥》:"酸,平。"
注意 : 《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解毒。治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齦腫,濕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①《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大頭風(fēng),指疔,牙齦腫痛,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jié)。治咽喉腫痛。肺癰,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齦腫痛,天皰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復(fù)方 : ①治百日咳:苦蘵五錢,水煎,加適量白糖調(diào)服。(《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②治咽喉紅腫疼痛:新鮮苦蘵,洗凈,切碎,搗爛,絞取自然汁一匙,用開水沖服。(《扛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⑧治牙齦腫痛:苦蘵八錢。煎水含漱。(《江西民間草藥》)④治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苦蘵五錢至八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⑤治水腫(陽水實(shí)證):苦蘵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分作二次,飯前口服。(《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⑥治天皰瘡:苦蘵莖葉三、四兩。煎水洗,一日二次。鮮草更好。⑦治大頭風(fēng),頭面浮腫放亮,起疙瘩塊,作癢:苦蘵莖葉二兩。煎水,放面盆內(nèi),用布圍住熏之。鮮草更好。⑧治指疔:苦蘵鮮葉搗爛敷患處,一日換二、三次。(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將燈籠草制成糖漿內(nèi)服,每日3次,10天一療程,共服三療程。每療程結(jié)束后停藥3~5天。按劑量分3組:㈠大劑量組:每日量相當(dāng)生藥干品150克。觀察50例,有效49例,其中顯效39例。㈡中劑量組:每日量相當(dāng)生藥干品100克。觀察45例,顯效16例,總有效37例。㈢小劑量組:每日相當(dāng)干生藥50克。觀察91例,顯效36例,總有效67例,本品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均較明顯;始效時(shí)間一般在服藥后3~6天。單純型療效優(yōu)于喘息型。副作用:少數(shù)覺胃部不適,頭暈、頭痛及失眠。②治療黃疸燈籠草(全草)2株,煎取濃汁加糖適量,每日分2~3次服。治療5例均獲愈。③治療睪丸炎燈籠泡草2兩,黃皮根1兩,水煎服。每天1次,連服2天。治療20余例,均取得較好療效。④治療細(xì)菌性痢疾苦蘵1兩,水煎服,每天2次,連服1~4天。治療100例,有效率為95%。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Zhī
別名 : 蘵、黃蘵、蘵草、小苦耽、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響鈴草、響泡子
英文名 : all-grass of Downy Ground-cherry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爾雅》郭璞注: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作葅食。2.《本草綱目》: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敗醬亦名苦蘵,與此不同。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ysalis pubescens L.[P.esquirolii Levl. Et Vant.;P.bodinieri Levl. Et Vant.]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全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入西南。
原形態(tài) : 苦蘵,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30-50cm。莖多分枝,分枝纖細(xì)。葉柄長1-5cm;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表,長3-6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牙齒,兩面近無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纖細(xì);花萼鐘狀,5中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淡黃色,5淺裂,喉部常有紫斑,長4-6mm,直徑6-8mm;雄蕊5,花藥藍(lán)紫色或有時(shí)黃色,長1.5mm。漿果球形、直徑1.2cm,包藏于宿萼之內(nèi)。宿萼膀胱狀,綠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網(wǎng)脈明顯。種子圓盤狀,長約2mm?;?、果期5-12月。
性狀 : 性狀鑒別,莖有分枝,具細(xì)柔毛或近光滑,葉互生,黃綠色,多皺縮或脫落,完整者卵形,長3-6cm,寬2-4cm(用水泡開后展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或有疏鋸齒,果實(shí),球形,橙紅色,外包淡綠黃色膨大的宿萼,長約2.5cm,有5條較深的縱棱。氣微,味苦。以全草幼嫩、色黃綠、帶宿萼多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withangulatin)A,14α-羥基粘果酸漿內(nèi)酯(14α-hydroxyixocarpanolide),24,25-環(huán)氧維他內(nèi)酯D(24,25-epoxyvitanolide D),酸漿雙古豆堿(phygrine)。莖、葉含酸漿苦味素(physalin)B、D、E、F、G、H、I、J、K,5,6-二羥基二氫酸漿苦味素B(5,6-dihydroxydihydrophysalin B),苦蘵內(nèi)酯(physagulin)A、B、C、D、E、F、G,葉中還含14α-羥基-20-去羥基粘果酸漿內(nèi)酯(vamonolide)及炮仔草內(nèi)酯(physangulide)。
藥理作用 : 抗癌作用,苦蘵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了得到酸漿苦味素F(I)和D(II)?;衔颕在體外試驗(yàn)中對5種人腫瘤細(xì)胞株(肝癌HA22T、宮頸癌HeLa、鼻咽癌KB、直腸癌Colo-205、肺癌Calu-1)和3種動(dòng)物腫瘤細(xì)胞株(黑素瘤H1477、喉表皮癌Hep-2、神經(jīng)膠質(zhì)瘤8401)有效,其中抗肝癌作用最強(qiáng),對HeLa細(xì)胞作用次之。在小鼠淋巴細(xì)胞白血病P388體內(nèi)試驗(yàn)I也表現(xiàn)出抗癌活性。而化合物II體內(nèi)、體外皆無效。
性味 : 味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主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濕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各家論述 : 1.《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瘡,大頭風(fēng),指疔,牙齦腫痛,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2.《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jié)。治咽喉腫痛,肺癰,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齦腫痛,天皰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苦菜根
下一篇: 苦蘵果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