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綠礬
拼音注音 : Lǜ Fán
別名 : 青礬、皂礬
、絳礬
、濫礬
、水綠礬
來源 : 為含硫酸亞鐵礦石或化學(xué)制品。
性狀 : 為類方形之結(jié)晶體組成不規(guī)則的團(tuán)塊,或?yàn)橹鶢罱Y(jié)晶體,呈淡綠色,其中雜有部分褐色斑點(diǎn) ,遇空氣日久變?yōu)榈S色或生黃色的銹粉。內(nèi)面晶體多排列成柱形
,透明或微透明
,具玻璃光澤。質(zhì)較硬脆
,易砸碎
,入水易溶化,有鐵銹氣
。
炮制 : 挖出礦石 ,打碎,加水加熱溶化
,繼續(xù)加熱蒸發(fā)部分水份
,放冷待自然結(jié)晶,取出結(jié)晶塊即得
。
性味 : 酸 ,寒。
功能主治 : 除濕 ,解毒
,收斂,止血
。用于黃疸
,貧血,胃腸出血
;外用治濕疹疥癬
,口瘡。
用法用量 : 0.5~1.5錢。外用適量,多入丸散劑用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綠礬
拼音注音 : Lǜ Fán
別名 : 青礬(《唐本草》),皂莢礬(劉禹錫《傳信方》),皂礬(《普濟(jì)方》)。
出處 : 《日華子本草》
來源 : 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或化學(xué)合成品。采得后,除去雜質(zhì)。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
生境分布 : 產(chǎn)山東、湖南、甘肅、新疆、陜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但不多見。通常為毛發(fā)狀、纖維狀、鐘乳狀、雪花狀及土狀等。顏色為各種不同之綠色。條痕白色 。光澤呈玻璃狀
。透明至微透明,斷口呈貝殼狀
。硬度2
。比重1.8~1.9。性脆
。常產(chǎn)于氧化帶以下富含黃鐵礦半分解礦石的裂隙中
。
性狀 : 為棱柱狀結(jié)晶或顆粒,半透明 ,顯各種不同綠色
。質(zhì)較堅(jiān)硬而脆。無臭
,味澀而甜
。以綠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易溶于水
,不溶于酒精。在干燥空氣中即風(fēng)化
。在濕空氣中迅速氧化
,表面生成黃棕色的堿式硫酸鐵
。紅灼則分解,放出無水亞硫酸及無水硫酸氣體而殘留氧化鐵
。本品的水溶液顯亞鐵鹽與硫酸鹽的各種特殊反應(yīng)
。
化學(xué)成分 : 天然綠礬主要含硫酸亞鐵,因產(chǎn)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銅、鋁、鎂、鋅等夾雜物。
炮制 : 煅綠礬(又名:絳礬、礬紅):將綠礬和米醋同放在砂鍋內(nèi),蓋好,放炭爐上燒煅,待綠礬溶化時(shí),即用竹片攪拌均勻,使礬、醋充分混和,然后加熱再煅,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冷。(每煅綠礬100斤,用米醋20斤)
歸經(jīng) : ①《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脾、肝。"
性味 : 酸澀,涼。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酸
,性寒,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酸而澀
,性涼,有毒
。"
注意 : 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①《綱目》:"畏醋。"②《本草經(jīng)疏》:"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多用。"
功能主治 : 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bǔ)血,解毒斂瘡。治黃腫脹滿,疳積久痢,腸風(fēng)便血,血虛萎黃,濕瘡疥癬,喉痹口瘡,爛弦風(fēng)眼。①《唐本草》:"療疳及諸瘡。"②《日華子本草》:"治喉痹,鐘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和服,療腸風(fēng)瀉血。"③《醫(yī)學(xué)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④《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
、瘧利
、風(fēng)眼、口齒諸病
。"⑤《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用其小量
,能補(bǔ)血,用于貧血及萎黃病
,并治胃腸出血
,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
。外用
,火煅透,治結(jié)膜炎,白癬
,膿皰疹
,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
,有收斂作用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0.5~1.5錢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或?yàn)槿芤和肯础?/span>
復(fù)方 : ①治黃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何灞蹲影虢铮ǔ春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溫酒下
,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
,犯了再發(fā)難治
。(《醫(yī)學(xué)正傳》綠礬丸)②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
,鍋內(nèi)煅赤
,米醋拌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
、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救急方》)③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
,米醋四兩,黑豆四兩
,米飯適量
。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煅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
,煅至干透
,取出秤取四兩
,研細(xì)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xì)粉
,與青礬混合拌勻
,用米飯搗和搓成丸子如黃豆大,焙干
。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
,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次
,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shù)天后再服
。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
。服藥期忌飲茶。(《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小兒疳疾有蟲
,愛食泥土:綠礬為末
,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
、七丸
,米飲下,無時(shí)
。(《小兒L衛(wèi)生總微論方》綠礬丸)⑤治大人小兒赤白痢
,腸滑不止:綠礬、白礬
、石灰
、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nèi),燒通赤
,放冷
,研)、龍骨
、赤石脂
、縮砂仁各半兩。上搗研為散
,更合研勻
。每服-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
,并米飲調(diào)下
。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
。(《圣濟(jì)總錄》綠白散)⑥治積年腸風(fēng)下血
,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
,或如雞冠
,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
,搗碎安瓶子內(nèi)
,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一食間
,侯冷取出
,研細(xì)如粉,更用白鹽一兩
,硫黃一兩合研
,再入瓶內(nèi),準(zhǔn)前燒一食間
,候冷取出
,研令極細(xì),入附末一兩
,都研令勻
,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
,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
。(《圣惠方》綠礬丸)⑦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
,釜底墨一兩
,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xì)研為末
,以粟米飯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
,以暖酒下十五丸
。(《圣惠方》綠礬丸)⑧治耳生攔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煅研
,香油調(diào)敷之
。(《摘元方》)⑨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
,為末
。先以鹽湯洗瘡拭干,用散敷瘡上
,惟多為佳
,著藥訖
,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
,即涂少酥令潤
,每日一遍,鹽湯洗濯
,有膿處則洗使凈
,其癡干處不須近,每洗訖
,敷藥如初
,似急痛即涂酥,五
、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
,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
,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藥
。(《外臺(tái)秘要方》)⑩治趾甲內(nèi)生瘡
,惡肉突出,久不愈
,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
,每以一兩,煎湯浸洗
,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
,硫黃一錢,乳香
、沒藥各一錢
,研勻搽之。(《醫(yī)方摘要》)⑾治疥瘡:綠礬
、花椒各一文
,冰片、樟腦各七文
。上藥用雞子一枚
,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
,同煅成灰
,瘡濕者干摻,干者萊油調(diào)敷
。(《良方匯錄))⑿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
,研細(xì)泡冷開水中
,擦洗患處,可止癢
、止痛
、消炎。(徐州《單方驗(yàn)方新醫(yī)療法選編》)⒀治白禿頭瘡:皂礬
、楝樹子
。燒研搽之。(《普濟(jì)方》)⒁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
,或常用釅醋亦通
。二物同研,咽之
,如苦喉中偏一傍痛
,即側(cè)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⒂治喉風(fēng)腫閉:皂礬一斤
,米醋三斤
。拌曬干,末
,吹之
,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nèi)漱口
,咽之
。(《孫天仁集效方》)⒃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
,硼砂(煅)五分
。上研極細(xì),吹入
,如熱甚用生硼砂
。(《萬氏家抄方》綠雄散)⒄治舌忽硬腫,即時(shí)氣絕
,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
,于新瓦上煅紅,放地上涼透
,研細(xì)
,將牙刷腳撬開牙關(guān),搽舌上
。(《絳囊撮要》綠衣散)⒅治爛弦風(fēng)眼:青礬火煅出毒
,細(xì)研,泡湯澄清點(diǎn)洗
。(《永類鈐方》)⒆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
,其痛即止
,腫亦消。(《楊誠經(jīng)驗(yàn)方》)⒇治狐臭:綠礬半生半煅
,為細(xì)末
,入少量輕粉研細(xì),每半錢
,浴后以生姜汁調(diào)擦
,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
,放在鍋內(nèi)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
,加少量稀鹽酸
,裝入膠囊(每粒0.8克)備用。成人每次2粒(1.6克)
,每日2次
,飯前服,連服5~7天
。小孩酌減
。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
、嚴(yán)重胃潰瘍與3月內(nèi)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
,服藥1個(gè)月后大便沉淀鏡檢1~2次
,結(jié)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zhuǎn)陰
。服藥1
、2天內(nèi)反應(yīng)較大,如上腹燒灼
、惡心
、嘔吐、腹瀉
、頭痛頭暈等
,一般不需處理,2天后自行消失
;較嚴(yán)重者
,采用針刺處理,反應(yīng)可很快消失
。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克
,連服10天
,則反應(yīng)較小。
各家論述 : ①《綱目》:"綠礬,酸涌澀收
,燥濕解毒,化涎之功
,與白礬同而力差緩
。按《
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云,治脾土衰弱
,肝木氣盛
,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
,或黃腫如土色
,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shù)二斤
,米泔水浸二宿
,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
,皂礬一斤
,醋拌曬干,入瓶火煅
。為末
,酣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好酒米湯任下,日二
、三服
。時(shí)珍嘗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
,果有效驗(yàn)
。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
,既能入血分伐木
,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
,消食積
,故脹滿、黃腫
、瘧痢
、疳疾方往往用之
。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②《本草經(jīng)疏》:"綠礬
,《本經(jīng)》主喉痹者,酸涌化涎之功也
。蚛牙口瘡
,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
。腸風(fēng)瀉血者
,消散濕熱之后,復(fù)有收澀之功也
。然而諸治之外
,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jiān)
,肉積
,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
,投之輒消
。"③《本經(jīng)逢原》:"皂礬,專除垢膩
,同蒼術(shù)
、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
,或黃腫如土色
,甚效。蓋礬色綠
、味酸,燒之則赤
,用以破血分之瘀積
,其效最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治女勞黑疸
,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
,緣其未經(jīng)注明
,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
。"④《醫(yī)林纂要》:"礬紅
,功亦略同白礬
。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
,從容平緩而有奇功
。尤消水腫血脹,治勞疸
,合蒼術(shù)及神曲用之
,治中滿鼓脹,勝于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
。又能斂氣
,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
,補(bǔ)心即以生土也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綠礬
拼音注音 : Lǜ Fán
別名 : 青礬、皂莢礬、皂礬
英文名 : Melanterite
出處 : 出自《日華子本草》。1.《唐本草》:絳礬,本來綠色
,新出窟未見風(fēng)者
,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
,燒之赤色
,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2.《本草圖經(jīng)》:礬石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今白礬則晉州慈州無為軍
,綠礬則隰州溫泉縣
,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
。初生皆石也
,采得碎之,煎煉乃成
。綠礬形似樸消而綠色
,取此一物置于鐵板上,聚炭
,封之囊袋
,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
,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又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水綠礬族礦物水綠礬或其人工制品(絳礬)。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lanterite采收和儲(chǔ)藏:采得后 ,除去雜質(zhì)
。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
。采得后
,除去雜質(zhì)。宜密閉貯藏
,防止變色或受潮
。綠礬經(jīng)煅制后即成絳礬(又名:礬紅),參見"炮制"項(xiàng)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廣泛分布于干旱地區(qū) ,含鐵硫化物礦物(黃鐵礦、磁黃鐵礦等)的風(fēng)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