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ù Zhī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脂肪油。
功能主治 : ①《唐本草》:"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風頭,通腠理。"②《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療面皰瘡,頻頻涂之。"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ù Zhī
英文名 : Deer fat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儲藏:殺鹿后剔取體內的脂肪,洗凈,鮮用或置鍋內加熱熬煉,除去油渣,放涼,切成小塊。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踝關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性狀 : 性狀鑒別,脂肪呈黃白色塊狀、條狀或片狀,長15-20cm,寬10-15cm,厚2.0-5.0cm。具油潤光澤,半透明狀。體輕,柔軟,脂肪油灰白色,似冷凝豚脂樣。質硬,滑膩微有膻氣。
歸經 : 肺;脾;肝經
性味 : 味甘;性溫
注意 : 《新修本草》:“不可近陰。”
功能主治 : 祛風潤腩;解毒消腫。主頭風風痹;皮膚癢痛;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熬膏,適量。外用:適量,涂敷,或燃熏。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風頭,通腠理。2.《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療面皰瘡,頻頻涂之。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4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鹿胎
下一篇: 鹿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