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A,中藥,阿月渾子" />
拼音注音 : ā Yuè Hún Zǐ
別名 : 胡棒子、無名子 出處 : 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阿月渾子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tacia vera L.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shí),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新疆有栽培。資源分布:產(chǎn)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前蘇聯(lián)西南部及南歐。 原形態(tài) : 阿月渾子 落葉小喬木,高5-7m。小枝粗壯、圓柱形,具條紋和小皮孔,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幼枝常被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通常具3小葉,稀5小葉;葉柄上面平,無翅或具狹翅;小葉無柄或幾無柄,葉卵形或闊橢圓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呈卵形或廣卵形,稍扁 性味 : 辛 功能主治 : 溫腎;暖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53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