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白芍
拼音注音 : Bái Sháo
別名 : 芍藥
英文名 : RADIX PAEONIAE ALBA
來源 :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
、秋二季采挖,洗凈
,除去頭尾及細根
,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
。
性狀 : 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
,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
,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
,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zhì)堅實
,不易折斷
,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
,形成層環(huán)明顯
,射線放射狀。氣微
,味微苦
、酸
。
炮制 : 炒白芍:取凈白芍片,鍋內(nèi)炒至微黃色。酒白芍:取凈白芍片
,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潤后放鍋內(nèi)炒至微黃色
。(每100斤用黃酒10斤)
鑒別 : (1) 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淀粉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存在于薄壁細胞中
,常排列成行
,或一個細胞中含數(shù)個簇晶。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管直徑20~65μm
。 纖維長梭形
,直徑15~40μm,壁厚,微木化
,具大的圓形紋孔
。(2)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
,加熱回流10分鐘
,濾過。取濾液10ml
,蒸干
,加醋酐1ml 與硫酸4~5滴
,先顯黃色,漸變成紅色、紫色
,最后呈綠色。(3) 取本品粉末0.5g
,加乙醇10ml
,振搖5分鐘,濾過
,濾液蒸干
,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芍藥苷對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干,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
歸經(jīng) : 歸肝、脾經(jīng)。
性味 : 苦、酸,微寒
。
注意 : 不宜與藜蘆同用。
功能主治 : 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
。用于頭痛眩暈,脅痛
,腹痛
,四肢攣痛,血虛萎黃
,月經(jīng)不調(diào)
,自汗,盜汗
。
用法用量 : 6~15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白芍
拼音注音 : Bái Sháo
別名 : 金芍藥(《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 ,除去根莖及須根
,洗凈,刮去粗皮
,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fā)軟
,撈出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 。分布黑龍江
、吉林
、遼寧、河北
、河南
、山東、山西
、陜西
、內(nèi)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原形態(tài) : 芍藥(《詩經(jīng)》) ,又名:離草(《韓詩》內(nèi)傳),余容
、其積
,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注》)
,犁食
、鋋(《別錄》),沒骨花(《胡本草》)
,婪尾春(《清異錄》)
,將離(《綱目》)。多年生草本
,高50~80厘米
。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
。莖直立
,光滑無毛。葉互生
;具長柄
;2回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
,長8~12厘米
,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
,基部楔形
,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
,葉基部常帶紅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ㄉ醮螅瑔紊诨ㄇo的分枝頂端
,每花莖有2~5朵花
,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
,葉狀
;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
,白色
、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shù)
,花藥黃色
;心皮3~5枚,分離
。蓇葖果3~5枚
,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7月。果期6~7月
。
性狀 : 干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須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zhì)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zhì)堅實、粉性足、表面潔凈者為佳。主產(chǎn)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
、貴州、湖南
、湖北
、甘肅、陜西
、河南
、云南等地亦產(chǎn)。浙江產(chǎn)者
,商品稱為杭白芍
,品質(zhì)最佳;安徽產(chǎn)者稱為亳白芍
,產(chǎn)量最大
;四川產(chǎn)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
,產(chǎn)昆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jīng)》
,從陶弘景開始
,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
。目前藥材
,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
,但在個別地區(qū)
,如陜西所產(chǎn)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
。根條細瘦彎曲
,大小不等,栓皮及須根痕較多
,質(zhì)松
,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zhì)為次
。
化學成分 : 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
、揮發(fā)油、脂肪油
、樹脂
、鞣質(zhì)、糖
、淀粉
、粘液質(zhì)、蛋白質(zhì)
、β-谷甾醇和三萜類
。另四川產(chǎn)者含一種酸性物質(zh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êS芪甙、山柰酚3
,7-二葡萄糖甙
,多量沒食子鞣質(zhì)(10%以上)、除蟲菊素0.13%
、13-甲基十四烷酸
、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
。葉含鞣質(zhì)
。
藥理作用 : 有抗菌作用。
炮制 : 白芍: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個
,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
,曬晾
,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
,干燥
。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
,稍潤
,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
,取出,放涼
。(每白芍片100斤
,用黃酒10斤)炒白芍;取白芍片
,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
,取出,放涼
。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黃色
,噴淋清水少許
,取出,晾干
。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
,置鍋內(nèi)炒熱,加入白芍片
;炒至外面掛有土色
,取出,篩去土
,放涼
。(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采得后
,于日中曬干
,以竹刀刮上粗皮并頭土,銼之
,將蜜水拌蒸
,從巳至未,曬干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
,勿見火。"
歸經(jīng) : 入肝、脾經(jīng)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手足太陰引經(jīng)藥
,入肝、脾血分
。"
性味 : 苦酸 ,涼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桐君:甘
,無毒。岐伯:咸
。李氏:小寒
。雷公:酸。"③《別錄》:"酸
,平微寒
,有小毒。"
注意 : 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
。惡石斛、芒消
。畏消石
、鱉甲、小薊
。反藜蘆
。"②《本草經(jīng)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
,腹中冷痛
,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③《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氣虛寒
,下痢純血禁用。"
功能主治 : 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
,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
,瀉痢腹痛
,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帶下
。①《本經(jīng)》:"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破堅積
,治寒熱疝瘕
,止痛
,利小便,益氣
。"②《別錄》:"通順血脈
,緩中,散惡血
,逐賊血
,去水氣,利膀胱
、大小腸
,消癰腫,(治)時行寒熱
,中惡腹痛
,腰痛。"③《藥性論》:"治肺邪氣
,腹中疞痛,血氣積聚
,通宣臟腑擁氣
,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
,強五臟
,補腎氣,治心腹堅脹
,婦人血閉不通
,消瘀血,能蝕膿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
,并產(chǎn)前后諸疾
,通月水,退熱除煩
,益氣
,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
,婦人血運
,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
,瘡疥
,頭痛
,明目,目赤
,胬肉
。"⑥《醫(yī)學啟源》:"安脾經(jīng),治腹痛
,收胃氣
,止瀉利,和血
,固腠理
,瀉肝,補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氣
,治脾虛中滿,心下痞
,脅下痛
,善噫,肺急脹逆喘咳
,太陽鼽衄
,目澀,肝血不足
,陽維病苦寒熱
,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瀉脾熱
,止腹疼,止水瀉
,收肝氣逆疼
,調(diào)養(yǎng)心肝脾經(jīng)血,舒經(jīng)降氣
,止肝氣疼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復方 : 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diào),無時服。(《朱氏集驗醫(yī)方》芍藥湯)②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后重,下血調(diào)氣:芍藥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四兩,澤瀉半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上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④治產(chǎn)后血氣攻心腹痛:芍藥二兩
,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
。上三味
,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芍藥湯)⑤治痛經(jīng):白芍二兩,干姜八錢
。共為細末
,分成八包,月經(jīng)來時
,每日服一包
,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⑥治婦女赤白下
,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三大兩,干姜半大兩
。細銼
,熬令黃,搗下篩.空肚
,和飲汁服二錢匕
,日再。(《廣利方》)⑦治金創(chuàng)血不止
,痛:白芍藥一兩
,熬令黃,杵令細為散
。酒或米次下二錢
,并得。初三服
,漸加
。(《廣利方》)⑧治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
,白湯點服。(《歲時廣記》)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
,虎骨一兩(炙)
。為末,夾絹袋盛
,酒三升
,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經(jīng)驗后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芍
拼音注音 : Bái Sháo
別名 : 白芍藥、金芍藥。
出處 : 白芍是芍藥的一種,芍藥始載于《本經(jīng)》中品。陶弘景始分赤
、白二種,云:"今出白山、蔣山
、茅山最好,白而長大
。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開寶本草》載:"此有兩種
,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紅白二色
。"《本草圖經(jīng)》載:"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又載:"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
。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開花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芍藥科植物芍藥(栽培品)及毛果芍藥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conialactifloraPall.[P.albifloraPall.]2.PaconialactifloraPall.var.trichocarpa(Bunge)Stern[P.albifloraPall.var.trichocarpaBunge;P.yuiFang]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挖栽培3-4年生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