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Jiè
別名 : 胡芥(《蜀本草》),蜀芥(《綱目》)。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莖基部的葉具長柄,葉片寬大,倒卵形,長10~15厘米,最寬處達5厘米以上,琴狀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漸小;莖上部的葉具短柄,葉片較小,裂片較細;近花序之葉常少裂。總狀花序頂生;小花梗長1厘米左右;花萼4,綠色,直立;花冠黃色,長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長爪;雄蕊6,4強;子房長方形,密被白毛,花柱細長,柱頭小。長角果廣線形,長2~3厘米,密被粗白毛,著生種子部分常有淺度縊縮,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種子,光滑無毛。種子圓形,淡黃白色,直徑1.5~2毫米?;ㄆ?~6月。果期6~8月。
歸經(jīng) : 《本草經(jīng)疏》:"入肺。"
性味 :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注意 : 凡瘡瘍、目疾、痔瘡、便血及平素?zé)崾⒅颊呒墒场?/span>
功能主治 : 溫中散寒。治咳嗽氣急,胃、腹冷痛。①《本草拾遺》:"主冷氣。"②《醫(yī)學(xué)入門》:"能發(fā)汗,散腹中冷氣作痛。"③《現(xiàn)代實用中藥》:"鎮(zhèn)咳,并治胃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
復(fù)方 : ①反胃上氣。用白芥子末一、二錢,酒沖服。②熱痰煩暈。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此方名"白芥丸"。③腹冷氣起。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為末,加開水沁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姜湯送下十丸,甚效。④腫毒初起。用白芥子為末,加醋調(diào)涂。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Jiè
別名 : 胡芥、蜀芥、辣菜、白辣菜。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White Mustard
出處 : 出自1.《唐本草》。2.《本草拾遺》:白芥,生太原。如芥而葉白,為茹食之甚美。3.《綱目》:白芥,處處可種,但人知蒔之者少爾。以八、月下種,冬生可食。至春深莖高二、三尺,其葉花而有丫,如花芥,葉青白色,莖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風(fēng)大雪,須謹(jǐn)護之,乃免折損。三月間開黃花,香郁,結(jié)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黃白色。又有一種,大而中實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雖是芥類,迥然別種也,然入藥勝于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napis alba L.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摘嫩莖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原產(chǎn)于歐洲。我國遼寧、山西、新疆、山東、安徽、四川、云南多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白芥 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壯草本,高40-120cm。莖直立,具縱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葉互生。質(zhì)薄,具柄;莖基部葉片大頭現(xiàn)狀裂或近全裂,寬橢圓形或卵圓形,長6-15cm,寬2-3cm,頂裂片大。有側(cè)裂片l-3對,邊緣具疏齒;莖生葉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數(shù)漸少??偁罨ㄐ蝽斏蛞概?;萼片小4,綠色,直立,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8.5-9.5mm,短雄蕊長6-6.5mm;雌蕊l,子房長柱形,長9-10mm,密被白爭長刺毛。長角果圓柱形長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種子間縊縮成念珠狀,角果先端具扁平劍形的喙。種子近球形,淡黃色?;ㄆ?-6月,果期5-7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干旱,喜陽光,適宜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忌瘠薄或低洼、積水地。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或秋播。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在15%食鹽水中浸泡20min,或在30℃溫水中浸泡2-4h,取出,稍晾干,摻倍量細土,進行條播,覆土10cm,稍加鎮(zhèn)壓,澆水。播后約10-15d出苗,苗高15cm左右間苗,株距10-15cm,定苗后,追肥1次,并進行澆水,澆水次數(shù)視土壤干濕程度而定。生長期間忌施過量氮肥,以防枝葉徒長,影響產(chǎn)量。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油菜炭疽病,發(fā)病初期可噴代森錳鋅或多菌靈。油菜苗核病,發(fā)病期間可噴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3%紋枯利粉劑。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倒卵形,長3-10cm,大頭羽裂或近全緣,頂端裂片較大,兩側(cè)裂片1-3對,邊緣波狀或具疏齒。表面墨綠色、黃綠色或枯黃色,稍粗糙,有類白色粗毛。質(zhì)脆易碎,受潮變軟,氣微,搓之有辛辣氣。
化學(xué)成分 : 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芥子堿(sinapine)。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性味 : 辛;溫
注意 : 凡瘡瘍、目疾、痔瘡、便血及平素?zé)崾⒅颊呒墒场?/span>
功能主治 : 溫中散寒;利氣化痰。主脘腹冷痛;咳嗽痰喘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煮食。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冷氣。2.《醫(yī)學(xué)入門》:能發(fā)汗,散腹中冷氣作痛。3.《現(xiàn)代實用中藥》:鎮(zhèn)咳,并治胃病。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71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芍
下一篇: 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