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Yú Wěi
別名 : 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 出處 : 《閩東本草》 來源 : 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 原形態(tài) : 落葉灌木,高2~3米 歸經 : 《閩東本草》:"入心、腎 性味 : 《福建中草藥》:"苦微辛,溫,有小毒。" 注意 : 《閩東本草》:"體質虛弱者不宜多服 功能主治 : 祛風,化濕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 ①治痢疾:白魚尾鮮葉或嫩芽葉一至二兩,搗爛,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②治丹毒:白魚尾全草三至五錢,煎湯服。(《閩東本草》)③治跌打損傷:白魚尾鮮根二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④治脾濕腹脹:鮮駁骨丹根二至三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Yú Wěi 別名 : 溪桃、野桃 出處 : 出自《閩東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醉魚草科植物亞洲醉魚草的根、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ddleja asiatica Lour.采收和儲藏:根、莖隨采隨用,切片,曬干;8~9月采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邊 原形態(tài) : 直立小灌木,高1-1.5cm。幼莖略呈四棱形,上部分枝,被灰白色柔毛。單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1.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疏生小鋸齒 化學成分 : 葉中含有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1]等。還含有揮發(fā)油 性味 : 苦;微辛;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 : 祛風化濕;行氣活血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 各家論述 : 1.《閩東本草》:驅風寒,去濕熱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77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中華本草》:白魚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