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沉香
拼音注音 : Chén Xiānɡ
英文名 : LIGNUM AQUILARIAE RESINATUM
來源 : 本品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樹脂的木材
,除去不含樹脂的部分
,陰干。
性狀 : 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或盔帽狀,有的為小碎塊。表面凹凸不平 ,有刀痕,偶有孔洞
,可見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部相間的斑紋
,孔洞及凹窩表面多呈朽木狀。質較堅實
,斷面刺狀
。氣芳香
,味苦。
貯藏 : 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
鑒別 : (1) 本品橫切面:射線寬1~2列細胞,充滿棕色樹脂。導管圓多角形,直徑42~128μm,有的含棕色樹脂。木纖維多角形,直徑20~45μm,壁稍厚,木化。木間韌皮部扁長橢圓狀或條帶狀,常與射線相交,細胞壁薄,非木化,內含棕色樹脂;其間散有少數纖維,有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柱晶。(2) 取[浸出物]項下醇溶性浸出物,進行微量升華,得黃褐色油狀物,香氣濃郁;于油狀物上加鹽酸1 滴與香草醛少量,再滴加乙醇1~2滴,漸顯櫻紅色,放置后顏色加深。
歸經 : 歸脾 、胃、腎經
。
性味 : 辛 、苦,微溫
。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 ,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用于胸腹脹悶疼痛
,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
用法用量 : 1.5~4.5g,入煎劑宜后下。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沉香
拼音注音 : Chén Xiānɡ
別名 : 蜜香(《南方草木狀》),沉水香(《桂海虞衡志》)。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國產沉香的采集:選擇樹干直徑30厘米以上的大樹,在距地面1.5~2米處的樹干上,用刀順砍數刀,深約3~4厘米,待其分泌樹脂,經數年后,即可割取沉香。割取時造成的新傷口,仍可繼續(xù)生成沉香。又法:在距離地面約1米處的樹干上,鑿成深3~6厘米,直徑約3~10厘米的數個小口(俗稱"開香門"),然后用泥土封好,待傷口附近的木質部分泌樹脂,數年后生成沉香,即可割取。又枯死的白木香樹,有時亦可覓得沉香,此香因年代較久,含脂量高,品質較好,但產量不多。采得沉香后,再用小刀剔除不含樹脂的部分,曬干后即為成品。須貯藏于密閉的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止走油、干枯。
原形態(tài) : ①沉香常綠喬木,高達30米。幼枝被絹狀毛
。葉互生,稍帶革質
,橢圓披針形
、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長5.5~9厘米,先端漸尖
,全緣
,下面葉脈有時被亞絹狀毛;具短柄
,長約3毫米
。傘形花序;無梗
,或有短的總花梗
,被絹狀毛;花白色
,與小花梗等長或較短
;花被鐘形,5裂
,裂片卵形
,長0.7~1厘米,喉部密被白色絨毛的鱗片10枚
,外被絹狀毛
,內密被長柔毛,花冠管與花被裂片略等長
;雄蕊10
,著生于花被管上,其中有5枚較長
;子房上位
,長卵形,密被柔毛
,2室
,花柱極短,柱頭大
,扁球形
。蒴果倒卵形,木質
,扁壓狀
,長4.6~5.2厘米,密被灰白色絨毛
,基部有略為木質的宿存花被
。種子通常1枚,卵圓形
,基部具有角狀附屬物
,長約為種子的2倍
。花期3~4月
。果期5~6月
。野生或栽培于熱帶地區(qū)。我國臺灣
、廣東
、廣西有栽培;國外分布印度
、印度尼西亞
、越南、馬來西亞
。②白木香(《南越筆記》)
,又名:土沉香(《桂海虞衡志》),女兒香(《綱目拾遺》)
,牙香樹
、莞香、六麻樹
。常綠喬木
。樹皮灰褐色,小枝和花序被柔毛
。葉互生
,革質,長卵形
、倒卵形或橢圓形
,長6~12厘米
,寬2~4.5厘米
,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楔形
,全緣
,兩面被疏毛,后漸脫落
,光滑而亮
;葉柄長約5毫米,被柔毛
。傘形花序頂生和腋生
;總花梗被灰白色絨毛,小花梗長0.5~1.2厘米
,被灰白色絨毛
;花黃綠色
,被絨毛;花被鐘形
,5裂
,矩圓形,長約7毫米
,寬約4毫米
,先端鈍圓,花被管喉部有鱗片10枚
,密被白色絨毛
,長約5毫米,基部連合成一環(huán)
;雄蕊10
,花絲粗壯;子房卵形
,密被絨毛
。蒴果倒卵形,木質
,扁壓狀
,長2.5~3厘米,密被灰白色毛
,基部具稍帶木質的宿存花被
。種子棕黑色,卵形
,長約1厘米
,先端漸尖,種子基部延長為角狀附屬物
,紅棕色
,長達2厘米,上部擴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月。果期5~6月
。生于平地
、丘陵的疏林或荒山中,有少量栽培
。分布廣東
、廣西、臺灣。
性狀 : ①進口沉香為植物沉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 ,多呈盔帽形
、棒狀或片狀,外形極不規(guī)則
,長7~20厘米
,直徑1.5~6厘米。表面褐色
,常有黑色與黃色交錯的紋理
,平滑光潤。質堅實
,沉重
,難折斷,用刀劈開
,破開面呈灰褐色
。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香氣
,味苦
。燃燒時有油滲出,香氣濃烈
。主產印度
、馬來西亞等地。②國產沉香又名:海南沉香
。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
,多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片狀,長3~15厘米
,直徑3~6厘米
。表面凹凸不平,有加工的刀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姾诤稚暮瑯渲糠峙c黃色的木部相間,形成斑紋
。其孔洞及凹窩的表面呈朽木狀
。質較輕
,折斷面刺狀
,棕色。大多不能沉水
。有特殊香氣
,味苦。燃燒時有油滲出,發(fā)濃煙
,香氣濃烈
。主產海南。廣西亦產
。沉香中油性足
、體質重而性糯者,經精選加工后即為伽喃香
,參見"伽喃香"條
。
化學成分 : 沉香的丙酮提取物(40~50%)經皂化后蒸餾,得揮發(fā)油13% ,中含芐基丙酮
、對甲氧基芐基丙酮等,殘渣中有氫化桂皮酸
、對甲氧基氫化桂皮酸等
。霉菌感染的沉香含沉香螺醇、沉香醇
、二氫沉香呋喃
、4-羥基二氫沉香呋喃、3
,4-二羥基二氫沉香呋喃
、去甲沉香呋喃酮;未感染的含硫
、芹子烷
、沉香醇等。
炮制 : 刷凈,劈成小塊,用時搗碎或研成細粉。
歸經 : 入腎、脾、胃經。①《雷公炮制藥性解》:"腎、命門二經。"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③《藥品化義》:"入肺、腎二經。"④《本草經解》:"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性味 : 辛苦,溫。①《別錄》:"微溫。"②《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辛,熱
,無毒
。"④《綱目》:"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
注意 : 陰虧火旺,氣虛下陷者慎服。①《本草經疏》:"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②《本草匯言》:"陰虛氣逆上者切忌。"③《本經逢原》:"氣虛下陷人,不可多服。"④《本草從新》:"陰虧火旺者,切勿沾唇。"
功能主治 : 降氣溫中,暖腎納氣。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②陶弘景:"療惡核毒腫。"③《海藥本草》:"主心腹痛、霍亂、中惡,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④《日華子本草》:"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
、冷氣,破癥癖
,(治)冷風麻痹
,骨節(jié)不任,濕風皮膚癢
,心腹痛
,氣痢。"⑤《珍珠囊》:"補腎
,又能去惡氣
,調中。"⑥《綱目》:"治上熱下寒
,氣逆喘息
,大腸虛閉,小便氣淋
,男子精冷
。"⑦《醫(yī)林纂要》:"堅腎,補命門
,溫中
、燥脾濕,瀉心
、降逆氣
,凡一切不調之氣皆能調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惡冷風寒痹
。"⑧《本草再新》:"治肝郁
,降肝氣,和脾胃
,消濕氣
,利水開竅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0.5~1錢;磨汁或入丸、散。
復方 : ①治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
,腳氣上沖:香附(炒
,去毛)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
,縮砂仁四十八兩
,甘草(爁)一百二十兩。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空心食
。(《局方》沉香降氣丸)②治陰虛腎氣不歸原:沉香磨汁數分,以麥門冬
、懷熟地各三錢
,茯苓、山藥
、山茱萸肉務二錢
,牡丹皮、澤瀉
、廣陳皮各一錢
。水煎,和沉香汁服
。(《本草匯言》)③治脾腎久虛
,水飲停積,上乘肺經
,咳嗽短氣
,腹脅脹,小便不利:沉香一錢
,烏藥三錢
,茯苓、陳皮
、澤瀉
、香附子各半兩
,麝香半錢。上為細末
,煉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熟水下
。(《雞峰普濟方》沉香丸)④治七情傷感
,上氣喘息
,妨悶不食:人參、檳梅
、沉香
、天臺烏藥,上各濃磨
,水和作七分盞
,煎三、五沸
,放溫服
。或下養(yǎng)正丹尤佳
。(《濟生方》四磨湯)⑤治胸中痰熱
,積年痰火,無血者:半夏曲八兩(用姜汁一小杯
、竹瀝一大盞制)
,黃連二兩(姜汁炒),木香一兩
,沉香二兩
。為細末,甘草湯泛為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招牡獪露X。(《張氏醫(yī)通》沉香化痰丸)⑥治傷寒虛痞
,氣逆嘔吐:沉香(銼)一兩
,青橘皮、陳橘皮(并湯浸去白
,焙)
、胡椒、蘹香子(炒)
、楝實(銼
,炒)
、蓽澄茄(炒)各半兩。上七味
,粗搗篩
。每服二錢匕,水半盞
,酒半盞
,入蔥白一握,煎至半盞
,去滓熱服
。(《圣濟總錄》沉香丸)⑦治胃冷久呃:沉香、紫蘇
、白豆蔻各-錢
。為末。每服五
、七分
,柿蒂湯下。(《活人心統(tǒng)》)⑧治大腸氣滯
,虛閉不行:沉香磨汁八分
,以當歸、枳殼
、杏仁泥
、肉蓯蓉各三錢,紫菀一兩
,水煎
,和沉香汁服。(《方脈正宗》)⑨治胞轉不通
,或過忍小便所致
,當治其氣則愈,非利藥可通也:沉香
、木香各二錢
。為末。白湯空腹服之
,以通為度
。(《醫(yī)壘元戎》)
各家論述 :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沉香屬陽而性沉,多功于下部,命腎之所由入也。然香劑多燥,未免傷血,必下焦虛寒者宜之。若水臟衰微,相火盛炎者,誤用則水益枯而火益烈,禍無極矣。今多以為平和之劑,無損于人,輒用以化氣,其不禍人者幾希。"②《藥品化義》:"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沉,味辛走散 ,氣雄橫行
,故有通天徹地之功
,治胸背四肢諸癰及皮膚作癢
。且香能溫養(yǎng)臟腑,保和衛(wèi)氣
。若寒濕滯于下部
,以此佐舒經藥,善驅逐邪氣
;若跌撲損傷
,以此佐和血藥,能散瘀定痛
;若怪異諸病
,以此佐攻痰藥,能降氣安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柰ń浗j
,血隨氣行
,痰隨氣轉,凡屬痛癢
,無不悉愈
。"③《本草新編》:"沉香,溫腎而又通心
,用黃連
、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
,一藥而兩用之也
。但用之以交心腎
,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
,切片為末
,調入于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④《本經逢原》:"沉水香專于化氣
,諸氣郁結不伸者宜之
。溫而不燥,行而不泄
,扶脾達腎
,攝火歸原。主大腸虛秘
,小便氣淋
,及痰涎血出于脾者,為之要藥
。凡心腹卒痛
、霍亂中惡、氣逆喘急者
,并宜酒磨服之
;補命門精冷,宜入丸劑
。同藿香
、香附,治諸虛寒熱
;同丁香
、肉桂,治胃虛呃逆
;同紫蘇
、白豆蔻,治胃冷嘔吐
;同茯苓
、人參,治心神不足
;同川椒
、肉桂,治命門火衰
;同廣木香
、香附,治強忍入房,或過忍尿
,以致胞轉不通
;同蓯蓉、麻仁
,治大腸虛秘
。昔人四磨飲、沉香化氣丸
、滾痰丸用之
,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
,取其散結導氣也
;黑錫丸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
。但多降少升
,久服每致矢氣無度,面黃少食
,虛證百出矣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沉香
拼音注音 : Chén Xiānɡ
別名 : 蜜香、棧香、沉水香。
英文名 : Chinese Eaglewood, Wood of Chinese Eaglewood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南方草木狀》:蜜香、沉香、雞骨香、黃熟香
、棧香、青桂香
、馬蹄香
、雞舌香,案此八物
,同出于一樹也
。交趾有蜜香樹,斡似柜柳
,其花白而繁
,其葉如橘。欽取香
,伐之經年
,其根斡枝節(jié),各有別色也。木心與節(jié)堅黑
,沉水者為沉香
;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其根為黃熟香
;其斡為棧香
;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
;其根節(jié)輕而大者為馬蹄香
;其花不香,成實乃香
,為雞舌香
。珍異之木也。2.《鐵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