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論一首六條、方二十首)論曰∶蠱毒千種,種種不同,或下鮮血,或好臥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jié)酸痛,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時,皆從九孔中或于脅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麝香、神丹諸大辟惡藥,則百蠱、貓鬼、狐貍、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養(yǎng)生之家大須慮此。俗亦有灸法,國中蠱于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壯,并主貓鬼亦灸得愈。又當足小趾尖上灸三壯,當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飯上得者有飯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驗,皆于灸瘡上出。
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嚙,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即治,蝕人五臟盡乃死矣,欲驗之法,當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蠱,不沉者非蠱也。
凡人患積年,時復大便黑如漆,或堅或薄或微赤者,是蠱也。
凡人忽患下血,以斷下方治更增極者,此是中盅者也。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無有多少,此皆是蠱毒。粗醫(yī)以斷痢藥處之,此大非也。
世有拙醫(yī),見患蠱脹者,遍身腫滿,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澀,以水病治之。延日服水藥,經(jīng)五十余日望得痊愈,日復增加,奄至殞歿,如此者不一。學人當細尋方意,消息用之,萬不失一。醫(yī)方千卷,不盡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備述。
凡人中蠱,有人行蠱毒以病患者,若服藥知蠱主姓名,當使呼喚將去。若欲知蠱主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者,可語令去則愈。又以蛇涎合作蠱藥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屬性: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jié)氣,堅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戰(zhàn),夢與鬼交狐貍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胸脅痛如刀刺,經(jīng)年累歲,著床不起,悉主之方。
雄黃、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珠(即丹砂?!锻馀_》作木香)鬼臼、礬石、藜蘆(各四分)附子(五分)獺肝(一分)蜈蚣(二枚)斑蝥(三十枚)上十三味為末,蜜和更搗二千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一丸。余密封勿泄藥氣,十丸為一劑。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痢為度,當下蠱種種,狀貌不可具述,下后七日將息,服一劑,三十年百病盡除,忌五辛。
屬性:治百病,若中惡氣,心腹脹滿,不得喘息,心痛積聚臚脹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嘔,寒熱瘰、蠱毒,婦人產(chǎn)后余疾方。
蜈蚣(一枚)丹砂(即真珠)附子、礬石(一作、石)雄黃、藜蘆、鬼臼(各一分)巴豆(二分)上八味,為末,蜜丸如麻子,一服二丸,日一服,傷寒一二日服一丸,當汗出,綿裹兩丸塞耳中。下利服一丸,一丸塞下部。蠱毒服二丸,在外膏和摩病上。在膈上吐,在膈下利,有治人得藥雜蠱方∶斑蝥(六枚)桂心、藜蘆(各如指大)釜月下土(如彈丸大)上四味,治下篩,水服一錢匕下,蟲蛇蝦蟆蜣螂毒俱出。
屬性:治蠱疰,四肢浮腫,肌膚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狀,死后轉(zhuǎn)易家人。一名蠱脹方。(《小品》名雄黃丸)。雄黃、巴豆、莽草、鬼臼(各四兩)蜈蚣(三枚)上五味,為末,蜜和搗三千杵,丸如小豆,密封勿泄氣,宿勿食,平旦空腹服一丸,一炊久不知,更加一丸,當先下清水,次下蟲長數(shù)寸,及下蛇,又下、雞子或白如膏,下后作蔥豉粥補之,百種暖將息。
治中蠱毒,腹內(nèi)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病變無常處方。(《肘后》、《古今錄驗》俱云∶用鐵精、烏雞肝和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甚者不過十日?!肚Ы稹酚煤鬁?,疑誤)。羊皮(方五寸)犀角、芍藥、牡丹、黃連(各一兩)荷(四兩半)梔子仁(七枚)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葛氏、崔氏俱無牡丹、芍藥、梔子,有
屬性:治蠱毒百病,腹暴痛飛尸惡氣腫方。
犀角(屑)鬼臼(屑)桂心(末)羚羊角屑(各四錢匕)天雄、莽草、真珠(即丹砂)雄黃(各一兩)貝子(五枚,燒)蜈蚣(五節(jié))巴豆(五十枚)麝香、射罔(各如雞子黃大,一枚)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服一丸,日二,含咽,不知少增之。卒得腹?jié)M蜚尸,服如大豆許二丸。若惡氣腫,以苦酒和涂上,絳囊盛藥系左臂,辟不祥鬼疰蠱毒??梢詡浼?。
治蠱毒方∶茜根、荷根(各三兩)上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肘后》云∶治中蠱吐血,或下血如爛肝者,自知蠱主姓名)。
又方、皮灰、亂發(fā)灰(各一方寸匕)生麻子汁(五升)桃根皮(向陽者)槲樹背陰白皮(各五兩)上五味,先煮桃根、槲皮取濃汁一升,和麻子汁、發(fā)灰等令勻,患人宿少食,旦服一大升,須臾著盆中,以雞翎、吐水中如牛涎犢胎,及諸蟲并出。
又方、槲樹背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即吐蟲出,亦治中蠱下血。
又方、皮灰水服方寸匕,亦出蟲。
又方、大戟、斑蝥、五月五日桃白皮(各四分?!侗匦Х健吩啤萌|引者火烘之)。上三味,治下篩,旦空腹以水一鐘,服八捻。用二指相著如開,頓服之。若指頭相離取藥太過,恐能損人。(《肘后方》云∶服棗核大不瘥,十日更一服?!侗匦Х健吩啤梅敕酱缲爸紊咝M方(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曰蛇蠱)∶大豆末以酒漬,絞取汁,服半升。
治諸熱毒或蠱毒,鼻中及口中出血,醫(yī)所不治方∶取人屎尖七枚燒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頓服即愈,亦解百毒時氣熱病之毒,服極神驗。
治蠱吐下血方∶櫸皮(廣五寸,長一尺)蘆荻根(如足大趾,五寸?!抖虅》健酚盟N薇根)上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極下蠱。
治中蠱下血,日數(shù)十行者方∶巴豆(二七枚)芫青、藜蘆、附子、礬石(各二分)上五味,為末,別治巴豆,合和相得,以綿裹藥如大豆許,納下部中,日三瘥。
又方、苦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稍稍服之,當下蠱及吐蝦蟆,蝌蚪之狀,一月后乃盡。(《肘后方》云∶用苦酒二升煮)。
屬性: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絞痛難忍者方。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二兩)地榆、白、荷(各四兩)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利血用之。
又方、桔梗、犀角(等分)上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自服,絞口與之,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服至七日止,可食豬脾臟自補養(yǎng)。治蠱下血如雞肝,日夜不解欲死者,皆可用。
治腸蠱,先下赤后下黃白沫,連年不瘥者方∶牛膝一兩捶散切,以醇清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腹服之,再服便愈。
屬性:治萬病蠱毒風氣寒熱方。
烏頭、甘草、芎、黃芩、桂心、藜蘆、附子(各四兩)白蘞、桔梗、半夏、前胡、麥門冬、柏子仁(各六兩)上十三味,咀,以曲十斤,秫米一斛,如醞酒法,藥以絹囊盛之,沉于甕底,酒熟去糟,還取藥滓,以青布袋盛,沉著酒底,泥封,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崭狗缓?,日三,以知為度。因藥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二十日大有病出,其狀如漆。五十日即悉愈。婦人年五十,被病連年,腹中積聚,冷熱不調(diào),時時切痛繞臍絞急,上氣胸滿,二十余年,服藥二七日,所下四五升即愈。又有女人病偏枯絕產(chǎn),服二十日,吐黑物大如刀帶,長三尺許,即愈,其年生子。又有女人小得癲病,服十八日,出血二升半愈。有人被杖,崩血內(nèi)瘀,臥著九年,服藥十三日,出黑血二三升愈。有人耳聾十七年,服藥三十五日,鼻中出血三升,耳中出黃水五升而愈。古方云∶熹平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然此偏主蠱毒。
有人中蠱毒者,服無不愈。極難瘥者,不過二七日。所有效莫不備出。曾有一女人年四十余,偏枯羸瘦不能起,長臥床枕,耳聾一無所聞,兩手不收,已經(jīng)三載。余為合之,遂得平復如舊。有人中蠱毒而先患風,服茵芋酒傷多,吐出蠱數(shù)十枚遂愈,何況此酒而不下蠱也。嘉其功效有異常方,故具述焉。
●:.com
目錄1拼音2拼音名3牛肝菌的別名4來源5原形態(tài)6生境分布7化學成份8牛肝菌的藥理作用9性味10功能主治11牛肝菌的用法用量12注意13附方14摘錄附:1用到中藥牛肝菌的方劑2用到中藥牛肝菌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牛肝菌 1拼音 niú gān jun1
2拼音名Niú Gān Jūn
3牛肝菌的別名見手青
4來源藥材基源:為牛肝菌科真菌華美牛肝菌、紅腳牛肝菌、桃紅牛肝菌、魔牛肝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letus speciosus Frost.[Suillus speciosus (Frost)Kumtz.]
5原形態(tài)1.華美牛肝菌 菌蓋半圓形,后平展,蓋寬815cm。表面干而平滑,無光澤,玫瑰紅色、酒紅色,偶爾雜以黃色暈斑。菌肉淡黃色,傷后變藍色。菌管貼生,蜜黃色,傷后變藍。柄等粗,上部蜜黃色,基部污褐色,上端具網(wǎng)絡。孢子狹紡錘形、長柱狀,(1115)μm×(2.53.5)μm。
2.紅腳牛肝菌 菌蓋中凸而平展。蓋寬520cm。干,初有微絨毛。黃褐色、紅褐色、月桂色。菌肉黃色,傷后變藍。菌柄等粗,基部不膨大,長415cm,徑23cm。黃色、紅色、具深紅色或朱紅色斑點,不呈網(wǎng)狀,柄基傷后初變藍,后變褐色。孢子紡錘形,(1216)μm×(46)μm。
3.桃紅牛肝菌 菌蓋闊而平展,干,幼時微粘,初有絨毛,后光滑,寬916cm。紫紅色、玫瑰紅色、血紅色。菌肉檸檬黃色,傷后呈淡藍色。菌管檸檬黃色、硫黃色,傷后變綠褐,彎生,近柄處下陷,柄棒狀,基部呈臼形,上端具縱長的條紋,中下部有網(wǎng)絡,黃色,基部呈玫瑰紅色。孢子近紡錘形,兩側(cè)近于對稱,(1115)μm×(45)μm。單生或群生,稀有成簇叢生,多生于殼斗科植物林下。見于710月。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4.魔牛肝菌 菌蓋寬730cm。半圓形,后近平展。干,有時具龜裂。淡灰色或橄欖褐色,有時有粉紅色基調(diào)。菌肉白色、淡黃色,傷后變藍。菌管口紅色,傷后初變藍再轉(zhuǎn)黑。柄短而粗,幾呈一短臼形,徑可達6cm,長約8cm。孢子紡錘形,橢圓形,(1115)μm×(46)μm。
6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華美牛肝菌 單生或群生于闊葉林下,喜潮濕,易腐爛,89月份為盛產(chǎn)季,多見于殼斗科植物林下。
2.紅腳牛肝菌 單生或群生于堅硬木林下,以殼斗科林為普遍,習見于夏、秋季節(jié)。此菌初期呈紅色為主的色澤,且大型,易被發(fā)現(xiàn)。
3.桃紅牛肝菌 生于櫟林下或林邊草地。710月現(xiàn)蕾和出菇。
資源分布:1.華美牛肝菌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紅腳牛肝菌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桃紅牛肝菌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7化學成份1.紅腳牛肝菌含硒(selenium)。
2.桃紅牛肝菌含甾醇(sterol),脂肪(fat)和氨基酸(aminoacid),主要的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纈氨酸(valine)及脯氨酸(proline)。尚含有硒元素。
3.魔牛肝菌從魔牛肝菌子實體中分離得到魔牛肝菌毒蛋白(bolesatine),包含有567個氨基酸,它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63 000。
8藥理作用魔牛肝菌毒蛋白具有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另從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質(zhì) bolesatine(為一種植物血凝素),有促進T淋巴細胞有絲分裂和單核細胞釋放白介素1α和白介素2的作用。
9性味微甘;性溫
10功能主治消食和中;祛風寒;舒筋絡。主食少腹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11牛肝菌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
12注意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食后可導致嘔吐、腹瀉和痙攣,但經(jīng)煮沸后。毒素可因高溫而分解。
13附方此類真菌的子實體受傷遇氧后,即呈藍、綠色,故名見手青。
14摘錄《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牛肝菌的方劑 安絡痛片 培養(yǎng)基)粉100g制法:取安絡小皮傘菌(及其培養(yǎng)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絡小皮傘菌(及其培養(yǎng)基)粉,以...
五味消毒飲 屬陽證、實證者。蜂窩織炎:蜂窩織炎多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其他型鏈球菌通過皮膚...
野莧湯 拼音:yěxiàntāng處方:鮮野莧草全草500克白糖適量制法:將鮮野莧草洗凈剪碎,加水煎取濃汁,...
紫樸湯 拼音:zǐpǔtāng《痧脹玉衡》卷下:方名:紫樸湯別名:石八、十六號師象方組成:紫樸、山楂、卜子、...
翠云錠 ,和藥作錠,陰干。功能主治:疏膿長肌解毒。主眼胞菌毒,爛弦風眼,或暴赤腫痛者。一切菌毒癰疽。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藥牛肝菌的方劑
用到中藥牛肝菌的中成藥 安絡痛片 培養(yǎng)基)粉100g制法:取安絡小皮傘菌(及其培養(yǎng)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絡小皮傘菌(及其培養(yǎng)基)粉,以...
猴菇菌片 拼音:hóugūjūnpiàn英文:猴菇菌片說明書:藥品名稱:猴菇菌片藥品漢語拼音:Houguju...
蟲草菌發(fā)酵制劑 拼音:chóngcǎojūnfājiàozhìjì英文:蟲草菌發(fā)酵制劑說明書:藥品名稱:蟲草菌發(fā)酵制...
尿感寧沖劑 花地丁分別對八疊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有明...
新雪丹 用該藥與羚羊角水煎液為對照,對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致熱家兔退熱的比較試驗表明,該藥與羚羊角有顯著...
更多用到中藥牛肝菌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牛肝菌 《滇南本草》:[第三卷]七星菌 ),生山中陰濕處,形似牛肝菌,背后有七點黃斑。味甘美、辛,性平。無毒。主治...
《滇南本草》:[第三卷]牛肝菌 牛肝菌,氣味微酸、辛,性平。主治清熱解煩,養(yǎng)血和中。凡菌,冬、春生者,無...
《壽世青編》:[卷下]飲食禁忌節(jié)要 。牛肉忌姜、栗子。牛肝、牛乳忌魚。雞肉、雞子同忌蒜、蔥、芥、李。鴨子忌李。鵪鶉忌菌、木耳。雀肉忌李、...
《驗方新編》:[卷十二急救]諸毒須知 、李子、獺、兔、犬、鱉、野雞;鴨忌李、鱉。鵪鶉忌菌子忌豬荷、芥綠豆斷腸)、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可食。...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雜治方]解食毒第一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
【組成】蔥白(長9~12厘米者)2莖 半夏12克 生姜2.4克 甘草 當歸 黃耆各9克 麥門冬12克 阿膠12克 人參4.5克 黃芩3克 旋復花3克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1.6升,煮至800毫升,納清酒600毫升,并將阿膠加入,煎取8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6克煮,服如前法;若秋后,勿強責汗。一方以黃雌雞1只,割咽取血,納酒中煮雞,取汁以煎藥。
【主治】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脈若傷寒,煩熱腹?jié)M短氣,??囝i項及腰背強。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羊肉、餳、海藻、菘菜。
問題一:孫思邈都有哪些著作?后世題名為孫思邈的著作近七十種,據(jù)考證其中近三十種左右肯定為孫氏所著,但迄今所存者主要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另有自注《老子》、《莊子》、《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千金月令》三卷等二十余種均已佚失。還有舊題或托名孫思邈的著作有四十余種,尚不能肯定為孫氏所著,但這些書也多已亡佚。孫思邈的現(xiàn)存代表作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巨著被譽為中國唐初和唐以前的中醫(yī)臨證百科全書?!秱浼鼻Ы鹨健饭踩?,分為232門,合方論5300首,卷一為總論,主要論述醫(yī)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知識結(jié)構(gòu)和文化素質(zhì);并闡述了診斷、治療、處方、用藥以及制藥服藥和藥物貯藏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卷二至卷四為婦人方,包括求子、妊娠、分娩、難產(chǎn)到產(chǎn)后各病及婦科各病等,其中有藥方540余首。卷五(上、下)為少小嬰孺,從新生兒養(yǎng)護到兒科常見病的防治,列方320余首。卷六為七竅、包括眼、鼻、口、舌、唇、齒、喉、耳等疾患,還有面部疾患用藥和美容方。卷七到卷二十一為內(nèi)科疾患,先述風毒腳氣,次為諸風(主要論述腦系病及中風),傷寒;其后按臟腑分類分別論述諸臟腑生理病理和有關(guān)疾患;再后為消渴、淋閉、尿血、水腫。這些卷提供各類處方2000余首。卷二十二、十二三為外科和皮膚科病,卷二十四為解毒及雜治,包括癭瘤及若干 *** 和 *** 疾患。卷二十五備急(急救醫(yī)學)。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養(yǎng)性,卷二十八平脈,卷二十九、三十針灸,內(nèi)容都很豐富。《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合方論2900余首,其顯著特點是:(1)卷一至卷四全部以及卷十二、十三、十四的相當部分,深入闡述藥學問題;(2)創(chuàng)造性地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方法,研究和運用仲景學說;(3)以大量篇幅論述養(yǎng)生學說和老年醫(yī)學;(4)更深入地論述了針灸的具體應用,對灸法有更多的探討;(5)二十九、三十兩卷為“禁經(jīng)”,唐時太醫(yī)署設(shè)有禁咒科,這部分內(nèi)容是孫氏搜集的禁咒之術(shù),孫氏說“將恐零落,編為兩卷”,并說“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采,不近人情”,但有的運用起來,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神鬼迷信之術(shù)摻入本書,自然是美玉之瑕,但其中涉及心理療法,并搜集不少“禁咒”文獻,可供有興趣者研究參考。外國學者已有這方面的論文。孫思邈的這兩部巨著,問世至今千數(shù)百年,一直受到歷代醫(yī)家的推崇,在國際上影響也越來越大。據(jù)日本醫(yī)史學家宮下三郎上世紀80年代初統(tǒng)計,僅日中兩國現(xiàn)存版本即有十六種。國內(nèi)外翻刻出版者,據(jù)統(tǒng)計由宋本至今,《備急千金要方》三十余次,《千金翼方》約二十次,兩部《千金方》合刻本六次;另外還有許多評注本、節(jié)要本以及某卷的單行本十余種累次出版。近千年前,宋朝林億稱頌本書“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明代王肯堂和清代張璐都認為繼張仲景之后,唯有孫思邈的《千金方》可與仲景諸書頡頑上下。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孫氏及其著作的研究日益廣泛深入。國外研究《千金方》以日本最為活躍且富有成果。醫(yī)學家多紀元堅等說:“晉唐以降,醫(yī)籍浩繁,其存而傳于今者,亦復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長沙,繩尺百世者,蓋莫孫思邈《千金方》者焉。”多年前日本還成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研究所顧問景嘉贊稱此書是“人類的至寶”。朝鮮許多名著如《醫(yī)方類聚》、《東醫(yī)寶鑒》都引用了《千金方》的內(nèi)容,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對孫氏針灸學成就給以高度評價。英、美、德、法諸國都有學者從事孫氏著作的研究。美國席文(Natheu Sivin)教授和德國文樹德教授等都有研究專著出版。
問題二:孫思邈的著作孫思邈,歷來被道、儒、佛三家所尊重。以其名載錄的書籍很多,有節(jié)纂和托名者也不少。孫思邈的主要著作遺存,根據(jù)史書、方志、典籍、道藏、醫(yī)著、碑石等文獻資料記載約有90余種,其中已考訂基本確定為托名者71種。據(jù)《舊唐書》載: “自注《老子》、 《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祿論》三卷, 《攝生真錄》、 《枕中素書》、 《會三教論》各一卷?!庇謸?jù)《耀州志》載孫思邈: “《老子注》,《 莊子注》,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yǎng)生論》一卷, 《養(yǎng)性延命集》二卷,《養(yǎng)生雜錄》一卷,《養(yǎng)生銘退居志》一卷, 《 禁經(jīng)》二卷, 《神枕方》一卷,(伍臟旁通道養(yǎng)圖》一卷, 《醫(yī)家要鈔》五卷。 《唐書》(指新唐書)與《道藏》及《通志略》中載孫思邈書尚有二十余種,皆道家者言,疑道流依托也,不盡載?!?
問題三:孫思邈是哪個朝代的?其著作是什么?孫思邈是我國唐代的著名醫(yī)學家,他的著作《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yī)學的百科全書。被西方稱為“醫(yī)學論之父”,被中國人尊為藥王爺“。
問題四:唐代孫思邈的醫(yī)學著作是?千金方
采納哦
問題五:下列著作中,出之孫思邈的是?下列著作中,出之孫思邈的是?答:千金方(答案不清楚,待編輯
問題六:孫思邈完成得下朽著作是什么《千金要方》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問題七:孫思邈在哪部著作里提出了火藥火藥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fā)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yī)藥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jīng)史百家學術(shù),通達道經(jīng)佛典,總結(jié)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藥、針炙等內(nèi)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y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后世尊為藥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yī)藥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jié)以前煉丹家經(jīng)驗基礎(chǔ)上收集河洛地區(qū)和關(guān)中地區(qū)煉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傊?,火藥的發(fā)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問題八:孫思邈的名著是什么誰知道?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y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y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yī)學著述,是文史醫(y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尤以醫(y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y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yī)德,是大醫(yī)精誠與高超醫(yī)術(shù)兩相結(jié)合的醫(yī)德規(guī)范。他在學術(shù)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yī)家。 孫思邈把醫(yī)為仁術(shù)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y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y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yī)之法 ,不得多語調(diào)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yī)人之膏盲也?!鄙鲜龅牧攘绕Z,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y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于: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后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nèi)容。他創(chuàng)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后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y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chǔ)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nèi)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yī)瑰寶。 《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fā)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jīng)驗,歷數(shù)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后,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yī)源和精湛醫(yī)技。后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問題九:古代杰出醫(yī)者孫思邈著作有哪些據(jù)《耀州志》載孫思邈著作有:《老子注》,《莊子注》,《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yǎng)生論》一卷,《養(yǎng)性延命集》二卷,《養(yǎng)生雜錄》一卷,《養(yǎng)生銘退居志》一卷,《禁經(jīng)》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臟旁通道養(yǎng)圖》一卷,《醫(yī)家要鈔》五卷。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甘草蜜的用法用量6摘錄附:1古籍中的甘草蜜 1拼音 gān cǎo mì
2處方甘草。
3制法上為末。
4功能主治陰頭生瘡。
5甘草蜜的用法用量白蜜調(diào)敷。
6摘錄《絳囊撮要》
古籍中的甘草蜜 《普濟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門]上焦 砂仁。瓜蔞根各三兩。藿香葉二兩四錢。石膏四兩。甘草蜜炒十六兩。大梔子汗。犀角地黃湯(方見肝臟門肝實...
《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卷十九]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第十九 有時也。毒藥不止者。蛔惡之不食也?;紫哺?。故用甘草蜜之甘。隨所欲而攻之。胡粉甘寒。主殺三蟲。蛔得甘...
《金匱翼》:[卷二飲食]不能食 )麥(炒黃,二兩)烏梅(四兩)干木瓜(半兩)茯苓甘草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白湯下。一方無...
《目經(jīng)大成》:[卷之三補陣]四君子湯一 白術(shù)(略漂去油,曬干,蜜拌炒)茯苓(人乳漬,蒸甘草蜜炙,或劑片蜜拌炒)目色枯瘁,聲息低微,開視無力...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雜治方解百藥毒第二]解毒藥散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01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脈法三關(guān)主對法第···
下一篇: 脈經(jīng):平虛實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