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后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y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fā)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huán)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于外者,病位淺,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huán)境的安靜與醫(y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颊咴谠\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后方可診脈。醫(y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并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y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80次左右,節(jié)律規(guī)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jié)、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于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后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fā)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huán)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于少受干擾的狀態(tài),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huán)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有利于醫(y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不必拘泥于這些條件。
體位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關節(jié)背墊上布枕,以便于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
指法 醫(y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準之后,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稱為單按。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庇幂p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y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y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的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p>
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次。其意義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代、促脈。必要時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鐘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y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張仲景說:“動數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p>
平脈特點 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脈形態(tài)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jié)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平脈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1)胃?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體營衛(wèi)氣血之源,人之死生,決定于胃氣的有無,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的脈象,古人說法很多,如《靈樞·終始》說:“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蛑腥∫院蛭笟???偟恼f來,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是為有胃氣。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診察胃氣的盛衰有無,對判斷疾病的進退兇吉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2)神?脈貴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氣充盈,心神便健旺,脈象自然有神,脈神的形態(tài)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脈,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無力的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總之,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脈象形態(tài)是一致的。
(3)根?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足,反映于脈象必有根,沉以候腎,尺以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tài),若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還有生機,正如《脈訣》所說的:“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
影響因素 (1)四季氣候?由于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因為春季雖然陽氣已升,但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來勢洪盛已減,輕而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來勢沉而搏指。
(2)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干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沉實。
(3)性別?婦女脈象一般較男子稍弱而略快,婦女婚后妊娠,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年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5)體格?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6)情志?一時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發(fā)生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后,脈象也就恢復正常。
(7)勞逸?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后,脈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于體力勞動者。
(8)飲食?飯后,酒后脈多數而有力;饑餓時脈象稍緩而無力。
此外,有一些人,脈不見于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常見的異常脈象浮脈 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鐘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鐘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于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征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于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jié)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guī)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yī)臨床治病,除了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yī)之大業(yè)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y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脈象與疾病的關系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并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癥從脈,還是舍脈從癥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辈唤涍^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并上行,環(huán)繞口唇。?帶脈起于脅下,環(huán)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足?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于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具有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jié)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敝Q,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系了縱行軀干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系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里;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凡是看過中醫(yī)的患者,往往會看到醫(yī)生先給病人“號脈”教科書上叫“切脈”,切脈的同時醫(yī)生會先“看”,看病人的“動”、“靜”,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觀察病人氣色、通過氣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脈象的遲數和尺膚的寒溫,分清疾病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再看病人的舌,舌體分上、中、下,舌質,舌底,上以求上“心、肺、頭、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腎、下焦”。通過舌苔的厚薄,以及脈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過脈象的有力、無力,分清患者的“虛實”?!鞍司V”既明,通過病人對疾病的主訴,進一步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經絡。以此辯證,論治。
脈象,中醫(yī)診斷學名詞。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節(jié)律、充盈度、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關系密切。如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脾統血,肝藏血,腎精化血等功能變化,均可導致脈象的改變,故不同的脈象可反映出臟腑氣血的生理及病理變化?,F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中醫(yī)里有關脈象知識的相關解說。
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表淺、輕取即得,主表屬陽;沉脈脈位深在,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屬陰。
遲脈與數脈:是脈搏慢快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搏動比正常脈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數脈搏動則比正常脈快,即一息五至以上,遲主寒而數主熱,亦主虛。
虛脈與實脈:是脈的搏動力量強弱(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舉按均無力;實脈舉按均有力,分主虛實。
滑脈與澀脈:是脈的通暢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往來流利通暢,指下圓滑;澀脈往來艱難滯澀,極不流利,前人形容澀脈,如輕刀刮竹。所謂輕刀刮竹即脈過指下不平滑之意。
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大小和氣勢均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 如線狀,多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長脈與短脈:是脈氣長短相反之兩種脈象,長脈超過本部,即指脈氣搏動范圍超過本部的狀態(tài),前人比喻如循長竿;短脈則形狀短縮,不及本部,即指脈氣搏動范圍短小,不及本部的狀態(tài)。
緊脈與緩脈:是脈的緊張力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緊張有力,如按轉繩;緩脈勢緩,一息四至。
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于脈管之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脈均匯于肺 ,且肺主氣 ,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于脾氣的統攝;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而且五臟與六腑相表里,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
【脈象歌訣】
浮沉遲數洪微細,散虛實滑澀長短;
弦芤疾緩革牢弱,濡伏動促結代疾。
【注解】
1、浮脈:
輕觸也感到動彈覺的脈搏。
浮脈的部位表淺、浮在皮膚上,手指輕按即可摸到搏動,重按稍減,但不空泛無力??傊?,浮脈是脈搏動的部位淺顯,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動,摸到浮脈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輕淺,外邪剛進入人體,人體的正氣尚強,與外邪相爭斗,將脈氣鼓動于外,所以脈象顯浮而有力。如果表證脈現浮而無力,說明患者平時體虛,衛(wèi)氣弱,這樣的表證就叫表虛證。若久病見脈浮而無力,搖搖晃晃的,是陽氣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現。
2、沉脈:
脈位低沉,輕取不應指,重按始得的脈象。沉脈主里證。因病邪郁于里,氣血內困,則脈沉而有力,為里實證;若臟腑虛弱,氣血不充,脈氣鼓動乏力,則脈沉而無力,為里虛證。沉脈須與近似脈伏脈相區(qū)別,沉脈與伏脈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觸及,但沉脈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動均勻,而伏脈必須推筋著骨始得。沉脈與浮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沉脈常同數、遲、滑、弦、虛、緩等脈兼見。
3、遲脈:
脈來遲緩,一息不足4至的脈象。遲脈主寒證。因寒凝氣滯,氣血運行緩慢,因此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若陽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為虛寒證。遲脈須同近似脈緩脈相區(qū)別,遲脈來去較慢,脈率小,緩脈從容和緩,,脈率正常。遲脈與數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遲脈常同沉、滑、澀、細等脈兼見。
遲脈是指每一息脈跳動不足四次,即每分鐘脈跳在六十次以下。這種跳得很慢的脈,表示寒邪為患。寒則血凝,使血氣運行緩慢,所以脈搏跳動也慢。遲而有力是實寒證,即實實在在的寒邪致病。遲而無力是虛寒證,主要是陽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這種寒是因為陽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為陽光弱一樣,并非實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脈現遲而無力。
4、數脈:
脈來急速,一息超過5至的脈象 。數脈主熱證。因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數而有力為實熱內盛;若久病陰虛,虛熱內生,血行加速,脈數而無力,力虛熱證。數脈須同近似脈緊脈、滑脈、疾脈相區(qū)別。數脈往來較快,一息超過5至;緊脈左右彈指,脈勢較數脈急;滑脈往來流利,脈勢尚柔和;疾脈較數脈往來更快,一息多為7~8至。數脈與遲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數脈常同浮、細、弦、滑等脈兼見。
《醫(yī)源資料庫》:數脈,脈象名。脈來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睹}經》:“數脈來去促急?!敝鳠嶙C。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
華佗,姓華名佗,字元化,東漢末,譙縣人。以擅長外科手術而名垂史冊,據《魏志-華佗傳》「其治病,手脈之候,其驗若神」的記載,則其亦精通脈法。目前能見到的畢f陀著作有《中藏經》、《華佗神醫(yī)秘傳》(兩書內容大致相同)、《內照法》,一般認為,這些書非華佗親筆所著,皆出自其他人或后人之手。盡管如此,華佗的醫(yī)學成就與經驗仍可有部分賴之得以保留與傳播。從現存的文獻中可以看出,華佗主要是師承扁鵲脈法。如《脈經·扁鵲診緒反逆死脈要訣》篇末附有「華佗效此」四個小字,以及在《華佗神醫(yī)秘傳。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道順脈證之法》中大段引用扁鵲脈法等,都是明證。因此,其診法亦為獨取寸口法。此外,華佗脈尚有如下特點:
區(qū)分寸關足
目前能夠見到的,將寸關尺三部法,用于實際診脈的文獻中,較早的要算華佗脈法了(《難經》僅提出寸關尺法,具體應用記載尚少)。在華佗脈法中,「關」已不再僅是寸與分界之意,而是做為一部脈被用于臨床診察,如《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從脈證之法》副:「肝中寒……其脈左關,曰遲們澀者是也?!勾珀P尺與某些臟腑之間已經有了明確的對應關系。如:左寸屬心,小腸,左關屬肝、膽、左尺屬腎,右寸屬肺,右關屬脾。關于其他臟腑的分屬、胃脈則但日:「關」未明確指出其在左在右。大腸、膀胱、三焦三脈則未注明當分屬何部。并且亦未提及右尺當主何臟何腑。這些現象小知是由于文獻缺漏所致,還是由于寸關尺三部法尚不完善,而遺有草創(chuàng)之痕跡的結果。倉公脈法,雖亦獨取寸,但其不分寸關尺之部,其用指或二指或三指齊按,即今之總按法。其指法僅有浮沉之舉按變化。而華佗脈法,則用三指以分三部,既有總按法,又有單獨診察各部的單按法。而且,后世所記載與使用的脈象,在華佗脈法中基本齊備??梢姡A佗脈法,較前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陰陽日脈法
與《內經》、扁鵲脈法不同,華佗是以脈象分陰陽。《論脈要》日:「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息,以經而處之。」與仲景脈法有相似之處,然而,其陰陽逆順之判定,則叉在脈與色、證型之符與不符。如《論五色脈》日:「而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克木?!埂墩撁}病外內正訣》日:「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溫,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埂墩撁}要》日:「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這些論述都較前更豐富而深入。
臟腑脈法
華佗在《華佗神醫(yī)秘傳》中分別列舉了肝心脾肺腎,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等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的脈法。其中的主要內容與《內經》大體一致。如「心脈來如連珠如循瑯汗日平脈,來累累連屬其中微曲日病,來前曲后倨如操芾鉤日死」等與《素問·平人氣象論》大同。如脾脈「急甚則瘼縱,微急則膈中不利,食人而還出。脈緩甚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持,大甚則寒熱作,微大則消癉。滑甚則頹疝,微滑則蟲毒,腸脈鳴中熱。澀甚則腸潰,微澀則內潰下膿血」。則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大致相同。
華佗除了與《內經》一樣從整體上把握五臟之脈,如肝脈「弦軟」、心脈「鉤」、脾脈「緩」、肺脈「浮而毛」、腎脈「沉濡」外,還從寸關尺各部所主之臟腑脈象的變化上進一步加以體察,使臟腑脈法,更趨完善。
八綱脈法
八綱辨證的提出,是中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八綱辨證的思想早在華佗脈法中已充分地得到了體現。
1、陰陽脈除了前面介紹過的內容外,華佗在《論明陽大要》中還提出:「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共⑶遥€用陰陽來規(guī)范寒熱虛實,表里上下。如《論寒熱》日:「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br>2、表里脈尚未見到明確的論述,只是在《華館神醫(yī)秘傳中》中,有《論脈病外內訣》一篇,以論述內外病證之診斷,這也是八綱辨證尚未完全確立所致。
3、寒熱脈《論脈要》日:「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姑鞔_地提出了「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的寒熱脈法。
4、虛實脈華佗的論述較多,但基本上是以滑、短脈為虛;盛、長脈為實。如《論脈要》日:「諸滑為虛」,「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并且,進一步提出了臟與腑的虛實脈法,如《論虛實大要》日:「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臟虛?!埂概e按俱盛者實也,叉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日實」,是臟實。而腑虛則「輕按則滑、重按則平」,腑實則「浮而實大」。另外還有關于上下虛實之診法,即分別候之于寸與尺。如果上述這些論述的確出于華佗或其門人之手,那么,這就是最早的較為系統的有關八綱脈法的論述了。
怪脈
《內經》與扁鵲、倉公等都已論及怪脈,但至元代的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才將其集為「十怪脈」并且一直傳喻至今。然而,華佗在《內照法》中,將怪脈與五臟傷損結合在一起,用以判斷五臟之敗亡的診法,則無疑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其日:「傷腎,尺脈如屋、解索、雀啄、彈石」;「傷脾,右關如蝦游,雞足踐地,魚翔」;「傷心、左寸如斷索,雀啄,屋漏」;「傷肺,右寸屋蔭之狀,亦如彈弦之狀」;「傷肝,左關如系弦之狀」。由于怪脈的出現是正氣衰敗的結果,所以,叉稱之為「五傷脈不療」。統計一下怪脈之名,恰恰亦為十數。
總之,華佗脈法已經與今日脈法十分相近了,凡今日較重要的診法,在華佗脈法中均已具備。而且,其中亦廣泛地運用了五行學說,與扁鵲、倉公等脈法又有顯著的區(qū)別。
《脈經》是中醫(yī)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著。撰年不詳?!端鍟そ浖尽纷钤缰???兄?,自晉至唐歷三百余年流傳不絕。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曾對此書進行??薄?br>現存主要版本有:元天歷三年(1330)廣勤書堂刻本、明成化間據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趙府居敬堂刻本、明萬歷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閣叢書》本、清光緒十七年(1891)《周氏醫(yī)學叢書》本、清光緒十九年(1893)楊守敬校勘本等。人民衛(wèi)生出版、商務印書館、上??萍汲霭嫔绶謩e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王叔和(約3 世紀),名熙。西晉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一說今山東濟寧)人。魏晉間醫(yī)學家。曾任晉太醫(yī)令。王氏性度沉靜,博通經方,于診切之術有較深研究。鑒于前人撰集方書,其有關脈學部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明,于是考核遺文,摭拾群論,采集前代醫(yī)家醫(yī)著如扁鵲、張仲景、華佗及《內經》、《四時經》等論述脈學的內容,結合臨床實際,撰成《脈經》。
此外,王氏曾編次整理了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對保存古籍作出重要貢獻。另有《張仲景評病要方》1 卷、《論病》6 卷,均佚。
本書10卷,97篇,約8 萬字。
卷1 主要論述24種病脈體象、脈理、診脈法,各種平脈,疾病將瘥和難愈的脈候。
卷2 論“關前”、“關后”的脈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門等部位脈象的陰陽、虛實變化所主的臟腑經絡病變,寸、關、尺各部脈象主病與治療,奇經八脈的脈象主病。
卷3 論臟腑的平、病、死脈。
卷4 論遍診法與獨取寸口法的各部脈象主病,雜病各種病脈,各種診虧損、決死生的脈候。
卷5 輯扁鵲與張仲景脈法,扁鵲與華佗察色與聞聲要訣。
卷6 論臟腑病機與病證。
卷7 論汗、吐、下、溫、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熱病諸證與死候。
卷8 論雜病脈證和治法。
卷9 論婦人、小兒諸病證的機理、脈證與預后。
卷10為“手檢圖三十一部”,然圖已亡佚,唯存論脈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診法及諸種脈象主病等內容。
《脈經》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本書在學術上的主要特點,一是對脈象的系統歸納。第一次把病脈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種。并對每種脈的體狀、搏動征象及其變化,都作了具體描述,豐富了中醫(yī)診斷學的內容,使脈學系統化。二是保存了大量古醫(yī)籍內容?!睹}經》中“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
在脈學上保存了晉以前大量的有關診脈方法、脈象病理、脈診意義等方面的資料,成為后世脈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同時,書中幾乎轉錄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全部內容。成為《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古傳本之一,對研究仲景學說有重要價值。
《脈經》的成就和學術價值,很早就被確認。后世的脈學著作,可以說都是在《脈經》基礎上的發(fā)展。托名五代高陽生撰的《王叔和脈訣》,取材于《脈經》而重新編次,以歌訣形式闡述脈理,易于講授和學習,在相當長時間中,流傳廣泛,影響超過原書,故有“脈訣出而脈經隱”之說法,并產生出不少《脈訣》的派生著作。1984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脈校釋》,對原書作了系統、全面的???、注釋,是迄今較完善的校注本。
《脈經》為西晉(公元265年~316年)王叔和編撰。這是中國醫(y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中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八篇,將脈象歸納為浮、沉、遲、數等24種,根據形體辨別,闡明其所主病證,結合望、聞、問三診加以研究。雖然《脈經》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簡練、集中,便于學習,在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y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yī)學教育也把它當作必修課。
該書著成后,就陸續(xù)傳到中國西藏地區(qū),對藏醫(y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這里,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并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fā)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y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yī)圣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y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現存版本較早的有天歷三年廣勤書堂刻本。其后歷明清諸代,直至現代,各種刻本、排印本等等,計有數十種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閣叢書本較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有商著印書館鉛印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0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下癭瘤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