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醫(y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具有比較完整之理論體系,內容廣博而深奧,為中醫(yī)理論之淵藪。
舉凡養(yǎng)生氣功之理論;人與自然相參相應之學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預防思想;陰陽五行及氣運對中醫(yī)理論之指導;臟象學說及臟腑經絡臨床辨證之規(guī)律;以脈學為主而又望聞問切全面論述之診斷;針砭灸摩、湯液醪醴之運用;治病求本統領下之標本緩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之治則;對咳、瘧、痹、風、厥、痿及熱病、奇病等具體疾病之認識等等均有較詳之論述。
齊梁醫(yī)家全元起曾對此書加以注釋,其時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師張公秘本,補其所亡,廣為次注,擴為24卷,因而流傳。
相關說明
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書中從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方藥等各個方面,對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客觀認識。
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從而為祖國醫(y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千百年來,一直對臨床實踐起指導作用。不但為歷代醫(yī)家所宗,而現在中醫(yī)運用的基礎理論,仍以本書記述為主要依據,是祖國醫(yī)學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原文】
帝曰:善
【注解】
(48)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以下是談風、熱、火、濕、燥、寒六氣內淫而病的治療原則?!帮L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風病的臨床表現。臨床上診斷風病,根據有二:
其一,臨床證具備風的特點,風的特點,根據中醫(yī)學的認識,主要是“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風以動之”(《素問·五運行大論》)。因此,凡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來勢迅速,變化較快,來去不定,游走竄動,顫動掏急、麻木、癱瘓、搔癢例如急性發(fā)熱,陣發(fā)性頭痛,游走性關節(jié)肌肉痛,皮膚搔癢,驚癇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均可以診為風病。
其二,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具備風病的特點風病的病因及發(fā)病的季節(jié)特點,根據中醫(yī)理論,“春主風”,因此,凡發(fā)病在春季或發(fā)病時間正屬風氣偏勝之時,或明顯與受風有關的,都可以考慮診斷風病。“治以辛涼”,“辛涼”,是指藥物的性味,即味辛、性涼。味辛的藥物有疏風的作用,性涼的藥物有清熱的作用。外感風邪臨床上表現為風熱者,治療上應該是疏風清熱,使風熱之邪,一從外解,一從內清。所以在用藥上應該首先采用辛涼藥物。
“佐以苦甘”句中的“佐”即輔佐?!翱喔省?,即苦味和甘味的藥物。此句意即在“風淫于內”時,除了采用辛涼藥物以疏風清熱以外,還應輔以苦味甘味的藥物。因為苦味的藥物多屬寒涼藥物用它可以增強對風熱疾患的清熱作用。同時也可以對辛味藥物產生監(jiān)制作用。甘味的藥物,多具緩中補虛的作用,亦即具有緩和和補益作用。用它可以緩和疏風藥物的付作用,使疏風藥物不致疏散過甚。原文“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就是對在使用辛涼藥物的同時還要使用甘味藥物的說明。
“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風在五行屬性上屬于木,辛涼在五行屬性上屬于金?!帮L淫于內治以辛涼”,即以金制木,亦即前文以“所勝平之”,“所勝治之”之意?!翱唷痹谖逍袑傩陨蠈儆诨穑案省痹谖逍袑傩陨蠈儆谕?。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藥物不致辛散過甚。佐以“甘”,即以甘補使土不致由于木氣偏勝而受損。這里除了前述以“所勝平之”,“所勝治之”還有“治未病”之義。張介賓注此云:“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于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奔磳俅肆x。
(49)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熱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熱病的臨床表現臨床上診斷熱病根據有二:
其一,臨床證候上具備熱(火)的特點。熱(火)的特點主要有:溫熱、炎上、紅亮、化物等因此凡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興奮、亢進為特點者,例如:發(fā)熱、躁狂、紅腫熱痛、瘡瘍疔癤、消谷善饑、煩渴引飲、便結、溲赤等等,均可以診斷為熱病或火病。
其二,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具備熱(火)病的特點。熱()病的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特點根據中醫(yī)理論,夏主火、主熱。因此凡發(fā)病在夏季炎熱酷暑時間,或發(fā)病時間正屬火氣偏盛之時,或發(fā)病明顯與受熱有關,如在酷暑或高溫環(huán)境中得病等等,都可以考慮診斷熱病或火病。
“治以咸寒”,“咸寒”,是指藥物的性味,即味咸、性寒味咸的藥物可以降火,性寒的藥物可以清熱。外感熱邪臨床上表現為火病熱病者,治療上應該是清熱降火,所以在用藥上也應該首先采用寒藥物。“佐以甘苦”句中的“苦”,是指苦味藥物。前已述及,苦味藥物多屬寒涼藥物,有清熱作用“熱淫于內”的疾患,在治療上除使用咸寒藥物,再佐以苦寒藥物,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對于熱(火)病的清熱降火作用?!白粢愿士唷本渲械摹案省?,是指甘味藥物。前已述及,甘味藥物多具緩和和補益作用。熱淫于內”的患者,由于熱可以傷氣,也可以傷陰因而熱病患者??赏瑫r出現氣陰兩虛的癥狀。因此在對熱病的治療方面,在使用咸寒及苦寒藥物的同時,如能佐以甘潤藥物,就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使攻邪而不傷正有利于對熱(火病的治療?!耙运崾罩本渲械摹八帷弊郑侵杆嵛端幬?。“收”字是指酸味藥物具有收斂作用。這里是指熱(火)病患者由于“熱淫于內”的原因可以因發(fā)熱汗出而傷氣傷陰,也可以因熱邪太盛而陽浮于上。因而在治療上除了前述“治以咸寒”清熱降火以祛其邪、甘潤補虛以扶其正以外,還應同時配合使用酸味藥物收斂其陽以補甘潤藥物之不足。“以苦發(fā)之”的“發(fā)”字,有發(fā)泄之義。此處是解釋使用苦味藥物的目的是清泄里熱。
“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熱”在五行屬性上屬火,“咸”在五行屬性上屬水,熱淫于內,泊以咸寒”,亦即以水制火,治以所勝之意。“甘”在五行屬性上屬于土“苦”為火之味?!八帷痹谖逍袑傩陨蠈儆谀尽W粢浴案省?,即以土制水,使咸寒藥物的作用不致過甚。佐以“苦”,是使熱邪能從里發(fā)泄。佐以“酸”,是使木火不致因熱盛而過于上亢因為酸味對肝來說具有瀉的作用,這也就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所謂的:“肝病者…用辛補之,酸瀉之?!睆埥橘e注此云:“熱為火氣,水能制之,故宜治以寒,佐以甘苦,甘勝咸,所以防威之過也??嗄苄梗匀嶂畬嵰?。熱盛于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郁于內而不解者以苦發(fā)之?!奔磳俅肆x。
(50)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濕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濕病,根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為濕的特點。濕的主要特點是“濕勝則腫”“濕勝則濡瀉”,“濕流關節(jié)”等,但凡人體在病因作用下所產生的一切液態(tài)病理生理產物,中醫(yī)均認為是濕。因此凡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上述物質偏多或潴留為特點者例如,浮腫、多痰、泄痢、白帶多、黃疸、水臌、排泄不暢如小便不利、無汗等等,均可以診斷為濕類疾病。
其二,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具備濕的特點。根據中醫(yī)理論,長夏主濕,因此凡發(fā)病在長夏季節(jié)雨水較多時期,或正屬濕氣偏勝之時,或患者發(fā)病明顯與受濕,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環(huán)境潮濕較重等等,均可以考慮診斷濕病。
“治以苦熱”,“苦熱”,此處指味苦性熱的藥物,也可分別單指苦味藥物及溫熱藥物。味苦性溫熱的藥物,例如蒼術、蛇床子、補骨脂等等,一般均有燥濕作用。味苦性寒的藥物,例如黃連、黃柏、白頭翁等等,一般也有燥濕作用。
其它像味雖不苦,但藥性屬于溫熱者,例如藿香、砂仁、草蔻等等,由于濕為陰邪,這些藥物氣味芳香,也有燥濕作用。
由于如此,所以對于“濕淫于內”的患者,在治療上應該首先考慮“治以苦熱”或“治以苦溫”“佐以酸淡”的“酸”,是指酸味藥物。
前已述及,酸味藥物具有收斂作用,也有緩肝瀉肝的作用?!皾褚趦取比缦涤捎诟蝿俪似⒅虏』虮憩F為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者,在治療上則除了使用苦寒燥濕藥物以外,有時還要配合使用酸味藥物,例如對痢疾的治療除了用黃連、黃芩之類苦寒燥濕藥物以外,恒多配合使用芍藥等酸味藥物即其例證。
“佐以酸淡”中之“淡”字,即淡味藥物。淡味藥物多有淡滲利濕的作用?!皾褚趦鹊幕颊撸擞枰栽餄褚酝?,還要使此內淫的濕邪有出路,使它能從小便排出體外淡滲利濕藥物有利尿作用可以使小便增多。所以對于濕病的治療還必須配合使用淡味藥物“以苦燥之”,是解釋“濕淫于內”時,為什么要使用苦味藥物,因為苦能燥濕。“以淡泄之”,是解釋“濕淫于內”時,為什么要使用淡味藥物,因為淡能滲濕。一燥一滲,這是治療濕病的大法。
“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濕在五行屬性上屬于土,苦為火之味熱與火同類,酸在五行屬性上屬于木,木與火同氣?!皾褚趦?,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亦即以木制土,治以所勝之意。張介賓注此云:“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滅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謂?!奔磳俅肆x。
(51)火淫于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火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火病的表現。由于火與熱同屬于一類,只是程度上的不不同,因此火病的臨床特點,基本與熱病相似,凡符合前述熱病臨床特點而診斷為熱病者,亦可診斷為火病?!爸我韵汤洹敝x與前述之“治以咸寒”相同。“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之義亦與前同??蓞⒖辞笆?,此處從略。不過值得提出的是,“熱淫于內”條下是“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火淫于內”條不是“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佐之以苦,二者相同,一甘一辛則有所不同。為什么“火淫于內”要佐以“辛”?竊以為此可能與辛味藥物具發(fā)散作用有關。因為火為熱之極,“火淫于內”時,人體體內火熱熾盛。為了要使熱邪迅速得到制止,在治療上必須要使體內熱邪得到出路。特別是在肌表作用失調,開闔不利,汗出減少或無汗的情況下,更必須在咸寒清熱、苦寒泄熱的同時使用辛味藥物發(fā)汗解表以求表里兩解。這也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睆埥橘e注此云“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奔磳俅肆x。
(52)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燥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燥病,根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具備燥病的特點。燥的特點,根據中醫(yī)理論,“燥勝則千”,“諸澀枯涸,干勁皺揭,皆屬于燥”。因此,凡屬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以干燥枯涸為特點者,例如:口燥、咽干、皮膚干涸失潤、大便干燥等等,均可考慮診斷燥病。
其二,在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具備燥的特點。在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的特點,中醫(yī)認為:“秋主燥”因此凡屬發(fā)病在秋季氣候轉涼、降雨量減少時期,或值燥氣偏勝之時,或患者發(fā)病明顯與干燥有關,例如,因高熱消耗,汗、吐、下等體內津液丟失過多,或飲水不足等等,均可考慮診斷燥病“治以苦溫”中的“苦溫”,此處應作為苦寒藥和溫熱藥兩類藥物、兩種治法來理解。
因為燥病的發(fā)生,可以由于涼,亦即由于陽氣不足、陽不化陰繼發(fā)陰虛而出現燥象。這樣的燥病在治療上應該用溫熱藥。燥病的發(fā)生,還可以由于熱,亦即由于火熱太盛,熱盛傷陰,繼發(fā)陰虛而出現燥象。這樣的燥病治療上則應該用清熱藥或甘潤藥。這就是說,“燥淫于內”,必須區(qū)別對待。
因寒者,治以溫;因熱者,治以苦。所以原文謂:“燥淫于內,治以苦溫?!薄白粢愿市痢敝x與“治以苦溫”之義基本相同?!案省闭撸锤屎蚋蕽櫵幬?。“辛”者,即辛溫或辛熱藥物。這就是說,“燥淫于內”如系因寒涼生燥者,要用辛溫藥或辛熱藥;如系因熱生燥者,不但要用苦寒藥而且還必須合用甘寒或甘潤藥?!耙钥嘞轮?,在此是解釋為什么在用苦寒清熱藥的同時還要用甘寒或甘藥,因為苦寒藥有清泄的作用。結合前文所述苦寒可以化燥,可以傷陰,因此對因熱生燥的患者,在治療上除了用苦寒清熱藥物以外,還必須配合甘寒或甘潤的藥物來作治療。
“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涼燥屬金,溫熱屬火,熱燥火,寒涼屬水。“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亦即以火克金或以水制火,治以所勝、平以所勝之義?!霸镆鶆伲我钥鄿亍边@一段經文,歷代注家均從“涼燥”來加以注解,竊以為未免局限。從臨床角度來看,“燥淫于內”,確有涼燥、溫燥之不同,治亦不同。因此對此段經文的理解也是從這一認識出發(fā)來加以解釋,不敢言是,姑試言之,以俟明家予以指點。
(53)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淫于內”,指人體出現了寒病的表現。臨床上診斷寒病,根據有二:
其一臨床表現具備寒的特點。寒的特點,根據中醫(yī)理論寒性凝滯、澄沏清冷因此凡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凝滯不通、癥狀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觀或排泄物表現澄清冷者,例如疼痛部位固定,小便清徹,四肢厥冷,完谷不化,人體生理調節(jié)代償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都可以考慮診斷寒病。
其二,在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上具備寒的特點。在病因及發(fā)病季節(jié)的特點方面,中醫(yī)學認為,“冬主寒”,因此凡發(fā)病季節(jié)在冬季或正值寒氣偏勝之時,或低溫環(huán)境,或患者發(fā)病明顯與受寒有關等,都可以考慮診斷寒病“治以甘熱”句中的“甘熱”,是指味甘性熱的藥物。熱可勝寒,所以“寒淫于內”者,在治療上要首先考慮甘熱藥物。
“佐以苦辛”中的“苦”,是指苦味藥物“辛”,是指辛味藥物。前已述及,苦味藥物有燥濕的作用,辛味藥物有散寒的作用。為什么對“寒淫于內”的患者,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合并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呢?這要從寒病的病機來考慮。寒病在疾病定位上主要在腎,這也就是本篇后文病機十幾條中所述的:“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焙≡诩膊《ㄐ陨现饕紤]陽虛。這也就是后文病機十九條中所述的:“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由于寒病主要考慮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因此在治療寒病時,要“治以甘熱”。由于腎陽不足,腎虛不能治水,容易出現水濕泛濫現象,所以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用辛味藥物以散寒,用苦味藥物以燥濕?!耙詾a之”的“咸”字,是指咸味藥物。“咸入腎,此處是指在用甘熱藥物的同時配合咸味藥物,可以增強溫腎利水的作用。“以辛潤之”中的“潤”字,此處不能簡單的作滋潤解,應作“補”字來理解?!端貑柌貧夥〞r論》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br>
《內經》中的“燥”字一般多指秋,指涼?!澳I苦燥”,即腎苦寒涼,“開理,致律液,通氣”,是指衛(wèi)氣的作用,而“衛(wèi)出于下焦”《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因此這里所謂的“急食辛以潤之”,明明是指溫補腎氣而言“以苦堅之”中的“堅”字,是指腎的閉藏作用。腎陽不足,水濕泛濫,腎的閉藏作用必然會受到損害??辔端幬镉性餄褡饔谩裥叭t腎的作用自然恢復。由于如此,所以在“寒淫于內”時,在“治以甘熱”的同時,還要“佐以苦辛”。
原文中“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等句,都是對“寒淫于內”為什么要“佐以苦辛”的解釋。
“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這一治療原則,用五行概念來說,即:寒屬水,甘屬土;“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亦即以土制水,以熱勝寒,治以所勝之意。張介賓注此云:“寒為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士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也?!奔磳俅肆x。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第二章 藏象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問·五藏別論》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素問·太陰陽明論》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素問·經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靈樞·本神》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靈樞·營衛(wèi)生會》
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靈樞·決氣》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日: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調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素問·生氣通天論》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玉機真藏論》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愿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
《素問·舉痛論》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問·調經論》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靈樞·百病始生》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0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