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yī)人未能鉆仰。嘗見太醫(y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
故使閭里之中,歲至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倉卒易知。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fā)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數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仆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物嗤誚焉。
五十七證 方五首
論曰∶傷寒與 病濕病及熱 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 。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 。(一云惡寒。)太陽病,發(fā)熱,其脈沉細,是為 。
太陽病,發(fā)其汗,因致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 。
上件 狀。
太陽病而關節(jié)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fā)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xù)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病患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
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太陽中 ,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fā)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發(fā)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上件 狀。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fā)熱而惡寒。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夫病有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fā),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云∶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下之,其氣上沖,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fā)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云麻黃湯。)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wèi)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里故在表也,當發(fā)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fā)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yī)下之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后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 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陽病,發(fā)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fā)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fā)。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fā)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fā),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銖) 生姜(切) 芍藥(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fā)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桂枝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十八銖) 生姜(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 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方∶茯苓 白術(各三兩)
上,于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原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我:此處后人斷句方式不同,如:“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喘家作(中風),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但是表達的意思沒有根本性變化。)
喘家是素患喘病的人,如果患太陽中風,需要服用桂枝湯的時候,在桂枝湯中加上厚樸、杏子為好。這是桂枝湯的一個兼夾證,也就是新病太陽中風,兼夾素患咳喘宿疾的治療方法。從加厚樸、杏子的語氣來看,加厚樸、杏子并不能從根本上治愈平素咳喘宿疾,但加上它可利肺、下氣、定喘。新疾舊患兩兼顧,效果會更好些。示意后人不可以麻黃湯一概治喘,不分表里虛實。方見 43 條下。
原文: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19)
本條言服桂枝湯嘔吐,說明肺胃陽盛陰壅。桂枝湯辛甘助陽,再服桂枝湯,恐其后來熱壅肺胃,出現吐膿血。劉渡舟認為,凡服桂枝湯嘔吐者,可能患有內癰,或為肺癰,或為胃癰。亦可參考。
原文: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 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 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其實本條也是一個誤治后變證的證治。太陽病發(fā)汗是正治法,但出現了遂漏不止,說明發(fā)汗太過,或者不得法。太陽病有中風,有傷寒,文中只說太陽病,未提及中風還是傷寒,如果是中風誤用麻黃湯,會造成漏汗不止;或即使是傷寒用麻黃湯,發(fā)汗太過,傷及陽氣,也會造成此癥?!八炻┎恢埂保笕朔Q漏汗,《南陽活人書》稱漏風證。“遂”是于是的意思,表因果關系;“漏”是不可控制的汗出。“惡風”是因為表陽虛;“小便難”是由于汗多亡失津液;“四 肢微急”,四肢為諸陽之本,過汗亡陽傷津液?!夺樈洝吩唬骸耙好撜?,骨屬屈伸不利。”即亡陽又傷津液,四肢陽微得不到津液的濡養(yǎng),故屈伸不利。條文中用“微急”,說明津液不足,四肢筋脈失養(yǎng)才“微急”,區(qū)別于雜病中風實證的四肢微急。用桂枝加附子湯扶陽固密,調和營衛(wèi),達到止汗的目的,汗止了,津液不外泄,加之桂枝湯能和營衛(wèi)生津液,以上諸癥自然告愈。
原文: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這條是誤治后的變證,或者兼證。太陽病本該發(fā)汗或解肌,而誤用下法,傷及胸陽,出現脈促胸滿;或者素來胸陽不振,誤用下法出現脈促胸滿。脈促不是后人 講的促脈,而是急促的意思,是一種數而無力、脈體小而急促的脈 象,標志著胸陽不振,滿讀 mèn,不讀 mǎn。胸滿是指患者自覺 胸悶癥狀,是胸陽不振的表現,所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振奮胸陽。因 為芍藥酸斂有礙胸陽的振奮,故去之。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 (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 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原文: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如果在前條基礎上,再出現微惡寒者,說明胸陽已虛,加附子以加強助陽的力量。微惡寒,有的注家認為是脈微惡寒,說是脫漏“脈”字。根據前后文義,前面脈促、后面馬上脈微是不符合事實的,句首冠了個“若”字就加重了“微”字的語氣。就是說,假如一旦稍微有點惡寒,就得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附子來治療。稍微有點兒惡寒就說明胸陽不足,就必須加附子,所以這個“微”不是脈微,還應當是微惡寒。
桂枝去芍藥附子湯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 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第2條:太陽病, 發(fā)熱,汗出, 惡風, 脈緩者,名為中風。
首先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是太陽病。
發(fā)熱 放于前面,說明癥候發(fā)熱是最先出現的, 病機是“風陽傷衛(wèi)陽” 。太陽病分為中風和傷寒,但中風比傷寒的程度要輕一些。風與寒相較而言,風性屬陽,寒性屬陰,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之陽邪傷衛(wèi)之陽氣,引發(fā)衛(wèi)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含有熱能,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當衛(wèi)陽出現了病理性亢奮時,二陽相并故發(fā)熱。
“風陽傷衛(wèi)陽,兩陽相爭,引發(fā)衛(wèi)陽出現病理性亢奮”,所以就出現了發(fā)熱的癥狀,也叫“衛(wèi)強”。
汗出 :因為風陽傷衛(wèi)陽,衛(wèi)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發(fā),津液蒸發(fā)于體表,這就變成汗。衛(wèi)氣是固密營陰的,風之陽邪將衛(wèi)之陽氣架空,衛(wèi)氣就不能固密營陰,所以會汗出。 所以汗出的病機是風主疏泄,使營陰外越而為汗 。
在學習《傷寒論》中,要對每一個癥狀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機,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惡風: 就是怕風,由于毛孔、皮膚腠理皆開,所以怕風,但加衣加被可以緩解,惡風也反應出皮膚腠理的疏泄。惡風和惡寒,給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但程度不同?!吧罹用苁遥右赂脖弧比匀慌吕洳粶p的就是惡寒,“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癥狀就是惡風。 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被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怕冷”的特征。
在《傷寒論》里,惡風和惡寒的區(qū)別不太嚴格,?;煊谩τ趥韺嵶C來說,該用惡寒的,他有時候也用惡風;對于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他有時候也用惡寒。
脈緩: 是太陽病的前提下講的脈緩。那就應當包括脈浮這個癥狀,這里應當是脈浮緩。緩就是不緊,中風的脈緩與傷寒的脈緊是一對,相互而言之。中風有汗出,傷寒不出汗,中風出了汗,脈體相對就軟一些,傷寒不出汗還有寒,脈體相對就緊、硬一些 。脈浮主邪在表,正邪相爭于體表,氣血浮盛于外。 “緩”不是指脈博的節(jié)律快和慢,而是指脈博形態(tài)松弛柔軟,與緊脈相對而言,非遲緩之謂。
為什么松弛柔軟?一個是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出傷營。因為汗為營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營血中的津液,那么營氣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上去就是松弛的,柔軟的,也叫“營弱”
所以“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太陽病傷于寒,我們說,太陽本寒而標熱,所以在寒邪沒有郁而發(fā)熱之前,無論發(fā)不發(fā)熱卻會惡寒、體痛,也就是說,對于傷寒而言,發(fā)不發(fā)熱不重要,惡寒體痛才是必有的證候。
嘔逆,三陽中太陽主開,三陰中太陰主開。太陽開機受限,太陰的開機也會受限。通體都被寒邪束縛,里氣不舒,脾之清陽不升,故嘔逆。換一個角度看,太陽為寒水,五行中土是克水的,但水盛就會反侮脾土,所以受寒感冒之后,我們就會不想吃飯,嚴重的就會惡心,嘔逆。
脈陰陽俱緊,傷寒脈法與后世脈法不同,很少在寸關尺間糾結,都是相對比。漢以前我國崇尚道家,《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寸和尺不對,但浮和沉就可以相對而言之,所以這個脈陰陽俱緊是說無論是浮取還是沉取,脈體都是緊的。相似的說法還有溫病的脈陰陽俱浮。
《千金翼方》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系婦人疾??;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卷12~15闡述養(yǎng)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說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卷16~25論述中風、雜十二癥病證名。①指十二種原因不同的癥病?!吨胁亟洝罚骸鞍Y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雹谥笅D科的十二種經帶病證?!秱浼鼻Ы鹨健こ喟讕卤乐新┫碌谌罚骸昂沃^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十七椎穴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轉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病、高分子癰等;卷26~28系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明朝萬歷年間由翰林院檢討國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書共參考有關古籍50余種,出校勘注釋3400余條,并以簡體橫排本出版,以滿足廣大醫(yī)學工作者及愛好者?!肚Ы鹨矸健废到y(tǒng)論述了傷寒六經辨證、內科雜病、外科瘡腫、診病察色,辨別陰陽表里虛實以及治療技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書分為:(婦人方上)178方, (婦人方中)200方, (婦人方下)127方, (少小嬰孺方上)82方, (少小嬰孺方下)242方, (七竅病上)217方, (七竅病下)223方, (風毒腳氣)67方, (諸風)60方, (傷寒上)99方, (傷寒下)144方, (肝臟)62方, (膽腑)68方, (心臟)157方, (小腸腑)85方, (脾臟上)70方, (脾臟下、熱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臟)128方, (大腸腑)142方, (腎臟)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閉尿血水腫)78方, (丁腫癰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雜治)131方, (備急)329方, (食治)1方, (養(yǎng)性)14方。
該書與《備急千金要方》被譽為我國臨床醫(yī)學百科全書,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手心經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發(fā)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薄肚Ы鹨矸健贩Q:“灸黃法,手心中灸七壯?!爆F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謂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黃疸,百日咳,小兒疳疾,口腔炎,高血壓,指端知覺異常,癔病,精神分裂癥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經外穴名。 天牖經穴名。出《素問·氣穴論》。別名天聽。屬手少陽三焦經。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或于天容穴與天柱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頭沖
頭沖經穴別名。出《千金要方》?!肚Ы鹨矸健纷黝i沖,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將此穴作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書名。統(tǒng)指《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濕痔
燥濕痔病名。指肛門周圍所生之贅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濕痔,痔有雌雄者?!毕喈斢谕庵?。
足陽明穴
足陽明穴經外穴名。據《千金翼方》灸煨退風半身不遂法載,穴在“足拇指奇三寸?!逼?,指奇縫。即在足背,當一、二趾趾縫端直上3寸處。一說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灸5-10分鐘。
啞門
啞門經穴名?!端貑枴庋ㄕ摗罚骸懊抽T?!薄肚Ы鹨矸健?。又作痖門。近作啞門。別名舌橫、舌厭。屬督脈。督脈、陽維之會。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語,頭痛,項強,脊強反折,聾啞,癲癇,及精神分裂癥,癔病,大腦發(fā)育不全,腦性癱瘓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證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證候。見《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證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陽維
陽維①陽維脈。②經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時,當耳根后出現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鳴,耳聾。直刺0.1-0.2寸。
陽澤
陽澤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門
掖門①經外穴名?!肚Ы鹨健罚骸耙撮T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薄肚Ы鹨矸健纷饕搁T。在腋中線上,腋窩下1寸處。主治諸風驚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②經穴別名。即液門。
月忌
月忌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見《千金翼方》。將十二月配屬十二地支,按其變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厭日、四激日、月殺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據以避忌針灸。
膝外
膝外經外穴名?!肚Ы鹨矸健罚骸梆忒兙姆ā逶挛迦瘴鐣r,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不得轉動?!薄夺樉慕浲馄嫜▓D譜》列為經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前緣處。灸治疬瘍。
膝下
膝下經外穴名?!肚Ы鹨矸健罚骸爸无D筋經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苯夺樉慕浲馄嫜▓D譜》列作經外穴,定位在髕骨尖下緣髕韌帶處。
下極俞
下極俞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瀉,腰痛;及膀胱炎,腸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觸昆蟲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膚疹瘡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貍刺。孫氏云:“凡諸螳螂之類,盛暑之時,多有孕育,著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觸之,……則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磣痛,不失眠睡?!弊C見初起皮膚干燥,起紅紫色疹斑,腫脹焮痛,甚則潰爛成瘡,膿水淋漓,治宜清熱解毒,內服黃連解毒湯,外用蒲公英搗汁涂貼,或以蒲公英根煎湯溫洗局部。相當于接觸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時日不能施行針灸的穴位。古代有針灸擇日之說,認為某日時宜針灸,或不宜針灸,或某部忌針灸?!肚Ы鹨矸健丰樉囊思桑骸凹鹊眉剑斨裳ā?,即指此。
頸中
頸中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頭
肋頭經外穴名?!肚Ы鹨矸健罚骸爸勿?,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薄额惤泩D翼》列作經外穴。名肋頭。在胸骨兩側緣,當第一、二肋骨頭下緣處,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男陰縫
男陰縫經穴別名?!肚Ы鹨矸健罚骸熬娘L府、熱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男陰縫,撥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在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正中。主治黃疸,陰卵偏墜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胚
胚,婦產科名詞。指妊娠一月內的胎兒。《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br>《千金寶要》
《千金寶要》書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為卷)。宋·郭思編???124年。系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匯編而成。共分婦人、小兒、中毒等17篇。其中醫(yī)論一篇,系摘錄《千金方》中有關病機、制藥等內容編成。1124年,將此書刻碑于華州公署,以廣流傳。明景泰六年(1455年)楊勝賢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問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猶存。現存多種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證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證候。見《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經外穴別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兩眉間?!奔从√醚?。
泉陰
泉陰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恥骨聯合上緣(曲骨)旁開3寸處(《中國針灸學》)。主治偏墜,睪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熱乳
熱乳病證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熱病,仍以乳哺兒,致兒發(fā)病,癥見面黃不食,甚或嘔吐氣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劑。
人神
人神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蝦蟆經》:“神所藏行,不可犯傷。”意指人神按時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針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內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時人神、四季人神、五臟人神等說。見《千金翼方》、《普濟方》、《針灸大成》等。
商陸餅灸
商陸餅灸隔餅灸的一種。見《千金翼方》,該書曰:九漏,“搗生商陸捻作餅子,如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干熱則易之,可灸三四炷艾?!敝髦务ю哳i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證名。神志異常癥之一。見《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氣不足所致。兼見驚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證。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寧志膏、《千金》鎮(zhèn)心圓等方。
失明
失明證名。見《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視力喪失,盲無所見之證。
十二癥
手太陽穴
手太陽穴經外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雹凇肚Ы鹨矸健罚骸氨侵袚砣?,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后一寸白肉際宛宛中?!?br>獨活酒(一)——(痹證)
(《備急千金要方》)
【配方】獨活、石南各四兩,附風三兩,附子、烏頭、天雄、茵芋各二兩。
【制法】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漬七日。
【主治】八風十二痹。
【用法】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
說明:《千金翼方》載本方,“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漬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為度”。余皆同上。
白術酒(三)——(烏須黑發(fā))
(《千金翼方》)
【配方】白術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咀,以東流水兩石五斗不津器中漬之,二十日去滓,內汁大分中,夜候流星過時,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當變如血,取以漬曲,如家醞法。
【主治】除萬病,令白發(fā)反黑,齒落 生,面有光澤,久服長年。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說明:《飲饌服食譜》同上。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無具體位置記述。《中國針灸學》改稱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處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長平
長平①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章門。見該條。②經外穴別名?!肚Ы鹨矸健罚骸岸嗪?,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所述與長谷同位,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作長谷別名。
承靈
承靈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另說入發(fā)際3.5寸(《千金翼方》);入發(fā)際5寸(《針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鳴,項強等。沿皮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大門
大門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頭部中線,枕處隆凸上緣直上1寸處。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耳門前脈
耳門前脈經外穴名?!肚Ы鹨矸健罚骸捌L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jié)上下六穴各七壯?!痹诙T穴上、下各1寸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為隔離物的灸法?!肚Ы鹨矸健肪矶骸跋鞲阶恿钊缙遄雍?,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治諸癤諸癰腫牢堅?!?br>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線的單穴。《千金翼方》針邪鬼病圖訣:“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刺之?!?br>關明
關明經穴別名。見《千金翼方》。即關門。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為勞宮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夺樉拇蟪伞芬酌麨楣砜撸夺樉木塾ⅰ芬酌麨楣頎I,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肚Ы鹨健罚骸鞍傩八≌撸樣惺ā谖遽樛怩紫掳兹怆H足太陽,名鬼路?!痹樯昝}穴。今從此說。又“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原注為勞宮穴?!肚Ы鹨矸健酚衷粸殚g使穴?!夺樉木塾ⅰ芬坠砺窞楣頎I;《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均指勞宮穴。
鬼市
鬼市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漿穴。參見該條。②經穴別名?!肚Ы鹨矸健罚骸靶安≌Z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溝。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第十針直鼻上入發(fā)際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澤穴別名。參見上星條、尺澤條。
鬼營
鬼營十三鬼穴之一?!肚Ы鹨健吩砺罚閯趯m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穴。后《針灸聚英》易名為鬼營。《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橫紋
橫紋①經外穴名?!肚Ы鹨矸健罚骸岸嗪梗闹慌e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奔瓷耜I旁開3.5寸處,與大橫穴定位相同。見大橫條。②推拿穴位名。
橫文
橫文①大橫穴?!肚Ы鹨健罚骸按笮”悴煌?,灸橫文百壯?!薄肚Ы鹨矸健罚骸岸嗪?,四肢不舉少力,灸橫文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即神闕旁開3.5寸處,與大橫定位相同。②橫紋。
薊根酒方——(崩漏)(《千金翼方》)
【配方】大小薊根(切)各一斤。
【制法】上二味,以酒一漬五宿。
【主治】治婦人崩中去血不止。
【用法】隨意多少服之。
牛膝酒(九)——(風疾諸?。?br>(《千金翼方》)
【配方】牛膝、石南、烏頭(去皮)、天雄(去皮)、茵芋各二兩,細辛五分。
【制法】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漬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
【主治】主八十三種風著人頭,面腫癢,眉發(fā)隕落,手腳拘急不得行步,夢與鬼神交通,或心煩恐怖,百脈自驚,轉加贏瘦等。
【用法】初服半合,治風癲宿 服之即吐下,強人日三,老少日一,不知稍加。惟禁房室及豬肉等。
? ? ? ? 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呼吸百脈皆同一自然運行,皆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那么桂枝湯是如何道法自然,成為群方之冠的,它是否符合自然運行的循環(huán)往復之特點?我們先看一下桂枝湯在仲景書中的運用,再看一下組方結構。
桂枝湯組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仲景書有關桂枝湯方證的條文共22條,其重點講述桂枝湯適應證: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論》第17條:若酒客家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傷寒論》第19條:若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第7條:產后風,續(xù)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滿,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 ? ?概括一句話,桂枝湯就是一個陰陽循環(huán)的典型方,故為群方之冠。桂枝辛甘能益中土而發(fā)散,且為枝而走向末梢,向上,向外,為陽。芍藥為根,微寒,性收斂,為陰,向下,向內,與桂枝食后人體的反應相反,桂枝偏興奮偏向外向末梢,芍藥偏抑制偏向內臟偏向腹內。桂枝與芍藥同用,促進人體在陰陽二種狀態(tài)間循環(huán)切換。陰陽循環(huán),中間產生的渦旋力為中。炙甘草味甘性守,加強中間的渦旋力,同時促進桂枝與芍藥的陰陽循環(huán)力的切換。且甘草也是根,根在地下,在陰,在內,所以力量也向內。用一個細胞來說,桂枝就是興奮細胞向外打開的力量,芍藥就是向內入向內合的力量。炙甘草就是調節(jié)這兩個力量的中間力量。生姜黃色入土,為根入內,性辛興奮能入于土內向外。就是入于中土后產生向外打開的力量,與大棗互為陰陽,產生渦旋力,促進甘草增強中土的力量。甘草能于沙漠中生長,能生發(fā)燥土的生機,能治理沙漠。因其生長在沙漠中,能產生轉化津液促進土壤修復的力量,這個也是自然的循環(huán)力。所以,甘草能入土中,能修復土,能補津液。生姜是入于土中而開。棗皮色紅屬火,其肉甘而黃屬土,屬土而有火生之象。棗為果,在枝上,熟而下落,入中土,有陽降為土之象。與生姜入土內而開而升散,形成中土的渦旋力,又加強了炙甘草的渦旋能量中心的力量。生姜為辛為興奮為急,大棗為甘為緩,相對為陰陽。以上為方便理解。整個方形成合一共振的循環(huán)能量。以脾胃中土來說,整個方都在加強脾胃中土的力量。從運動來說,整個方就是一個陰陽的循環(huán)。這個也是仲景師說的陰陽和合。這就是桂枝湯為什么為群方之冠了。整個方就模擬了一個陰陽自然循環(huán)。
? ? 上面所講的都是個人實踐所悟,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同,行醫(yī)治病以實踐驗證為準,不拘泥于理論和概念。仲景師說。凡病,經過各種折騰,陰陽自和者病自愈。哪怕亡血,亡汗,亡津液這種嚴重的傷害。桂枝湯就是幫助陰陽和合的一個方。那陰陽是怎么不和的呢?陰陽是對自然循環(huán)的表達,不和就是循環(huán)中有阻力。比如有不良情緒,比如有積食等等。所以減法就是療愈。那么是誰療愈的呢?仲景師說是自愈。比如,減少不良情緒,減少飲食的積滯。障礙少了,自然循環(huán)的能量就順,人體就會自愈。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神醫(yī)只是用這個力量而已。減少障礙就會良性循環(huán),增加障礙就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桂枝湯就是模擬一個自然良性循環(huán)。
?那桂枝湯是做什么的呢,用于哪些癥狀的治療?我們看整個方藥性偏溫,如果很熱的喝,能使身體向表的部分反應更大。再小口吸喝很熱的粥就更容易使人體發(fā)熱出汗,而使藥的反應偏向外。此方一是強壯,一是周流。其實桂枝湯就是治身體虛弱的問題,治以外在不和為主的問題。并非專指感冒。在實踐中,本人發(fā)現仲景師之書確實有神奇的療效。我們看仲景原書條文就更容易理解。我們看39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的,仲景師說宜桂枝湯。就是感冒發(fā)熱,有汗出現象,可以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湯是促進陰陽循環(huán)暢通的。本來是太陽病,醫(yī)生用下法,出現腹?jié)M時痛的,為什么仲景師就知道用桂枝湯加倍芍藥用量就能治。而且沒有說哪一種情況的太陽病,連脈象都沒說,因為芍藥屬陰往內走,而且芍藥倍于桂枝,所以向內的力量大,整個方的力量就在腹內反應大,就能打通腹部循環(huán),調和腹中陰陽。整個方幫助腹內循環(huán)暢通,所以這個腹痛不管西醫(yī)說是什么病,無非都是循環(huán)不暢,通暢了就都好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兒,口病第五
下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八·婦人四,損傷第三